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但一些行业和地区存在劳动关系不和谐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劳资博弈力量不对称,个别劳动关系失衡;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国企劳动关系失范;劳动力分化和工会不给力,集体劳动关系失真;政府干预机制不完善,社会劳动关系调整失力;法规制定与执行不到位、劳动关系法治化机制失灵;城乡二元结构改革不彻底、农民工劳动关系失公;企业盈利水平偏低和劳动者素质不高,劳动关系失稳等。依据"思想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劳动关系和谐度"的分析框架,当代中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需要在完善劳动关系调整制度、夯实劳动关系调整的物质基础、完善劳动关系调整的动力机制和配套措施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5,(8)
服务业的发展带来灵活就业的趋势,进而导致劳动关系多元化,综合表现为非标准劳动关系与标准劳动关系并存。非标准劳动关系不断进化出自身的特点和完整的体系,劳动关系也由原来的合同与事实劳动关系二元结构向标准与非标准劳动关系二元结构转变。这一转变构成了劳动关系统一立法的基础。劳动关系统一立法应以平等权为基本价值取向,采用双轨制的调整模式,对标准与非标准劳动关系实行分层调整与区别保护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和劳动关系的一般理论,是构建非公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探讨和比较中外劳动关系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总结现代化进程中劳动关系演变的共性特征,可以促使我国非公企业劳动关系的运作逐渐走上规范化的轨道,逐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劳动关系是和经济关系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我国劳动关系从二元制分割下的"工厂式"劳动关系、经过市场经济初期的标准化劳动关系发展到经济社会转型期的新型劳动关系。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劳动关系呈现出非典型就业、企业民主化和集体协商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关怀撰文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1.劳动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谐社会难以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与和谐社会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工作。2.劳动者是弱势群体,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社会责任。由于职工在劳动关系中是弱势群体,企业能否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实现,成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问题。企业依法履行其法定职责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决定性条件。3.我国的社会关系与劳动关系总体上是协调的…  相似文献   

6.
兵团体制的特殊性决定了兵团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兵团劳动关系主要表现在团场与职工、企业与职工之间利益关系中。由于制度性的缺陷,劳动关系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引发了大量的劳动关系矛盾,有的还发展成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本文在认真分析转型时期兵团劳动关系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兵团劳动关系的表象问题找出引发兵团劳动关系矛盾的制度问题,并提出解决劳动关系矛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状况,包括人与人,人与物(自然环境劳动条件等)的关系。目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健康的和谐的,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要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工会、企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相似文献   

8.
劳动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劳动关系是劳动保障工作的基础,规范劳动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兵团劳动关系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部分单位职工尽了职工义务却没有劳动关系,有劳动关系却没尽职工义务的现象比较普遍,解除手续不完善,操作不规范。职工档案资料  相似文献   

9.
维权·保障     
正如何确定劳动争议受案主体?确定劳动争议案件受案主体应以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为依据。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作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有下列条件限制:(一)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所谓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或能力。所谓劳动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  相似文献   

10.
事实劳动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也是亟需研究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对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事实劳动与劳务关系的区分、事实劳动关系与代理关系的区分、事实劳动关系中的工伤认定、事实劳动关系的事实解除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任太安 《世纪桥》2007,(10):63-64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劳动关系,在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过程中,已显现出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基本完成,劳动关系的法制化逐步加强和劳动关系实现国际化趋向的主要特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劳动关系不和谐,不仅不利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呢?我认为,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首先要解决一个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的劳动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时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是雇佣关系。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是剥削者、压迫者,工人则是被剥削者、被压迫者,劳资双方的利益是对…  相似文献   

13.
从法律角度看,所谓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我国的劳动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复杂多变,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和重要,劳动关系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劳动关系不稳.劳动管理不规范、劳动者合法权益受侵害等等.已成为影响组织发展,乃至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又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12345"劳动关系管理系统。正是希望通过"沿着一根主线、遵从两个方向、完善三方机制、针对四种问题、实施五个层面的对策",经过长期的努力,能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劳动关系和谐了,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才能和谐发展。社会的和谐有赖于劳动关系的和谐与企业的和谐,同时对劳动关系和企业的和谐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家全 《共产党人》2012,(13):27-28
正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管理的命脉。关注和谐的劳动关系所涵盖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管理者以及工会工作者应当明确和把握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认识。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应当明确其法制属性。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手段,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在构成、运行、处理等方面应当实现法制化,法律原则、法律方式应当成为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模式。我国  相似文献   

16.
吕奎 《求实》2013,(Z1):170-172
<正>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和谐是劳动关系和谐的延伸和结果。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当前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的本质体现,它的性质与特点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劳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公有制经济的劳动关系、混合经济的劳动关系和私有制经济的劳动关系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的性质、特点和矛盾虽有不同,但都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法律重  相似文献   

18.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劳动者的隶属关系。企业拥有用人的自主权,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职工成为弱势群体,企业处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导地位。因此,企业依法履行其法定职责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保证。根据目前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应加强对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引导,推动企业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同所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多,劳动关系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其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党建》2002,(5)
国有企业改革说到底,是要理顺国家与企业和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即产权关系和劳动关系。产权关系和劳动关系是有着内在紧密联系的。一般说来,产权关系的变革都关联、影响和作用于劳动关系,并在劳动关系的诸多方面表现出来。不同性质的产权关系,有不同性质的劳动关系。产权关系、劳动关系都包括在不同所有制性质的生产关系之中。广大职工在企业中的劳动和工作,不仅是为获取劳动报酬,而且体现着劳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与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那种在改革中只讲产权关系不讲劳动关系的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