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邹红 《探索》2005,(3):92-94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公法与私法双管齐下,但由于中国是一个严重缺乏私法传统的国家,要达到公权私权均衡和谐的理想状态,必须加强私法建设,从而进一步提升民众和国家机关认识私权、尊重私权,维护私权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浅议宪法基本权利的私法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传统的立宪理论,宪法的约束对象是国家的公权力。现代宪法发展的趋势是宪法效力逐渐向私法领域拓展。我国的司法实践中频繁出现非公权力侵犯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案件,这使我们有必要讨论在我国实现宪法基本权利私法效力的必要性、条件和具体模式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这是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党员主体地位的科学内涵,深刻理解其理论依据,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强大而不竭的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4.
张伟 《求实》2012,(12)
价值存在着主体自我相关性的效应决定了不同的主体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应主要着眼于国家与公民两个主体维度而展开.就国家这一主体维度,应建立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引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理念、目标和路径的价值观;就公民这一主体维度,应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下反映人民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李娟  李志鹏 《唯实》2009,(3):86-88
中国法治建设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和私法文化体系。我们应该以努力培养和构建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和私法文化为新的视角,重构中国的法治建设,政府以及我们每一个有责任的公民都应该在推动中国市民社会和私法文化的形成和法治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党员是党肌体的细胞和党活动的主体。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可以成为激发党员自觉履行义务的内在动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党的整体活力;有助于保证绝大多数党员权利的具体落实。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标志着党内民主功能的实现程度。要从政治制度、政治关系与政治行为等对党员主体地位进行思考;要从党员素质、选举制度、领导体制与监督实效等的改善来推进党内民主功能建设;要从党务公开、学习实践、党内关爱与组织创新等途径促进基层民主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本质,是当前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确立人民群众在社会公共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政府与人民群众在公共领域的合作,是有效防止政府脱离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本质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所揭示的这一基本原理,为防止政府脱离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本质提供了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8.
"私法优位"还是"公法优位"在我国法学界的讨论还在进行,笔者认为如果把"私法优住"用"人本"的思想进行解读,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私法的优位性.因为,在市民与国家的关系中,私法是调整平等的市民社会的法;公法是调整非平等关系的政治国家的法,以民(人)为本决定了是"私法优位"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求实》2015,(4)
中国能否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首先厘清理国家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视角来看,提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逻辑必然是为了回应传统公共管理范式与时代的不适、促使国家职能回归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与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要始终坚持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必须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是治理主体共识的缺失、既得利益集团的危害、精英的共谋,应对困境的基本路径是要重构政府、社会、公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对于保障法的主体性、法的目的性和法的有效性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法治建设事业的推进中,制定出符合人民意志的良法,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吸纳人民参与具体的法律实践,是体现法治人民性的本质要求;将法治的功能与效果置于人民群众的评价之下,是寻求法律为人民支持的社会保障。当然,在强调人民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注意将尊重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与发挥专家的专业特长相结合;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法治事业,必须实际考量普通民众的法律能力;要引导人民群体跳出自我利益的窠臼,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正当诉求。  相似文献   

11.
民法的本质是民法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其决定民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目的和体系。民法是权利法 ,表现在其制度、规范、目标等方面 ;民法是私法 ,在立法、司法、法学教育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 ,根本原因在于其以市民社会为基础产生和发展起来 ;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表现在其确立了市场主体资格 ,财产归属和流转制度以及以其理念指导市场经济的运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代际公平理念与理论的提出对现有民事主体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对民事主体制度作出反思与改良,提出两个改良进路:一是义务进路,二是权利进路。改良的结果是应该设立一个新的民事主体——后代人。  相似文献   

13.
回族群众的法观念和法行为中,既有伊斯兰教法及其习惯法的内容,也有国家法和汉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国家法治不断强化、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过程中,回族继承习惯法与国家继承法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的冲突。正确认识冲突现象,分析冲突存在的原因,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是促进国家继承法在少数民族地区施行,确保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民间法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道德习俗、社会规范被逐渐制度化且相对稳定的一种通行做法。民间法仍然被很多农村群众所认可,农民更多的愿意在自身的生活空间中寻求一种秩序,因而国家的法律法令就很难真正地深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国家需要一套协调机制来解决国家法律政策与民间法所存在的冲突与对峙,以对地方传统风俗的有益部分进行法律变通,以促进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价值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是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的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价值观。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是由我党的性质、根本宗旨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决定的。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必然要求以人民群众为评价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评价标准。“三个有利于”价值标准,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价值标准,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评价标准的价值标准,也是科学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6.
试析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井敏 《学习论坛》2006,22(10):47-50
服务型政府概念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特有的,因此,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也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西方行政学发展史上先进的民主行政理论也为服务型政府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基于此,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就包括马克思的代表制理论、民主行政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7.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既不能闭关锁国、唯我是尊,也不能机械模仿、盲目照搬,而是对这种挑战作出积极的回应,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制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薛永武 《理论学刊》2008,8(2):114-118
本文从关于创美主体的身份确认、创美主体的前理解、创美主体的情感和欲望等角度,对<乐记>的创美主体修养思想予以解读.由于"圣人作乐以应天",故创美主体应有君子和圣人的修养,要"明于天地"、"穷本知变"以及具备相应的心理结构;由于人的"好恶无节",故应"慎所以感"、"以道制欲",要对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进行必要的审美调控,以促使社会向着人性化、文明化的方向提升.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不仅需要法制基础,更需要“法治”基础。在探讨市场经济与法治的相关性时,应重视法治理性的维度。法治理性是市场经济模式发生与运行的重要化基础之一,它为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前提和人道根基。在西方,法治理性的社会化是通过罗马法复兴运动和罗马法私法原则公法化来完成的。法治理性对于市场经济主体的形成、市场经济制度环境的营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西方古代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