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律秀”?     
桃源  于多 《瞭望》2006,(31)
自律?还要秀?如此内敛之事,何以秀为?有媒体评价,目前电力系统推出的“减薪风暴”,很可能只是一场“自律秀”。不知自何时起,媒体对某项重大,有时甚至应是例常的行动每每冠之以  相似文献   

2.
且说读经     
怪事年年都有。这回是有人写文章要青年人读“四书五经”。文章刊于1991年2月20日的《人民日报》第八版上。有关的那段文字是这样的: 试想一下,我们喊叫了那么多年“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可是做过多少实在的工作?今天30岁上下的人,有多少读过“四书五经”?即使读过,又有多少人真正读懂?当然,传统文化的无限丰富性远不局限于“四书五经”,但它是基础之一。基础苍白薄弱,何以“批判”?何以“继承”?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08,(22):57-57
吴仁宝,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自1957年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艰苦创业、团结奋进,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为年营业收入达450亿元的“天下第一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党组织书记。何以能够创造如此非凡的业绩?华西村的事业、何以数十年长盛不衰?作为共产党干部,我们应当向吴仁宝同志学习什么?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下乡调查走访时,一位做财务工作的同志向笔者坦言:“以往上报数字都是书记问会计,现在倒过来是会计问书记。”问其何以如此倒转,说是数字能出干部。事实证明,由于存在一个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作统计数字与干部实绩的辩证关系的工作误区,导致了“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不良现象的产生,已经对我们通过考察和评价干部工作实绩,实现党对干部的正确管理和使用形成了很大干扰。纵观当前“干部出数字”的现象之所以在一些地区和单位屡禁不止,衍成风气,大多是因为一些地区和单位的某些不恰当和错误的提法与做法,偏离了正确的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一种充满着唯心主义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法轮大法”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短短4年多的时间,就蒙骗了200多万人参加,其中不乏党员、干部和教育工作者。对于这样一个通篇都充斥着“地球爆炸”、“末日来临”、只有练“法轮功”,“才能消灾避难”,“度人去天国”,李洪志是“超级教主”等迷信、愚昧和反科学的歪理邪说,何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发展到如此程度,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的,不一而足。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我们对迷信和伪科学…  相似文献   

6.
效桦 《瞭望》1996,(43)
台风袭击某地之后,一位干部到基层了解灾情。跑了一天,这位干部听到基层干部所汇报的灾情大多为“大概是”。有没有房子倒塌?有。倒几间?多少面积?大概是……有没有农作物被毁?有。多少面积?损失多少?大概是……听了一连串“大概是”,这位干部无奈地感叹:“尽是‘大概是’,叫人如何识得灾情真面目?”  相似文献   

7.
私有化思潮的论点和论据,都是非常荒谬的,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对此,许多文章都进行了深入的、有说服力的剖析。我在此想研究的是,如此荒谬、如此没有科学依据的所谓“经济改革”主张,何以能成为“思潮”,乃至一时浊浪翻滚于思想理论界呢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那个已经在中  相似文献   

8.
对“民主管理”亦须打假 企业民主管理是调动职工积极性和改进工作的重要方法,也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具体体现。然而,有些企业实际上却在搞形式主义。因此,对“民主管理”亦须打假: 只倾听、不落实的“厂长接待日”。有些企业的厂长接待日,虽主持人一再启发,发言者还是寥寥,即使发言也多是隔靴搔痒之词。何以如此?多因职工关心的问题已多次提出,但领导久拖不办;有些所提问题稍有棱角,便给以颜色。久而久之,职工们悟  相似文献   

9.
刘兴雨 《党政论坛》2011,(12):40-41
第一根软肋是人在名利的追求上没有止境。不管是古是今都是如此。乾隆曾问金山寺的老和尚,每天江上来来往往有多少条船,答日两条,一条是名,一条是利。也就是说,求名求利的心永远不会断绝。所谓“雁飞不到处,心被名利牵。”“骑着驴骡思骏马,官至宰相望壬侯。”  相似文献   

10.
宝石缝纫机实业公司,是一家1993年夏才成立的新兴企业,在不足九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一家拥有亿元资产、年销售额达到5亿元的缝纫机生产企业,成为我国最大工业缝纫机生产基地之一,被誉为浙江省民营企业中一颗“耀眼的宝石”。 这个年轻的民营企业,何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其较为合理的内在机制外,还有什么特别的“奥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到东海之滨台州市椒江区,和宝石公司总经理阮小明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热点”何以热?海伦·凯勒是什么精神?就算多数人表决通过“地球是方的”……如果你买了洗衣机却没有电和上下水……以富为荣就“滑坡”?钱和真理并不总是冤家。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说:我是人民!  相似文献   

12.
恐怖主义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际恐怖事件频频发生,美国国内及其驻外机构履次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9月11日,美国世界贸易中心、五角大楼等地建筑同时遭恐怖分子攻击面受到重创。虽然这次袭击使用的“武器”并非此前美国一些人常说的是来自“恐怖国家”的导弹,而是从美国本土起飞后被劫持的民用客机,但是,其在规模和毁伤程度上都是历史上罕见的,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震惊了整个国际社会。那么,什么是恐怖主义?恐怖主义何以日益泛滥、如此猖獗?  相似文献   

13.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第一个深空探测器——嫦娥一号和第一个商业出口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的诞生地,也是“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建院40年来,我院已成功研制并发射了70多颗卫星、7艘神舟飞船和1个月球探测器。进入“十一五”以来,我院承担的型号研制任务急剧增加,包括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3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内的近百个航天器研制任务。  相似文献   

14.
居高声自远     
一口气读完长篇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不觉陷入沉思之中:王顺友,大山深处的一名普通乡邮员,既没有显赫的身份,又没有显眼的“政绩”,却在亿万民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何以如此?唐人虞世南有一首著名小诗《蝉》,这样写道:“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托物寓意,赞美品行高洁之人。于是我想,用“居高声自远”来解读王顺友“现象”,非常妥帖。  相似文献   

15.
如何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党内党外,上上下下,都十分关心。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这一点大家认识都一致。那末,端正党风究竟从何入手呢?加强党性、理想、纪律教育,严肃查处大案要案,高标准搞好整党,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等等,这些都是好主意、好办法。其中,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特别重要。在这一条中,新干部,即近年来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中青年干部,带头端正党风,以崭新的作风出现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面前,尤其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干部有一个新作风,这是我们当前端正党风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第一,我们的新干部在  相似文献   

16.
1999年7月9日,武昌至湛江的461次旅客列车于武昌开出后,晚22时48分在湖南衡阳市郊附近的茶山坳发生脱轨事故,18节车厢有12节脱轨。造成8人死亡,18人重伤,43入轻伤。事故发生后,乘坐该趟列车前往南海舰队报到的13名海军工程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不约而同地高喊着“我是解放军”,投入到抢救乘客行动中,用身躯和鲜血为人们开辟出7一条条生命通道。年10月19日清晨,一艘威武的导弹护卫舰徐徐驶离军港,驶向浪卷云飞的南中国海。天幕低垂,海浪呜咽。这艘威武的战舰第一次为一位没有上舰的舰员——刘晓松——送行;浩瀚的南海敞开宽大的胸…  相似文献   

17.
中央电视台的“人民子弟兵”节目的序幕,有这样一个惊险镜头:一艘巍巍战舰在飓风中撞开一个个山似的波峰前进。这是1986年元月7日,我国自行设计的旅大级导弹驱逐舰132号航行在马六岬海峡的情景。当时风向仪显示:台风11级!这是人民海军大型舰艇的第一次国际性出访,航程12,667海里,访问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喜获成功。 在这艘驱逐舰的研制工作中,中国舰船研究院七○一所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一些地方,少数家住县城里的乡镇干部上午八、九点钟下乡,下去遛一圈,田边站一站,摆摆架子,做做样子,下午回城;有的坐在家里“办公”,“遥控”指挥;一些家住在乡镇的干部也丢掉“草鞋”,换上“皮鞋”,不愿意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什么任务要布置,坐在办公室打一个电话,或写一个通知让人捎到村里,就完事了。现在农村通讯条件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打电话并不能代替干部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为群众解决问题;通讯条件改善了,干部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并没有变。干部中的这种“遥控”之风,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坐在…  相似文献   

19.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中,宣传思想工作怎么办?当经济建设大潮卷来时,政工干部做什么?在少说多干的舆论中,宣传干部羞于再“说”;在精简人员的呼声中,政工干部难于再干;在“下海”、“经商”的浪潮中,党务干部不愿再当……如此种种现象,与当前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任务极不适应。看看我们党的发展史:每一次革命或建设的成功,都有先进思想广为传播而唤起民众的功劳;每一次革命或建设的失败,都有宣传失误、发动不力  相似文献   

20.
国风 《瞭望》2003,(20)
这次危及人类的非典,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思考。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的人类,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袭击,历时半年之久何以束手无策?人类不得不反思,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引以自豪的科学技术在人类自相残杀时所显示的巨大威力,在小小的病毒面前为什么如此无能?经过几十万年的物竞天择,生存、发展起来的“万物之灵”,真的已经统治了自然界的全部生灵?在人类未来的发展中,怎样才能自强自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