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苑·敬慎》中记载: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却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吊唁。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  相似文献   

2.
廉政格言     
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大夫,期思(今河南固始)人,他是一位执政不忘以民为本的好官。他曾在期思地区征调民夫排除积水疏通河道。又在雩楼(今河南商城)兴修水利,浇灌耕田,由此受到楚庄王重视,授命令尹。他为官从政无不从国家、百姓利益出发。后来他被宰相虞丘举荐,让他代替自己做了楚相。  相似文献   

3.
孙叔敖,约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前后,其父为楚国贵族。经楚相虞丘推荐给楚庄王,代虞丘为令尹。他施教导民,以至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在担任宰相期间,曾高效建筑沂城,过问与郑国的战争,也曾劝阻庄王币制、车制改革,因此三次被任命又三次被解职。他被任命为相时不喜,被免去相位时不忧。一生清贫,临死时将儿子托付给优孟,其子在优孟的帮助下才从楚庄王那里得到一点封赏,维持家计。  相似文献   

4.
劝“官”有此“座右铭”□邓雷仓读“楚相偶得座右铭”的历史故事,引发出诸多感悟,凝神聚思到一点,就是祁愿为官者都有这样的座右铭,时时提醒警示自身,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春秋时期,思(今河南淮滨县东南)人孙叔敖因家道中落,避居乡野,沦作贫民,后在楚庄王求贤...  相似文献   

5.
饶文波 《先锋队》2011,(12):44-44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春秋时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孙叔敖说,爵位越高心气越要卑下,权力越大处事越要谨慎小心,俸禄越厚对民众的施予越要广博:今天,对于我们的领导干部来说,能否正确认识自己的“位”与“为”。能否给自己定好位。对提高自身素质,对做好各项工作,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春秋时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孙叔敖说,爵位越高心气越要卑下,权力越大处事越要谨慎小心,俸禄越厚对民众的施予越要广博。今天,对于我们的领导干部来  相似文献   

7.
穆公任贤     
边鸿基 《求贤》2010,(3):54-54
春秋时,秦穆公是秦国有作为的明君.在秦穆公五年.晋献公用计灭掉了虞、虢二国.并俘获了虞国之君和大臣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从秦国逃跑到楚国,被楚国农夫抓到。  相似文献   

8.
去年8月27日上午.市民周女士和女儿在某大型超市购物后,乘免费班车回家。途中,母女两人因为一点琐事与同乘该车的老人乔某发生口角。老人下车后。这对母女不依不饶地追了下来。在老人宣称自己有心脏病的情况下。这对母女依然时老人进行推搡和漫骂。行至一书店门前时,被纠缠不休的老人乔某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周某母女被当场抓获。老人乔某突然倒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其死亡?  相似文献   

9.
在春秋末年,有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物叫范蠡。他有三个儿子,二儿子犯了死罪被关在楚国,他让三儿子去找好友庄生求救。可是家人坚决反对,认为大儿子谨小慎微,深知人情世故。而老三游手好闲,什么都不懂,重担该归大儿子挑。范蠡无奈,只好反复叮嘱大儿子:“找到庄生后千万别管他怎样办事。”见到庄生后,大儿子送上黄金和书信,庄生说:“你可以回去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可大儿子却用自己私带的黄金在楚国的达官贵人中间四下活动。庄生以廉直闻名于世,威望很高,轻财重情。他告诉楚王说,某个星宿的出现对楚国有害…  相似文献   

10.
岑巩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贵州高原东部。面积1479平方公里。有汉、侗、土家、苗、布依、水、瑶等民族。 岑巩,系侗语jencgongx(岑拱)音译,意为四周山坡多,另以域外有岑巩山而得名。岑巩是贵州建置最早的地方之一,古名思州。有“先有思州,后有贵州”之说。唐武德四年(621)置务州,贞观四年(650)复为思州。元至  相似文献   

11.
成语典故“惟楚有材”和“楚材晋用”,说的是楚国人杰地灵、盛产人才;楚国徒有人才、尽为晋用。成语虽有讥讽、暗贬楚人之意,但确为历史上不争的事实。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国公子归生访晋归国,令尹(楚相之称谓)子木向他了解晋国的情况,问:“晋楚两国的大夫相比,哪国的大夫更贤能?”归生说:“晋  相似文献   

12.
第二集 思接千载 (东湖。放鹰台。放鹰台文化遗址出土文物) 这尊座落在东湖之滨的雕像,正向游人们讲述着 一个古老的故事。当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东湖之 滨,在这里发现一只被猎人设置的圈套套住的小鹰。 平生爱鹰并以"大鹏"自许的诗人既怜悯又愤慨,立即 上前解开圈套,放飞了小鹰。后来,人们便将这座平地 突兀的土台叫作放鹰台。 直到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才发现这里竟是 一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这些文物表明,在距今 4800年到4600年前的蛮荒时代,东湖文明已从这座普 通的土台冉冉升起。 (祝融像、鬻熊像、鄂王饮马池、庄子出征像、楚史 雕塑群、楚城、楚市等反映楚国历史文化的遗迹和雕 塑、省博物馆陈列的楚文物。) 这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这一座座生动的雕塑,向 人们展示着名列"春秋五霸"、位居"战国七雄"的强大 楚国的煌煌风采。 (采访石仲泉--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 究员) 石仲泉:毛主席是湖南人。湖南和湖北两湖,实际 上是一家人,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可以说是很难分的。 在古代,在春秋时候,那都是楚国,楚国的都城是在湖 北这边。长沙、湖南的很大一片属于楚国管辖。  相似文献   

13.
真宝     
战国时期,有一年,秦国计划攻打楚国,但又担心楚国的实力,不敢贸然出兵。于是,秦王就派出一名使者出使楚国,名义上是观赏楚国的国宝,实为侦察楚国情况。楚王得到消息后,对大臣们说:“把我们的和氏璧、随侯珠等最珍责的珠宝都拿出来,让秦人领教领教我们楚国的实力。”  相似文献   

14.
《党的建设》2010,(7):50-50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未期赵国人。他曾游学于齐国、秦国和赵国,后到楚国,晚年定居兰陵。荀况游遍天下,见多识广,博学善辩,和当时的各家学说都有关系,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总结者,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  相似文献   

15.
“惟楚有才”和“楚才晋用”是两则成语典故。一曰楚国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二曰楚国徒有人才、尽为晋用。两个成语串连起来理解,虽有讥讽、暗贬楚人之意,但在历史上却是不争的事实。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襄公二十六年,楚国公子归生访晋归国,令尹(楚相之称谓)子木向他了解晋国的情况时说到:“晋楚两国的大夫相比,哪国的大夫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赵孝成王九年,秦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赵国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其门下食客毛遂自荐同往,为赵国请来救兵立下汗马功劳。此后,“毛遂自荐”一直被引用为自告奋勇,自我推荐的典范。与之相悖的是“自挑位置”,就是当事人带着个人的主观意愿,“盯”着某个有实惠、有实权的位置,围绕“自我”跑官、要官。如此挑三拣四,与组织分配原则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7.
广西阳朔县兴坪镇思的村84岁的李文骧老人,身体还算硬朗,但已经20余年没法好好走路了。只要走上不超过100米,脚和小腿就会酸疼难忍。他告诉记者,村里还有十几位老人也有类似症状。  相似文献   

18.
<正>《谏太宗十思疏》(以下简称《十思疏》)是唐朝著名宰相魏征于唐朝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写给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逐渐骄奢忘本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它被李世民置于案头当作座右铭,被历代史学家称为"万代王者法"。再读《十思疏》,我感触颇深,文章阐述了居安思危、积德戒奢的道理,揭示了守成时期防微杜渐的必要性,对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许多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9.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送交国民党军委会“严加管束”。1946年被押赴台湾。从此,他只能将对祖国大陆刻骨铭心的思念深埋在心里。历史的发展泯灭了政治恩仇,在其年过九旬之后,机会来了,老人的最大心愿——返回东北家乡看看,似乎就要实现了……  相似文献   

20.
夜读史书,《说苑·敬慎》中一则《叔敖受教》的典故,让人受益非浅,若有所思。春秋时,楚国的贤相孙叔敖上任时,很多当官的和老百姓都来祝贺。可是一个穿着粗布衣服,带着白帽子的老者,最后来向孙叔敖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郑重地接见了他,对老者说:“今天我担任了很高的职务,大家都来祝贺,您老却来吊丧,大概有什么意思要对我说吧!”老者说:“一个人当了大官,对人骄傲,老百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