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从近年查处的腐败犯罪的情况来看,"一把手"占三分之一左右.预防"一把手"腐败犯罪,一是要建立和健全选拔机制,选拔高素质的人才担任"一把手";二是要建立和健全教育机制,在思想上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长城;三是要建立和健全办事制度,防止"一把手"专权和滥用权力;四是要建立和健全监督制度对"一把手"实行有效的监督.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成因进行宏观分析 ,可以发现 :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社会非法需求和“地下经济”、封建行帮意识、国家公职人员的腐败以及境外黑社会的渗透是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视角下的职务犯罪与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国家公职人员走上犯罪道路的心理根源是现实社会环境的消极面和矛盾面。要根治公职人员职务犯罪行为,就必须改变现实社会的某些存在,使职务犯罪的心理形成失去生长的土壤和空间。  相似文献   

4.
基建领域已成为高校腐败的重点、多发领域。高校基建领域腐败犯罪呈现出以下特点:犯罪主体以校级领导、基建规划部门领导为主,且窝案串案突出;犯罪行为日趋多样且隐蔽,次数多、时间长,大案要案增加;犯罪发生相对集中于工程发包、财务管理和工程建设实施环节。高校基建领域腐败犯罪发生的原因是,缺乏监督导致的外部遏制不足以及部分高校领导价值感、责任感偏离等导致的内部遏制不足,基于无法抵抗巨大利益诱惑及制度本身不健全形成的外部拉力,基于个人攀比、贪婪、侥幸心理等形成的内部推力。就高校基建领域腐败犯罪的防治而言,应当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细化高校基建制度,减少犯罪机会;健全高校监督制度,提升犯罪难度;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积极进行犯罪心理预防;强化刑罚适用的必然性和及时性,充分发挥刑罚的预防功能。  相似文献   

5.
腐败是全球性问题。尽管国际社会不断从国际层面上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犯罪的力度,越来越多的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关注腐败问题;但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犯罪的效果还取决于各个主权国家的国内相关制度和有关法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国家打击和预防腐败犯罪的相关制度需要宪法的支持,宪法的内容对打击和预防腐败犯罪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职务犯罪通俗的讲就是腐败,它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谋取私利,侵犯公共利益,腐蚀、破坏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其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主要表现是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突出抓好思想、制度和监督制约三个关键环节、着力构筑不想、不能、不敢三个机制,是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实施纲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宝库。惩治与预防腐败是治国理政、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学习贯彻《实施纲要》,要正确处理惩治与预防的几个关系问题,健全和完善预防腐败犯罪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8.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任何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瘤疾。腐败产生的根源,主要是个人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和社会对公共权力的失控。从我国转型时期腐败现象的主要特点来看,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层面的因素:如新旧体制转换给腐败提供了机遇和环境,经济领域中的供需分配矛盾和商品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的因素影响等等;二是个体意识形态及其心理层面因素:如拜金主义的毒化,特权意识的存在,避险心理作怪,认知上的失调等等。为此,加强预防腐败必须健全公务员制度,增强公职人员自我约束能力,完善立法制度,完善监督与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民主等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权力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9.
公职人员是指具有国家公职身份或其他从事公职事务的人员。职务犯罪是指公职人员在从事公务活动中 ,违反职责 ,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渎职行为 ,是腐败现象的集中体现。它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 ,危害国家的政治经济管理秩序 ,也危害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 ,是一种多方面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类型。因此 ,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就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心理表现、主要原因及预防和遏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的主要措施谈点个人的浅见。一、公职人员实施职务犯罪的…  相似文献   

10.
公职人员是社会的精英和国家的财富,须以制度对精英进行保护,以防其腐败。国外不少国家财产申报制度在法律规定和实际操作上已日趋完备,在防止公职人员腐败(保护公职人员)方面成效显著。因此,有必要从财产申报的主体、内容、时间、受理与审查、资料的公开、处理等方面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健全我国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加强村官职务犯罪的防控,是保证村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保证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的迫切需要。村官职务犯罪可能涉及的全部罪名为: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整理并从法理上分析村官职务犯罪立法体系,有助于这一立法体系的完善,也有助于司法事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2009年2月28日公布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七)》在《刑法》第388条后增加了一条作为第388条之一,是对当前腐败问题从《刑法》角度的积极回应。我国已经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政府对于受贿罪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强,力求多方面借鉴经验以打击官员腐败。相对于传统的贪污贿赂犯罪而言,这是一种利用影响力的新型犯罪。结合司法实践,其客观方面的规定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通过立法和司法解释加以完善,以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也愈来愈猖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增长,尤其是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型经济犯罪更是横行无忌,四处泛滥,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严重地败坏了党风,腐蚀了社会风气,离间了党群关系,损害了政府的形象,给国家的容颜蒙上了一层难以洗刷的污垢 . 鉴于此沉疴日重,在探明其产生根源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和策略已刻不容缓 . 应严防公权滥用,发展经济,加强思政教育,完善廉政制度并强化法律惩治功能.  相似文献   

14.
恐怖犯罪的发生与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国际形势、历史遗留问题等多种因素有关。反恐怖策略固然需要重视对暴力恐怖犯罪的打击,但更要重视营造健康的社会心理氛围,降低既定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从一般预防的层面减少恐怖犯罪发生的机率。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社会心理氛围的调控要注意反恐宣传、社会控制与心理引导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司法腐败侵害司法公正、削弱司法公信力并将导致腐败现象的恶性蔓延。引发司法腐败的原因既有司法工作人员的个人因素,也有司法系统的体制因素。有效遏制司法腐败的对策,一是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推进司法独立,以实现预防司法腐败;二是加强人大、政协对司法活动的监督,鼓励新闻媒体监督司法活动及保障公众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三是强化对司法腐败的惩治力度,警示潜在的腐败分子,从而最终实现对司法腐败的治理,还司法公正于民,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打击腐败犯罪力度的加大 ,贪官外逃和腐败资金外流问题成为我国腐败犯罪的新特点 ,打击此类犯罪也成为我国反腐败工作的新重心。有效打击外逃贪官必须寻求国际司法合作。 2 0 0 3年我国签署《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为我国开展反腐败国际司法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国际法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当前,涉黑职务犯罪涉案成员复杂,司法人员及行政执法人员犯罪突出,涉案罪名多为行贿受贿,并且涉案人员职级较高。主要原因一是某些国家工作人员对物质利益的贪婪;二是政府执行力不强,不能有效地管理地方行政事务;三是黑恶势力庞大的经济实力和对党政干部任免的干涉;四是立法滞后,量刑偏轻。涉黑职务犯罪的防治措施应将"打黑"与惩治职务犯罪结合起来,依靠群众,形成举报监督网络,加强各级政府建设,完善地方选举制度,完善"涉黑"职务犯罪立法。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品质,在继承前人、基于现实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手段,确立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方针,形成了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理论,对于推进现阶段正在大力开展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农村基层“村官”利用手中职权违法犯罪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但由于村官身份的特殊和腐败的情节相对比一些高官腐败不引人注意,所以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有效的制约。我国村官权力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权力归属不明;权力的监督机制善后;基层民主的不健全和民主意识不强,建议重新规定农村基层组织的地位和性质,赋予具正式的行政权的同时并将对其的监督通过制度正式化和法制化。  相似文献   

20.
早在25年前,中央就开始关注和研究财产申报法制建设,出台过规定“草案”,也曾列入“八五”立法规划。近年,地方相关“立法”活动频繁,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若没有中央立法顶层设计之决心,地方实践恐难继续往下推动,现有制度也恐难落于实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是现代反腐、防腐的有效而必要的制度,契合庞大文官群体反腐之需要,是透明政府理论延伸及公职人员个人生活的体现。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制化路向,应从三个方面重点突破:扩展申报主体的范围,穷尽申报内容,明确申报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