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摩尔根史前社会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补充与完善唯物史观理论部分观点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这一点,以往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关注不够,没有得到客观、全面的评价.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科学认识史前社会奠定了正确的出发点,推动他们修正完善了阶级和国家起源观点,帮助他们确立了科学的婚姻家庭理论.对史前社会制度的正确认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类历史全貌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通过考证《共产党宣言》汉语摘译、节译和全译文中的译词衍变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语概念Eigentum,经过英语property,再经过日语词"财产",变成汉语术语"财产""所有",再到所有权术语,直到接受十月革命经验影响,对接俄语词coбствeнность译出所有制,并以此为中介最终以所有制对译德语Eigentum,生成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概念.所有制译词以政治经济学概念和关系概念,超越了此前作为法律术语以及实体术语的所有物(财产)和所有权的译法,深刻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概念的精深之处.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8)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体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这个大背景下,"法治"这个常说常新的词汇又一次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中。如何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成为新一届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此时此刻,我们不妨重温一百多年前伟大的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导师留下的经典著作,尤其是其中关于唯物主义的论述,从中寻找两位导师的唯物史观,指导法治这种上层建筑的发展,从而帮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4.
郭松廷 《学理论》2009,(9):133-135
本文分析了《越狱》中监狱的内涵(有形的监狱彝无形的监狱),越狱在本质上就是逃离束缚,重获自由。透过《越狱》可以看到,逃离的不仅仅是具体有形的监狱,还有着众多无形的监狱。如果说逃离有形的监狱是可行的话,那么摆脱无形监狱的束缚几乎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依据福柯、拉康和巴特勒等的理论,指出“越狱”的价值在于不甘束缚、不断超越精神的凸显,颂扬人们的超越精神本身,尽管也许人们不得不一直在“越狱”。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资本论》经济学—哲学批判内在统一的哲学底蕴在于其唯物史观性质。唯物史观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开展提供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依据,而在经济哲学批判中唯物史观得以深化。由于《资本论》学科性质的二重性,唯有从经济学—哲学批判内在统一的理论视角,才最有可能在理论上阐明《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唯物史观的深化,从而揭示、挖掘和把握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唯物史观的新的存在方式和新的发展,并为推进唯物史观的再认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韩丽君 《理论探讨》2001,13(2):33-34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始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及其保守性 ,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 :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观的萌芽 ,是唯物史观创立形成的开端 ,同时它也表明马克思哲学思想一开始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而不是一般唯物主义。据此我们有理由把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确认为其唯物史观的开端。  相似文献   

7.
基于一种普遍主义的思维模式,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其构建的正义理论是普遍适用,能够超越一切地域、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因而必将面临不可实现的困境.在当代,社群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这种普遍主义正义理论进行了釜底抽薪的批判,在社群主义看来,正义是存在于历史之中的,普遍的正义是不存在的.唯物史观认为,正义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具有阶级性;抽象的、超越时空、普遍适用的正义只是理论上的幻象,实践上的乌托邦;社群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其同样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理论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8)
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米尔斯在深入批判宏大理论与抽象经验主义两种研究风格的同时,建构了一座新的方法论思想大厦。米尔斯的方法论思想的意义是双重的,即学术性的和道德性的。从学术上来说,米尔斯完整地给我们呈现了一套如何做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从道德上来说,米尔斯企图唤醒社会学者应有的价值关怀之情,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学术职责而直面当代社会的实质性问题[1]。  相似文献   

9.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李杰教授所著的《原始历史意识》利用云南13个少数民族的创世史诗、创世神话,从原始历史意识的内涵、认知方式、形成机制与表现、内容构成、认知价值等方面,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始历史哲学。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建构了原始历史意识理论体系,有益于历史意识研究的深入;二是从原始文明的角度关注了认同问题,有助于认同理论研究领域的扩展,从而为认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包含有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正面的比较完整的表述,认识和把握这种表述对于深入准确地理解唯物史观意义重大.经过对该章文本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这样的表述之所在,而经过对这种表述的分析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章表述的唯物史观与我们通常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基本一致但又有所不同,这是一种最终用物质生产活动解释历史的理论.强调物质生产活动在社会历史中以及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意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这一结论为唯物史观研究带来了一系列值得进一步思考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广松涉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在"编连"和"排版"两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汉译广松版代表着我国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的一个阶段,它还折射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创立时期的思想剧变过程。MEGA2的编辑方针并不意味着手稿"编连"的终结,相反它是文本研究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2.
《娇娜》与《香玉》是聊斋的名篇,它们都涉及到自古以来的男女两性关系的另一个世界——友谊。她们与男主人公的友情纯洁、坚贞,为情而生,为情而死,超越生死的至情是她们的共性。  相似文献   

13.
金敬迈 《各界》2010,(5):14-15
写《欧阳海之歌》之前,我在部队文工团。唱过歌,跳过舞,吹过黑管,还搞过舞台灯光,都干得不怎么样。  相似文献   

14.
张时民 《学理论》2009,(30):227-228
拍摄于1948年的国产影片《小城之春》是一部在那个时代堪称“另类”的作品:以一种极为独特的、个性化的视角来表现非常时期的民族伦理情感,从而完成了中国电影语言的风格化实验。这部诗意文人电影既没有复杂的情节,又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是一部平淡得“几乎无事”的电影,然而,这种平淡却令人回味与陶醉,浸透着浓郁的中国古典美学原则——“初发芙蓉”之美。  相似文献   

15.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其最为熟知的代表作有小说<吉姆爷>(Lord Jim),<台风>(Typhoon),<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等.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是作者根据自身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中篇小说,是现代小说的里程碑,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生态主义角度分析小说的文化内涵,集中关注小说中折射出的人与自然、自然环境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从而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从生态文学的视角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春霞 《学理论》2010,(14):159-161
以色列作家梅厄·沙莱夫的《耶路撒冷之鸽》,用文学揭示了一个具有千年流浪史的民族对家园的深切召唤与追寻。整部作品从头至尾回荡着一个声音,那就是回家。而随着传统的家园文化的不断现代变迁,家的重新拥有能否给本民族带来真正的快乐?这将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中史论结合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即现实的人以及其从事的现实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并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由此也就形成了其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而对于共产主义问题的论述贯穿于其对唯物史观的论证当中,实际上是基于现实社会矛盾批判的结果下对未来社会形态的一种合情推理,而这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接续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突出了制度主义的逻辑,社会治理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制度的框架下开展的。制度主义逻辑中的社会治理依附于中心—边缘的社会结构,政府位于社会治理的中心,通过制度对社会进行普遍性的统一的治理,结果却在对技术理性的追求中把社会治理导向了精英治理的格局。自20世纪80年代起,人类社会进入了高度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的历史阶段,政府垄断社会治理的局面受到了挑战,依靠制度的社会治理出现了失灵,因而需要谋求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建构。就现实的社会治理过程来看,由于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行动与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被重置。民主的内涵从制度转向行动,专注于行动会把社会治理引向合作治理的方向。张康之教授的《公共行政的行动主义》为我们展示了社会治理从制度主义到行动主义的转向,并创造性地描述了走向合作治理的图景。  相似文献   

19.
通常理解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三统一的方式,是从人类社会一般规律(唯物史观)到资本主义特殊规律(剩余价值学说)、再到社会主义胜利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的单向度演绎。由此,剩余价值学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就被固化为"承上启下"。这种理解方式虽然符合马克思主义体系形成的大致脉络,但仅限于此则会遮蔽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相互生成关系。实际上,以《资本论》为主要载体的剩余价值学说,对于唯物史观还具有"反向奠基"的重要作用,它集中体现在对唯物史观范式得以产生的事实前提与价值前提的清晰揭示上。  相似文献   

20.
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印度孕育出了两朵并蒂青莲——印度教与佛教,不仅是其民族文化的精华,更是世界文明的财富,《奥义书》作为印度上古思想转型的关键著作,在印度宗教与哲学发展过程中有着重大意义,更被直接看作佛教思想的缘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现象之美、本体之美两个角度解读《奥义书》中的美学思想,追寻真实的美、追逐"梵我同一"的彼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