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妍  黄明东 《河北法学》2011,29(9):150-155
近年来,高校管理权和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现实冲突日益加深,大学生诉高校侵犯受教育权的法律案件也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要依法保障大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就必须首先从法理上明确法律赋予高校的管理权限和大学生受教育权的涵盖范围。为此,通过比较我国法律和国际公约中对受教育权的有关规定,探讨受教育权的外延与内涵,并提出了一些依法保障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在刘燕文诉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案和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发生后,围绕学位证书、学校处分决定等受教育权争议,大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例屡见不鲜。本文指出高校自治与大学生受教育权从紧张走向和谐,需要准确认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从立法上保证高校自治的能动性,加快高校的良法自治进程,并完善受教育权的救济渠道。文中从特别权力关系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司法审查部分进入高校教育管理领域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完善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手段。  相似文献   

3.
高校处分权由法律授予,是高校进行自主管理的必要手段,必须赋予一定的自由裁量范围。比例原则为行政法学上重要原则,其对于衡量行政权力在自由裁量范围内行使是否合理具重大意义。高校处分权直接对学生的受教育权造成影响,比例原则适用于高校处分权,有利于明确高校处分权的界限,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4.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的两个基本主体,师生法律关系是认识和规范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主要维度和渠道,师生法律关系包括宪法、刑法、民法和教育法等多重法律关系。当前教生间的法律关系状态多表现为教师在职务行为中的侵权违法行为,包括对学生受教育权、人身自由权、财产权等的侵权。教师享有适度的惩戒权是应予认可的,但也必须遵循适当的原则和程序。  相似文献   

5.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启动,学生权利意识增强,面对学校基于各种事由的退学规定,学生不再简单的顺从,而是寻求法律对自己受教育权的救济.于是,高校成为自己学生的被告的现象也逐渐成为群体性现象.如果不建立带有普适性的解决机制,将使以后不断出现的个案的解决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从而对高校和学生的权利保障形成不利.所以,必须建立完整的高校与学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理论及其纠纷的解决机制理论.  相似文献   

6.
学校劝退学生是否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学校劝退学生的权利基础是什么?学生的受教育权与社会公众利益冲突时如何平衡?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范围控制以及与学生受教育权之间的调和等问题,正是我们对学校劝退学生现象的法律思考。通过对这些法律问题的思考,以期能些许释解这些问题给人们带来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管理法制化是法治社会高校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从健全立法体系、规范管理行为、强化司法监督等方面做好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然而,当前的学生管理还存在着法律观念淡漠、法律关系不明确、制约机制软弱等问题,不但有悖于法制精神,并且严重影响学生受教育权以及其他合法权利的实现。因此,必须确立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建立尊重学生权益的学生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张麦昌 《法制与经济》2013,(4):63-64,66
教育部以法律规章的形式肯定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权,引发广泛讨论。从法律视角分析,学生、教师和学校不是合同关系或商业关系,运用法律规范进行调整作用有限。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不是基于法律授权。良好的教育需要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需要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以及家长和学校及教师三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而不是分清相互间的权利边界。  相似文献   

9.
曹多富 《法制与经济》2009,(4):84-85,87
学校劝退学生是否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学校劝退学生的权利基础是什么?学生的受教育权与社会公众利益冲突时如何平衡?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范围控制以及与学生受教育权之间的调和等问题,正是我们对学校劝退学生现象的法律思考。通过对这些法律问题的思考,以期能些许释解这些问题给人们带来的困惑。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管理权的行使与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高校管理者的自主权不是民事权利,而是法律授权和政府下放的准行政权力;学生的受教育权是 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剥夺这种权利(如开除)的理由应由法定,非依法不能被剥夺。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自主权的法律性质及规权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怡祖 《河北法学》2008,26(1):32-35
高校自主权的法律性质是指这种自主权在法律上公、私属性的界定。高校自主权的源头可追溯至学术自主权、国家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这也是高校自主权在法律上产生公、私属性界分的根源。高校自主权与高校法定之权同为一物,既包括权力,也包括权利。体制改革使我国高校走向"法人化"成为现实,我国高校客观上具有多种法律主体资格。我国法律并非没有设置对高校行为公、私属性的应有关注,"事业单位法人"界面承载着复杂的"法律内象"。具体界分公立高校自主权的公、私职能,设置"角色串通"的防范机制,对于完善我国教育法制,促使高校更准确地履行其法人权利与义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与大学生的法律关系是近年来学术界和司法实践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校有惩戒学生的权力。但是,高校惩戒学生行为的性质如何界定,上述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在实践操作中也存在混乱,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法律纠纷也逐渐增多。本文通过对高校与大学生的法律关系进行剖析,认为高校处分权是一种公权力,高校要尊重大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保障大学生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学术之争,针对以上内容对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对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进行了明确,即是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作为高校来说,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要依据相关法律,对于学生的权利要加以尊重;重视法治教育,建立权利的理念;对于现有的学生权利机制以及学生维权机制进行完善,以此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田华 《法制与社会》2012,(31):237-239
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受教育权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受教育权的行使涉及到受教育权的概念、本质、法律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总结其理论发展脉络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辨析澄清观点和完善制度规则,有利于受教育权纠纷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高校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开除学籍”的法律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违纪学生进行纪律处分是高等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大学生诉高校不当处分案,本文以大学生考试作弊为视角,指出高校行使开除作弊考生学籍的处分权并未侵害大学生的受教育权,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法治的思维方式正确处理考试作弊与开除学籍之间的关系,以使高校处分权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高校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保研风波显露出中国高等学校推荐免试研究生中存在一些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高等学校与学生在法律关系上具有明显的双重地位,即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高等学校与学生具有一系列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双方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也要充分尊重另一方的权利,高等学校作为特殊主体不能凭借这种特殊性去损害学生的知情权、受教育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而学生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面前也要充分寻找各种途径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由于高校管理者法治意识淡薄,对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认识模糊致使高校与学生之间纠纷不断。本文指出在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进程中,必须明确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多重法律关系,全面把握二者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确保高校管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教育权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宪法学界目前对教育权的研究较少涉及,而近期发生的有关案件又提出了相应的理论需求。本文从教育权的概念辨析出发,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教育权进行了分类比较,强调了不同地域间的平等教育权以及特殊人群的教育权的保护,分析了不同的法律关系中的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内容,提出了在现行法律体制之下,除了对国家的教育义务加以规范之外,还应对家庭以及社会的教育义务作特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大学生诉高校的纠纷日益增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受教育权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需要我们树立法治精神,加强司法监督,完善法律体系以保障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诉讼越来越频繁,在这些诉讼中,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成为诉讼中的焦点。高校与学生之间是教育法律关系、民事关系还是行政关系应如何构建高校法律制度高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模糊给法院审理、高校管理带来一定困惑,为此,笔者撰此文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