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本源来看,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之间联系紧密,在学科发展史上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的研究相辅相成。这种紧密关系维系将近三百年,直至冷战时期现实主义主导美国国际关系学领域时才戛然而止。当时,美国国际关系学界甚至掀起一场试图疏远法学、历史学、哲学等传统研究方法的“行为主义革命”。不过,美国之外的捍卫传统研究方法的“英国学派”却仍然维系着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的紧密联系。英国学派的学者不仅在相关国际关系命题方面给予了国际法发展的更大空间,而且他们对国际法所做的直接研究,促进了国际法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马丁·怀特是当代西方最杰出的国际关系理论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对英国学派的建立及其学术传统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尊为"英国学派之父"。怀特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他本人研究议题和视角的改变,他由早期的现实主义转向了后期的理性主义。怀特长于运用历史方法分析权力政治、国家体系和国际关系思想,并试图从伦理角度对国际关系作出价值判断,其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关于国际关系三大思想传统的分析模式。他的思想对英国学派乃至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当代国际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及其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英国学派有两个最基本的方法论立场 ,一是人文主义或非实证主义方法论 ;二是从整体主义的、文化的角度研究国际关系。以巴特菲尔德、怀特、布尔、文森特等对国际社会的不同理解方法为例 ,可以看出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大体上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从历史神学方法向比较史学方法转变 ,从传统研究方法向社会科学方法转变 ,并逐渐靠近社会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等多元方法。英国的历史与学术传统、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的变化、学派本身的发展规律与代表人物的理论创新意识以及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思潮的影响 ,这些因素推动了其方法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正名溯源、思想之旅、中国观念和作者的研究风格四个方面对张小明撰写的《国际关系英国学派:历史、理论和中国观》一书做了介绍和评论,认为该书从一个中国学者的角度,把英国学派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安全研究有两大主要分支——“美国主义”和“欧洲主义”。“欧洲主义”重视安全威胁的国内因素和社会学视角,其对社会安全问题的重视又被称作“国际政治社会学”,也由于其对“美国主义”的“背叛”而被统称为“批判安全研究”。“欧洲主义”主要有三大理论分支:威尔士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巴黎学派。“欧洲主义”的三大学派继承了欧洲的批判研究传统,汲取了欧洲社会学思想,在安全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实现了对美国主义的超越。它们基于传统安全研究的局限对主流的安全含义进行了深化、拓宽和延伸,然而三大学派关于安全的基本观点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差异,甚至是根本对立的。正是这种“对立”式的学术争鸣才使“欧洲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与“美国主义”分庭抗礼。“欧洲主义”对中国的安全研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安全化理论受到了我国学者的青睐。“欧洲主义”安全研究的发展与成功给我国的本土化安全研究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学术研究要有敢于批判和辩论的学术环境,这样才能推动安全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6.
王义桅 《美国研究》2022,(4):9-29+5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从理念到现实,彰显中国的学术自信与学术自觉,也引发国际学界的关注。近年来,西方理论创新不足,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抬头,全球国际关系学开始流行,激励了本土化、原生性中国理论的兴起。在数字/生态文明时代,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超越中国崛起思维,切实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历史观、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时代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未来观,充分发掘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创立人本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华学派,才是正道。  相似文献   

7.
周桂银 《欧洲研究》2005,23(4):1-18
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是20世纪西方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英国学派的奠基人。他发起成立了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从而开创了英国学派的源流。巴特菲尔德的国际关系思想是一种倾向于理性主义的现实主义,它以基督教信仰为出发点,以深刻的历史理解为背景,以人类关系和国家间关系中的安全困境及其制约因素为主要内容,表现出对国际秩序和人类命运的道德关切。巴特菲尔德的思想尽管有着固有的缺陷,但却为我们理解现时代的国际关系特别是战争与和平问题提供了一种宏大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以"英国学派"这一概念被提出到广泛接受为主线,围绕学派的自我构建过程,指出英国学派自我认同的构建主要始于新一代学者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学术活动,其中经历了一个由争议到共识的历史阶段;接着分析了新一代英国学派学者发展英国学派的努力,重点放在学派自我身份认同构建过程中内/外的界定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于学派的历史以及未来发展的分歧;最后简要分析了当前英国学派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以此作为建设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本体论 ,是关于国际关系中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 ,是构成任何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从建立学科之时的理想主义流派 ,到最新的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本体论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由于国际关系本身就是人类整体社会关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 ,哲学对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本体论有着很大的借鉴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在本体论上的思考 ,正是以西方哲人长期的哲学思考为背景和基础的。研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本体论的哲学基础 ,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 ,而且对于我们尝试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也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英国学派与建构主义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注重国际社会理论的英国学派和倡导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国际关系的建构主义有着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但通过对双方理论内容、方法特色以及对国际关系之展望等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点多于相同点 ,而其差异源于美英两国国际关系理论界的根本差别。  相似文献   

11.
面对二战后的美国知识霸权的结构性压力,欧洲内部的不同国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选择了发展本国国际关系学的不同知识路径,这就使得它们应对和化解美国知识霸权压力的绩效具有差异。英国的独立性的内部指导合作和北欧地区的开放性的多层次合作是较为成功的化解美国知识霸权压力的知识发展路径,而法国的独立性的学术孤立和意大利的开放性的移植生长并没有突破美国的知识霸权。来自于欧洲内部的多元的国别性和地区性的国际关系学的知识发展能量正在创造一个整体性的欧洲国际关系学,它与美国的国际关系学在知识关系上日益呈现出复合相互依赖的特征,在一个相对独立和大致平等的基础上与美国的国际关系学进行互动。这样的整体性的欧洲国际关系学并不是要求一个单一化的欧洲国际关系理论,而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别性的、地区性的国际关系学。  相似文献   

12.
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义桅 《美国研究》2003,17(4):22-41
本文首先提出了评判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层面 :“作者性—国家性—时代性” ,并在此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层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突出地表现为美国性 ,即美国不仅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主体 ,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客体 ;美国不仅主导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价值论 ,而且主导了其本体论、认识论 ,导致所谓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话语霸权现象。本文无意批驳这种现象或强化类似认识 ,而旨在考察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根源 ,即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政治文化、国家使命与国家性格如何塑造其国际关系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本文从这一个案出发进而思考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性问题。认为 ,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化必须另立门户 ,提出全新的体系与学说。  相似文献   

13.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读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秦亚青 《美国研究》2001,15(2):135-145
过去十年是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迅速发展的年代,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温特是这一学派的主要理论学者,其著作<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全面论述了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成为这一学派最重要的理论专著.①温特在这部著作中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涉及的重要概念提出了富有意义的质疑,首当其冲的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  相似文献   

14.
英国学派的主要理论缺失,在于未能重视世界社会的概念。虽然它对该学派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英国学派的思维框架中,它既没有得到前后一贯的使用,也未能得到明确而又系统的阐述。从世界社会这个概念出发,本文详细分析了巴里·布赞对英国学派的四次理论修正及其对该学派“未来发展议程”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刘丰  张蒂 《欧洲研究》2005,23(6):111-126
20世纪90年代后期,后实证、后现代理论与主流理论之间的辩论开始扩展到学科史领域,试图对国际关系学科传统知识体系进行全面的解构。学科史批判研究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传统的学科研究议程、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学术制度与规则以及价值关怀等方面提出了质疑。这一研究路径旨在将学科历史的关注带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中,从而有助于对以往的学术实践的自觉反思。然而,重“破”不重“立”的研究方法使得批判研究无法提供一种替代性的学科史叙述方式和知识体系。学科史的合理重建可以借鉴包括科学哲学在内的多种方法,其目的是揭示学科发展规律、指导学科的未来发展,发挥学科史研究对知识积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中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是一个歧见丛生、远未成型、前景未卜的话题。即便如此,对于其已经表现出来的具有较大影响的观念基础进行反思并不为时过早。通过从两个角度对"中国学派"背后所体现的观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学派"面临的观念困境在于:如果我们批判西方作为深层差异之外在表现成果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否会株连到该内核的其他优势方面?在主张中国观念价值的同时,如何避免其潜在的弊端与危害?在中国社会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只有在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实现了文化、文明和思想层面的崛起及民族精神革新之后,才能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提供思想的活水源头。换言之,对理论的建构者而言,与其循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弊端而思考建构理论,不如立足于思考中国民众所面临的问题——关于如何塑造强大的积极的个体、如何保持民族持续的发展和进步,进而思考我们理想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与国际关系理论相去稍远,但却能够保证理论应用的品质及其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7.
对不少国际关系研究者,特别是美国研究者来说,把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或威斯特伐利亚和会(1648年)当作国际关系的起点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国家间合作与斗争,除了少数被学者们引用外(如古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多被弃之不顾。相对来说,英国学派学者较为重视历史研究,还注意把古代历史纳入国际关系研究的视野。例如,亚当·沃特森的《国际社会的演进》就从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社会谈起,而巴里·布赞和理查德·利特尔合著的《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则把国际关系的视域拓展到了大约公元前3500年甚至公元前6至4万年以前。①但令…  相似文献   

18.
国际关系学从来都不是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即使西方一直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也仍然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统一体。纵观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历史,美国的现实主义受到了结构理论和历史社会学、批判理论的挑战;从学科现状来看,西方的狭隘主义正在逐渐消失;从美国以外的区域来看,欧洲大陆学者在战略研究、冲突研究等一些主要的国际关系学次领域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欧洲的国际关系学者开始探索非西方世界尤其是中国、日本和阿拉伯国家的国际关系著述,这种新的研究潮流对单纯使用英语造成的思想偏狭能够起到有益的抵消作用。因此,国际关系学并不存在霸权,学术传统、研究方法和研究议程的差别一直存在,而且这种判断也可能适合欧盟和北美之外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罗伯特·基欧汉在《国家制度与国家权力》①一书中 ,将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占主流的、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世界体系论统称为“理性主义理论”(rationaltheories) ,而把那些向理性主义理论发起挑战的非主流国际关系理论 (包括规范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批判理论、历史社会学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等 )称为“反思主义理论”(reflexivetheories)。冷战后 ,在理性主义理论内部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在继续论战的同时日益趋同 ,两派辩论的学术意义正在逐渐减小。而反思主义理论又未得到理性主义学派的积极响应 ,致使国际关…  相似文献   

20.
国际关系思想传统与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革命主义是英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丁·怀特用来区分国际关系三大思想传统的经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是这三大思想传统对话的产物。从怀特到文森特,英国学派的主要代表都不同程度地对这三大传统兼收并蓄,理性主义是他们的思想基础和基本框架,以至他们从维持秩序与和平的角度出发解释现实主义所关注的大国、均势、战争,以国家间个性与共性并存的现实来怀疑革命主义,另一方面,对现实主义因素的肯定使他们看到了政治和军事,对革命主义的考虑则减少了其理论的保守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