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质、胡威父子,是三国、西晋时的重臣要员,在当朝和中国历史上都以清廉而闻名。有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父亲。”武帝又问:“你父亲哪些方面超过你呢?”胡威回答:“我父亲清廉,但唯恐别人知道,我清廉,则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是我远远不如父亲的地方。”由此,清畏人知,便成为美谈和佳话流传下来,被视为清正廉洁的一个道德高地。  相似文献   

2.
我儿子在7岁时戴着一枚戒指回家,他妈妈笑他了不起,戴上金戒指了。他不好意思地说,是假的,是零食袋里夹带的。妈妈说.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呢?他说.你戴假的别人也认为是真的,我戴真的别人也认为是假的。他说得我们都笑了起来,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因为有潜台词,小孩不具备而妈妈具备购买金戒指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记得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在我看来,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普通而又深刻的道理:让别人干,自己得先干。我把这道理,奉为自己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座右铭。作为一名车间支部书记,我为自己订了两条规矩:一是遇到艰、难、险、危的事,自己要一马当先。今年夏季一天的下午,天空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不一会车间单身宿舍  相似文献   

4.
阿迪 《党课》2006,(3):32-33
诸葛亮这个人,一生好炫耀自己,啥事儿都得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他安排别人投降可以,别人主动投降不行。魏延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当初他救了黄忠,反了长沙,降了关羽,谁看谁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儿。可诸葛亮的想法却很“另类”,他非说魏延的脑后长有反骨,日后非反不可。  相似文献   

5.
李愚 《廉政瞭望》2012,(3):33-33
我一个女性朋友,一天和男友去逛街,手机被偷了。她发现后,马上用男友的手机拨打自己的手机,居然通了。对方摁断了电话,然后用公用电话打了过来,语重心长地说:“你也太不小心了,像你这样粗心大意,丢手机是迟早的事,就算我不偷,肯定也会被别人偷。手机以后不要放在背囊里,一定要记住了。”  相似文献   

6.
《党的建设》2011,(6):63-64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刊登顾兆农的文章说,现在,“我是谁”这个问题,对有些人来说,已经有点弄不清了。在一些人看来,“我”就是某某长、某某总,水平总比别人高,能力总比别人强,站得总比别人高,看得自然也比别人远,所以,我说你听,我说你做,似乎是天经地义。坐公交。挤地铁,踏自行车,在农贸市场里跟菜贩们讨价还价。  相似文献   

7.
正管理者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对事不对人"的管理环境,让事情和人情分开:人是人,事是事。一次"赢在战略"课上,一个管理者问我:一个员工有一件事明明做错了,但他是公司的一个骨干员工,如果我说他,他受不了不干了怎么办?但如果我不说他,他老是犯同样的错误又怎么办?我怎么解决这个两难问题?一个企业的高层会议上,一个管理者问我:我交给一个骨干员工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没有按时完成。但我知道他很辛苦,在做这件事的同时还做很多其他事情,而且别人配合得也不好,这事不能全怪他。如果我不说,他自己心里也难受,毕竟交给他的事情没有做好。我应该如何办?是批评他还是不批评他?  相似文献   

8.
悦假活不说真话是官场的一个痼疾,一直都没有真正得到纠正。当然,有时高涨一些,有时低潮一些。 有人指责说,说假话不说真话是一个品德问题。也确实。说假话不说真话不能说不与品德有关,囚为一个品德至纯至正的人是不会说假话而只会说真话的。但这样的人有过吗?然连被颂为圣人的人都承认自己有过“违心”之语呢!  相似文献   

9.
曾晖 《廉政瞭望》2013,(5):20-21
曾经有这样一个段子:几个朋友一起喝茶。甲感叹:“今天又挨领导骂了.心理不是滋味。”乙附和:“我也经常被领导骂,感受都是一样的。”丙补充:“只要受人领导,谁没领教过挨骂?不足为奇。”兄弟仨都说自己习以为常,但终究有一事不解——领导为什么爱骂人呢?  相似文献   

10.
遇到什么问题都说:这很正常。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说明了自己见多识广,又能说明别人少见多怪,从而确立自己的专家地位。例如有人问:“为什么中国足球,搞了这么多年改革,现在连伊拉克都踢不过?”你可以说:“这很正常,因为足球比赛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有人问:“你为什么老是说这很正常?”  相似文献   

11.
心中的天平     
曾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砝码请教天平:“我该怎样才能不辱使命?”天平回答:“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保持自身的洁净。”砝码问:“为什么?我担当的责任是衡量别人,难道还用来分析自己吗?”“这并不矛盾,”天平回答道,“如果你自身沾染了灰尘——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你也就难以对别人做出精确的衡量了,更无从公正地履行自己的使命!”故事虽然简单,却说出了深刻的道理。  相似文献   

12.
善意的批评     
批评的话人人会说,特别是当事不关己的时候,风凉话是很容易讲的。然而一旦别人需要我们的善意批评,多数人却又变得结结巴巴。这时候他们不是说不出什么有修养的话,就是让别人认为是恶意的攻击。以下的要诀是帮助你的意图与言词协调一致。   要诀一:找出批评的动机许多时候我们是因为关心对方才提出批评,这就是所谓的“爱之深,责之切”。我们觉得有责任叫对方做“对”某件事情。相对地,有的人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和失败才大肆批评别人的痛处。你的动机是前者还是后者 ?如果你一时不能有清楚的判断,那么最好等弄清楚你的动机之…  相似文献   

13.
“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大多数人都懂,但吃苦药、皱眉头的人也不在少数。于是,聪明的制药人便想出一个好办法;结苦药外加一层“糖衣”。这样一来,情况就不同了,许多人生了病就出较愿意服用“糖衣片”了。“糖衣现象”表明了一种心理,自然使人联想到,领导者应该如何运用批评方式?帮助下属改正错误,指导他们成长,是领导者的工作内容之一,但不少领导者在做这项工作时并不顺利。有的领导者说,我一片好心,说他几句,他就不舒服了。而被批评者则说,批评是件好事;但他怎能用这样的态度对待我。双方都在感叹,不否认都是“好心”,…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我申请入党有很长时间了,党组织几次找我谈话时,都提出我要在工作中敢于坚持原则、对错误的言行敢于批评。可我的性格比较平和,从来不愿意与别人争吵,对一些事情也不爱较真。对于一些不良言行,我觉得自己只要不附和、不参与就行了,没必要同其争个脸红脖子粗。请问,我这样的想法对吗?该怎样对待和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3,(11):109-110
【求助记录】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为什么别人总是成功而我总是失败?为什么我已过了而立之年还是一事无成?为什么……亲人和朋友说我心态不好造成性格缺陷,为人处世不靠谱。我不知道心态和人生有何关系,也不知道如何去调整和修炼自己的心态,请“三T公司”的专家予以指教!  相似文献   

16.
逍遥 《廉政瞭望》2014,(18):65-65
刚上班时,我最怕和老Q说话,不管问他啥问题,老Q从不正面回答,非要把皮球踢回去:“你说呢?”我小心翼翼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他的抢白早就在那里等着:“你以为这么好办吗?”我只好把姿态放低到尘埃里去:“所以才桌请教您呀。”“知道不好办还桌为难别人,自己咋不动脑子?”……我咬牙跺脚动脑子自己解决了,老Q还有话等着:“年轻人,别太自作聪明,事可不是这样简单的。”到底怎么办他绕着弯子,打死也不直说.弄到好像咱在逼他透露核机密。  相似文献   

17.
豁达与节制     
人赤条条来到世上,理应活得干净利落,轻松愉快。然而,人生又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有幸福、欢乐、成功、康泰,但同样充满痛苦、忧虑、失败、疾患。所以有人说,人降生时哇哇啼哭,就是因为知道人世等待他的是无边的困苦磨难。单看自己的人生,也许谁都处处不如意,以为别人比自己活得好。然而见得多了,听得多了,才明白人人都有不顺心的事。在你羡慕别人时,说不定别人正以为你比他活得好而羡慕你。大凡有过一番人生经历的人都懂得,心想事成只是祝福人的话,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用有志者事竟成来鼓励年轻人,而我们自己往往就是历经奋…  相似文献   

18.
从小到大,全家人盖的棉被,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挑选最好的棉花,雪白而松软。这件事,母亲最拿手。每年秋天,母亲都要去乡下转转。买最好的棉花,然后坐长途车返回。我说,不用那么麻烦,城里有现成的棉被,买来就能盖。母亲说,现成的棉被,哪有我亲手缝的好?确实,母亲缝制的棉被,厚实、温暖、柔软。盖着这样的被子入睡,连梦境都温馨。长大了,成家了,母亲再缝棉被时,总会这样说一句:“过来,我教你缝棉被。”我说:“还用学?我早就看会了。”母亲叹一口气,就什么也不说了。时光如流,母亲渐渐老去。有一  相似文献   

19.
不负村民     
我是1992年春被组织上调到龙山村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 在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我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正人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不准别人做的事,自己首先不做。比如在作息时间上,我始终这样认为:你作为“一班之长”,若迟到一分钟,其他干部就  相似文献   

20.
真诚地世俗     
游宇明 《当代党员》2006,(11):73-73
侄儿小星闷闷不乐,原因是他在思想品德测试中,一道题目答错了,受到了老师批评。 那道题是:“假若本地发洪水,你家里一台高档电脑与学校一台旧电视机都面临被洪水淹没的危险。你先抢出什么?”同学们都回答“先抢出学校的旧电视机”,惟独小星说要先找一条船,把自家的高档电脑和学校的旧电视机都抢出来。老师批评他没有大公无私的精神,说:“自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体和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