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李桂民 《理论学刊》2012,(3):108-112
在早期文献中,神农氏、烈山氏和炎帝的事迹各不相涉,战国时期的《世本》最先把炎帝和神农氏合一,汉代的郑玄则明确把烈山氏和炎帝合一.这种整合有着传说的依据,甚或有着文献上的线索.神农氏、烈山氏和炎帝的传说反映了农业文明在称谓上的影响,火和农业的联系也成为三者称谓合一获得认同的一个重要原因.神农时代早于黄帝的认识固化,炎帝神农合户后世系的追溯,建构起了中国远古史的基本框架,这不仅表现为地域和文化的认同,而且也是先民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精神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炎帝在湖南     
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传说时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他姓姜,氏伊耆,名轨,一名石年,或曰石耳。炎帝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湖南度过,最后死在湖南,葬于现在的炎陵县。据考证,湖南境内至今仍然保存着炎帝神农氏活动的大量遗迹。比如茶陵县有尝药亭,相传为神农采  相似文献   

3.
会同之名,似有王者之气。《周礼·春秋·大宗伯》云:“时见日会,殷见日同(意为帝王接见诸侯大臣,个别见叫会,集体见叫同)。”《论语》中也有“宗庙会同”(原分别指君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和诸侯会盟之事,借指国家、君王)一语。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会同及其周边地区就没有建立过国家,何来帝王呢?晋代著名史学家习凿齿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神农生黔中。”会同古属“黔中”,这是历史文献中会同与神农炎帝关系的重要记载。县名与此联系起来,“会同”之帝王恐怕只能是神农炎帝了。  相似文献   

4.
<正>古代,有个神农氏,人人皆知,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他带动了原始社会后期,由渔猎畜牧到农业经济的转变和发展。如今,在农十师一八七团,"丰庆神农"的名字已渐渐地被人们熟知。  相似文献   

5.
黄桂元 《党课》2010,(23):114-115
对于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祭祀先祖神农氏与朝拜名寺大佛完全是两种感觉。  相似文献   

6.
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传说时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他姓姜,氏伊耆,名轨,一名石年,或曰石耳。  相似文献   

7.
谷城县简介     
正谷城县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西南岸,素有"川陕咽喉"之称,面积2553平方公里,人口59万。谷城历史悠久,因先祖神农氏在此尝百草、植五谷而得名。谷城的循环经济发展被《人民日报》誉为"谷城模式",新农村建设"五山模式"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俞正声、李长春等领导同志先后来谷城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8.
美哉!大勇者     
夜读《淮南子·修务训》,见一则记载神农帝的传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垅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  相似文献   

9.
神农架地处鄂西北边陲,相传因华夏始祖神农氏在此搭架采药而得名。神农架林区是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制、直属省管辖、全国惟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全区国土面积325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山峰神农顶  相似文献   

10.
谷城简介     
《党政干部论坛》2014,(9):F0002-F0002
谷城县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西南岸,素有“川陕咽喉”之称,面积2553平方公里,人口59万。谷城历史悠久,因先祖神农氏在此尝百草、植五谷而得名。谷城的循环经济发展被《人民日报》誉为“谷城模式”,新农村建设“五山模式”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俞正声、李长春等领导同志先后来谷城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1.
茶陵行吟录     
因远古的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得名而镶嵌于史册的湘东茶陵,与省会长沙遥遥相望,和圣地井冈山紧紧相依。  相似文献   

12.
茶陵行吟录     
因远古的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得名而镶嵌于史册的湘东茶陵,与省会长沙遥遥相望,和圣地井冈山紧紧相依。  相似文献   

13.
[原文]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与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木共车)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矛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相似文献   

14.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相传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此搭架采药而得名。神农架于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制,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神农架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点海拔3105.4米,堪称"华中第一峰"。神农架是第四纪冰川时期各种动植物的避难、  相似文献   

15.
张少松 《湘潮》2012,(7):1-1
我是湖南省炎陵县三河镇人,距我家不远的鹿原陂就是炎帝神农氏的陵寝所在地。因为“邑有圣陵”,1994年经中央批准酃县更名为炎陵县。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旅游活动发展成帝王巡游、外交聘问、宫廷婚旅、学子游学、谋士游说、王侯游猎等各种形式。诸侯倡导的游猎之旅春秋战国时期,游猎成为宫廷的娱乐方式。各国诸侯争行天子"田狩之事、园圃之乐"。千乘的规模,猎射的场景,表现了极尽车马驰驱之欢,耳目视听之欲。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圈地游猎之风,劳民伤财。楚庄王之夫人樊妃,曾因庄王好游猎,不问国事,而极力劝谏,庄王不听,她即不食肉,以明心志,庄王受到感动,乃停游  相似文献   

17.
华夏悠悠文明史,烈山脚下是源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连续五届成功举办.已经上升到“省部联办”的国家层面.确立了随州作为“炎帝神农故里”不可动摇的地位。擦亮炎帝神农文化名片.推进炎帝神农故里景区科学开发.对随州来说不仅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而且是一个必须抓紧推进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吴志平  肖敏 《湘潮》2010,(5):40-43
<正>湘东南边陲有一座山川秀美、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茶陵。茶陵因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公元前202年置县。1927年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在井冈  相似文献   

19.
罗政 《新湘评论》2005,(8):60-61
茶陵.因地处茶山之阴.古名茶乡.也因炎帝神农氏崩葬于境内而得名“茶陵”。在中国的现代史中.茶陵给人们的记忆.不是茶陵的定义.而是革命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小小酒杯你有罪──公费吃喝忧思录湖北李绪言"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神农氏的子孙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没有解决吃饭的问题、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占全世界人口22%的炎黄子孙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几乎就在宣布解决温饱的同时.公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