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鑫 《理论建设》2014,(4):39-42
从十八大的社会管理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社会治理,这样快的转换令不少人疑惑。比较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及各自的实践,有助于说明变革的原因。社会治理强调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力量良性互动。发达国家的社会治理实践显示出了它的合理性。我国深化改革以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就必须松开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权,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需要变革为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治理需要发挥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这契合我党的群众路线理念。  相似文献   

2.
王名  蓝煜昕 《前线》2014,(6):52-54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了非常引人注目的新表述,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目标之下,社会改革领域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可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执政理念上呈现从"管理"到"治理"的重要转型。回顾党的十八大  相似文献   

3.
冯志峰 《唯实》2007,(10):56-57
作为一种非常态的治理手段,运动式治理在中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对运动式治理成因的剖析及其对策的探求,可以得出由制度式治理取代运动式治理的结论,且其转型的关键是提高国民的法治意识和强化治理过程中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4.
向鑫 《理论研究》2014,(5):68-71
从十八大的社会管理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社会治理,这种瞬间的转换令不少人疑惑。比较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及各自实践,有助于说明变革的原因。社会治理强调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力量良性互动,发达国家的社会治理实践显示出了其合理性。我国深化改革以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就必须松开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权,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需要变革为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治理需要发挥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这也契合我党的群众路线理念。  相似文献   

5.
中国运动式治理的定义及其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治理可分为运动式治理和制度式治理。作为与制度式治理相对应的一种治理手段,中国运动式治理有其内在的固有属性。为最佳地选择运用治理手段,现采用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运动式治理的研究现状、定义和特征作研究分析后得出结论:运动式治理是一种非常态的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6.
正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建设的理念从社会管理跃变为社会治理。跃变发生相对近急,不少学者、干部、群众面临疑惑:为什么要用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有何异同?若社会管理在当前已不合时宜而社会治理又凭何有效?笔者针对以上  相似文献   

7.
郭风英 《求实》2016,(2):90-96
缘于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的差异,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治理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基于此理论视角,中国学者在分析社会治理问题时形成了不同的分析思路,预设了不同的操作路径。主张重塑"国家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主体性互构论",强调在社会治理中实现"国家在行动、市场在行动、社会在行动",推动"国家、市场、社会"之间合作共治、互构互强,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相呼应,为我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8.
从治理方式入手建构和谐的城市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唯实》2005,(11):52-55
城市治理的基本原则:人本思想;可持续性;平等对话、社会共识与共同治理;促进合作,增强社会资本;易接近性和可选择性。社区和公民社会建设是现代城市治理的重要着力点。社区治理的要点:一是培育共同治理的关系模式,二是逐步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平台式公共服务与管理模式,真正把社区建成沟通居民与政府、企业、组织的平台和中介。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时代,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对引领社会思潮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学界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总的来看,新时代社会思潮引领范式研究进一步推进,而治理范式相关研究也开始发端。社会思潮研究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联愈加紧密,社会思潮研究的场域在不断拓展,对此进行梳理,有利于推动社会思潮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更多的是社会管理,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呈现出"扫帚型"社会治理体制。从分析目前社会治理体制现状入手,提出构建以社区作为基本"元",成为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原点"和"圆点",创新城市的"蜘蛛网式"的社会治理体制的观点,从而形成由四要素构成的社会治理模式,并从政府、基层组织、社会组织三个方面提出"蜘蛛网式"社会治理体制的路径选择,加强社会治理的着力点,从而实现从点到线再到面,点线面结合的社会治理的全覆盖,构建"蜘蛛网式"治理新常态。  相似文献   

11.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期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也是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研究对象。基于对S省Z市“民生微实事”项目的案例分析,提出“能力建设-惯习积累-信任强化”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多元主体成长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机理,丰富了“主体关系”和“行动方式”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多元主体基于资源优势互补与主体责任再塑加强了能力建设,能力的提升使其有意愿并且能够建立合作关系;政府通过规则调适以及持续的参与激励来培养多元主体的合作惯习,有助于促进合作行动;共同议题下的利益相容和由参与效能感形成的良性循环会强化信任,进一步增强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行动,进而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合作治理常态,使社会治理共同体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方面解放思想、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3.
政治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政治民主化。不同国家,其民主化路径选择取决于各个国家政治发展基础条件与现实任务,也取决于政治体系能力、民众的素质以及国家建设的水平。文献研究发现,经验研究文献多数出自于国外学者,其经验理论并不能科学揭示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国内研究集中于理论分析,缺乏经验材料的支撑。着眼于经验研究入手,从中国运动式治理与政治民主化交叠互动的关系中或许可以更为真实地把握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治国理政的科学论断,作为一个全新的政治概念,它不是西方治理思想的产物,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来源于社会,国家与社会之间将经历从统一到异化和对立再到统一的否定之否定运动过程,与此相对应,国家职能将从以政治职能为主转变为以社会职能为主。要实现从国家治理走向社会治理,既要站在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理想高度,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的原则。现阶段要重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制度现代化和国家法治化,破除"官本位"意识,提高治理者水平。  相似文献   

15.
戢浩飞 《学习月刊》2014,(10):38-40
自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来,社会管理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门话题,成为"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问题。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社会治理又大为流行,成为核心的关键词,引起了社会的全面回应。  相似文献   

16.
从公共管理学和政治哲学的视角审视,社会管理创新逐渐形成了几大理论范式:国家主导型社会管理创新理论、社会自治型社会管理创新理论、多中心治理社会管理创新理论、参与型治理社会管理创新理论、服务型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这些范式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论视角,根据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现代社会管理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协同治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思想内蕴,并基于多中心治理和社会资本理论对此进行了具体解读。对协同治理是否具备可操作化的疑问,作者结合珠海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经验的分析,指出社会协同治理能够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难免会造成社会不稳定。然而,中国的经验显示,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可以并行不悖,互相促进。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基本事实和长期趋势为背景,以中国政府所倡导和推动的“社会治理”为研究视角,解析中国社会长期稳定何以可能。文章认为,中国政府不断推进的“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治理”改革对于保持社会基本稳定具有重要贡献:一方面化解了社会矛盾,消减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倒逼政府改革,提升政府回应性。中国的实践表明,一种基于需求-回应框架的社会稳定性分析模型是富有解释力的。  相似文献   

19.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全国上下进入了众志成城共同抗疫的艰难时刻。当前,新冠疫情仍在肆虐,我国外防输入的任务仍然艰巨。就全世界范围而言,未来还有更多的新风险会不断出现,这些新风险影响范围更大,带有更强的不确定性。传统的应急管理模式,无论是“催生—单一式”应急管理、还是“预防—综合式”应急管理已经难以应付新风险导致的公共事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基层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所以,提升基层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公众诉求。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社会治理形态不断演变,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强调不同的工作重点和呈现不同的工作特征,逐步实现了由从"管控"到"治理",由"包办社会"到"治理社会"的转变。新时期,现代化的社会治理需要沿着: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方向前进,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