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道德行为(行)四个成分相互作用、统一和谐发展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意”是由知到行的台阶。学校德育工作要想真正具有实效,就必须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通过上好“一课两会”、各学科教学自然渗透打好道德认识基础;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搭好“情、意”台阶;通过日常的管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反复训练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
网络因其个人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点,深受学生的青睐,网络载体的运用也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吸引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网络载体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广大德育工作者应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所关注的内容,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关注的内容,甚至于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关注的内容。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可以表现为在实践层面和理性层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品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如果去除德育,教育也就不成为教育了。可以说,保证学校德育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我们教育的成败,更是关系到我们国家事业的兴衰。多年来,学校德育不断推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整体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学校德育实效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知行脱节”是种种现象中值得关注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网络因其个人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点,深受学生的青睐,网络载体的运用也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吸引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网络载体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广大德育工作者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千方百计地利用网络载体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山  王华彪 《世纪桥》2008,(1):94-94,97
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前提是合理确定德育教育观,保证是强化师德建设,关键是优化整合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7.
《湘潮》2007,(7)
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德育实效性低下,帮助学生奠定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成为了困扰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从德育的工作本质、高校的德育工作实质及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努力探索适合高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工作途径。  相似文献   

8.
加强德育工作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有力保障,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了影响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不利因素,提出了增强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魏明 《理论导报》2010,(4):51-52
以高职德育为参照构建整个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在目标上确立以低线道德出发的应用式德育;其次,教师应以低姿态展开教学,促进师生互动的体验式教学;再次,要根据学生情况,从低起点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10.
学校德育的对象——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考虑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更新德育内容;调整德育目标;改善德育方式;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构建道德行为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1.
学校德育的对象--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考虑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更新德育内容;调整德育目标;改善德育方式;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构建道德行为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2.
作为高校德育新观念的“德育亲和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新时期高校德育的理解力、认同感、接受度和参与性,有利于提高和增强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及工作效果,也有利于新时期高校德育的科学发展。解决当前高校德育实效性差的现状,提高高校德育亲和力是较为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如何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实效性,一直是教育界探讨关注的一个话题。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呢?  相似文献   

14.
跨入新世纪以来,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经济利益,但离异子女、贫困子女、务工子女、留守子女等弱势群体的出现,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许多新问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原则,以针对性求实效性,在开展弱势群体子女德育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态度形成理论分析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增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对策,以期对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讲话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为依据,循着科学发展观科学理论的发展轨迹,把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划分为酝酿提出、丰富完善、发展成熟三个阶段,从八个方面揭示其丰富完善过程,并把十七大作为其理论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胡灿 《湘潮》2013,(6):1-3
彭德怀民本思想是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的丰富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彭德怀个人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王开幕 《唯实》2007,(9):119-121
和谐社会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自然历史过程,我们既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从各方面创造条件,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关系、和谐方面和要素,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王开幕 《唯实》2007,(8):119-121
和谐社会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自然历史过程,我们既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从各方面创造条件,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关系、和谐方面和要素,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人的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两种存在结构决定了思想品德的价值结构和意义结构,而价值结构又分为阶级统治性价值结构和公共交往性价值结构。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由思想品德结构决定的。阶级统治性价值结构是统治阶级模塑的结果,人的本性并不是天然地需要这种塑造,但在阶级社会,被统治阶级又无法摆脱统治阶级的塑造。公共交往性价值结构是主体自主建构的。思想品德的建构与社会关系的建构统一于实践活动中,交往实践的主体间互动是双向建构的动力机制。思想品德意义结构包括审美结构和信仰结构,二者则是在教化引导下自我生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