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的认知能力、权力配置和决策信息机制等因素对信息分布产生影响.在决策过程中常见的信息不对称包括决策者与一般公众之问的信息不对称、决策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与政策主客体相关的信息不对称.我国目前的权力配置和决策信息机制强化了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不仅影响了决策成本、质量、公正性和复杂程度.而且还对决策者的决策动机、心理产生影响,并强化了决策参与者之间的博弈行为,增加了决策中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技术是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它通过重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在合作网络中的角色、地位以及关系,对公共服务供给网络产生了颠覆性的变革。从合作机制看,大数据技术营造了互信互依的社会氛围,提升了公共服务主体间的信任水平,注重公共价值创造,避免由于技术壁垒造成的权利剥夺。从分工机制看,大数据技术使公共服务供给分工网络更能满足要求,同时还能产生“零工经济”的新生产模式。从决策机制看,公共服务决策经历了从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从权威决策到民主决策的变化。从整合机制看,大数据技术提升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间的协同性,实现了资源与需求的精准配置和动态配置,建立了以提升幸福感为导向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3.
政策环评作为一项决策辅助制度,与决策模式关系密切.具体而言,决策目标属性决定了政策环评的难度,决策主体属性决定了政策环评的深度,决策过程属性则决定了政策环评应采用的方法.文章从决策目标、决策者、决策原则等几个方面分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决策理论和决策模型,认为完全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渐进模型和精英理论较为符合我国的决策实践.基于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推导出我国政策环评的一般程序,包含了事前评价、中期评价和事后评价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4.
人们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认识要科学、合理与正确.只有决策认识没有失误,才能决策科学.研究决策认识的目的是防止决策认识失误并使决策认识最终变成决策实践.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尝试研究和建立决策认识机制.决策认识机制是指决策认识的各主体以及主客体之间就形成相对科学和正确的决策认识而发生的所有关系的总和.决策认识机制构建的路径包括:完善科学决策认识机制;规范决策认识程序机制;构建决策认识评判机制;严格决策认识监督机制;建立决策认识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5.
农民经济行为的特点及决策机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林海 《理论导刊》2003,(4):28-30
农民从致富、安全的需要出发,形成以资金条件为基础的利益———风险决策机制。它的实现是在技术、价格、信息、政策等因素影响下的一个动态过程。利益———风险决策机制研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引导农民走上富裕道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政治决策模式初探:构成、优势与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探索,我国正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决策模式,即执政党创议模式."创"意味着政党在利益聚集的基础上,承担着确定政策问题和一揽子政策备选方案的功能."议"是指政党通过其代表参与议事,即参与政策方案的提议、讨论和选择,从而完成政策方案的合法化过程.具体到政策议程、党政关系和党内决策上,这一模式包含了许多更为具体模式.尽管这一模式在政策代表性、稳定性、持续性和低决策成本上具有优势,但是在公众的参与程度、规范化、知识化和信息化上还是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行政论坛》2017,(4):131-140
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府能否与媒体、公众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将直接影响政策的质量、政策方案的可接受性和执行效率。基于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选址决策个案分析发现,在"决定—宣布—辩护"式的公共决策模式下,政府垄断公共决策权力使得决策信息严重不对称,政府、媒体、公众等三方之间的互动缺失,其关系极不平衡,爆发影响面较广的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在事件中,三者之间虽然互动较多但关系仍不平衡,政府略显被动,媒体普遍偏向民意,公众抗争不断。在垃圾处理议题重启后的参与式治理决策模式下,媒体和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较为充分的保障,三方互动关系实现平衡。  相似文献   

8.
现有公共政策的失误在最近的一系列社会重大事件中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其根源从哲学的层面分析在于现有公共决策主体的秩序环境、组织结构和超强制性地位导致的政策自负 ;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公共政策的“锁入效应”和政策刚性源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政策惯性 ;而公共选择则从私利的方面考察公共决策权的寻租问题。现有公共政策的改进走向将是多元决策模型 :改革内容为 :重构决策权限 ,重设决策机制和重提决策绩效。  相似文献   

9.
非决策是有意识地不去解决特定问题的决策,它是通过内化的知觉力量而达到影响政策选择的机制。非决策是政府职能界定的主动形式,是后工业社会达致多元一致性的温和途径,同时其可起到降低制度成本的作用。公共政策制定在实现利益分配与协调之前,有必要利用非决策机制塑造积极的政策观念。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不仅存在着权力主导性的体制弊端,决策过程受到部门利益的影响,同时还存在着政府决策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民主化公开性不够、决策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尚未健全等诸多突出问题和矛盾。究其根源,既有主观上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缺失等原因,也有现实的体制机制障碍、制度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为此,应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决策模式,优化行政决策的规则、程序和环境,促进决策信息的公开与交流,健全决策的评估与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1.
浅谈当代中国政策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策过程是政府过程的核心环节,它主要包括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本文从结构和功能方面来探讨当代中国的政策过程的实际运行,阐明政策过程中决策过程与执行过程的一体性和互动性,同时探讨中国政策过程制度化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影响性因素也较为复杂。深入分析决策机制与政府职能的关系,可以洞悉转换决策机制在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地位和意义。转换决策机制,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效率,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公正性,有利于其他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决策,充实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央政府决策模式的转变,政策研究群体参与重大社会政策制定的方式和程度发生了重大变化。除政府内部智囊外,更大规模的以知识和功能互补为特征的政策研究群体已经崛起。作为政策倡导者,他们对决策过程的影响已不再局限于仅仅依靠个别领导人或部门,而是受到更开放、稳定的公共决策模式的影响。为了能够进入政策制定的轨道并影响政策的形成,政策研究群体内部以及和其他参与者之间展开了充分互动。这一过程显示,中国政策研究群体的综合性和互补性优势,适应了重大社会政策制定的需要,有利于决策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中央决策机制向着科学、民主、有效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4.
政策问题结构视角下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受到政策问题结构的制约.即就是说,在政府决策中,政策问题结构化程度和政策问题结构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公民参与的范嗣和程度.一味地批评政府决策非民主化或者鼓吹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有效性,既不符合政策问题结构客脱存在的事实,也不符合严谨的学术研究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信息是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必须围绕“发展”的主题,明确服务方向。在收集整理信息时,一定要注重提高质量,处理好质与量、宏观与微观、广度与深度、现实和未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健全决策民主体制、完善决策民主机制是优化决策的组织保证。要从决策的组织系统、决断方式、决策程序等诸多方面完善民主机制。而依靠群众和专家仍然是最基本的民主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17.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能否实事求是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了解和掌握其操作机制,特别是决策机关更应该重视实事求是的操作机制,根据所面对的实际情况,努力作好调查研究、实情论证、表决、方案论证,提出实践方略并开展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8.
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政府决策,是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一项基本职能.随着政治实践的变迁发展,必须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政府的决策机制.政府决策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对错、质量和效率如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裹成败和人民大众的安危祸福.当前,我国政府决策机制存在不少的问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应设置政府决策机制的合理结构,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政府的决策机制,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含政府决策能力现代化。当社会政策需求的无限性与政府政策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持续存在时,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可能会无意识地造成政策供给偏差。这一偏差的出现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决策者决策能力、决策机制及决策技术等因素相关,其存在不仅会抑制一些合理政策需求,还可能恶化政策问题,浪费政策资源,损害政府公信力。因此,应通过加强政策理论教育、强化民主决策意识、完善科学决策机制、采用先进决策技术、提升决策能力水平等措施减少客观政策供给偏差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从利益的角度分析地方政策执行问题的解决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政策执行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何解决,各有不同。深刻透视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从利益的角度将地方政策执行问题的解决机制分为三类:一是中央政府的上层决策机制;二是地方政府的自身纠错机制;三是标的群体所谓的调适机制。三种机制各有弊端,有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地方政策能够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