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我国公立高等学校行政主体法律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勇  赵永行 《行政与法》2005,3(11):85-87
公立高等学校的行政主体法律地位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倍受学者关注,公立高等学校的行政主体法律地位的理论前提是公共行政,而现实中公立高等学校所具有的广泛的管理职能是其成为行政主体的现实依据。公立高等学校除作为行政主体之外,其还具有自治主体的法律地位。行政主体与自治主体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主体资格常常交错存在。  相似文献   

2.
学校的事业单位法人性质使其具有公益法人属性。学校的诸如颁发学位证、毕业证、开除学生等教育管理行为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然而,在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中,学校的行政主体地位却倍受置疑;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也未就学校的行政主体地位作出明确规定。尽管法理学说、少数司法判例肯定了学校的一些教育管理行为属于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但作为成文法系的我国,在判断学校的主体性质时唯一的依据只能是现行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3.
民办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存在缺位现象,学者对此有诸多的观点,本文认为民办高等学校是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主体。丈中根据民办高等学校的行政主体地位,充分阐述了民办高等学校作为行政主体在行政法理论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高等学校在代表国家实施公共行政权力时具有行政主体地位,其在对待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时,应依法行政。针对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立法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寄望于我国法制进程的不断发展来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更充分、全面地为公民提供适当的行政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5.
陈娟  周实 《行政与法》2005,(11):82-84
村民委员会根据法律、法规授权和村规民约对村内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与村民形成不对等的关系。我国传统的行政主体理论认为村民委员会只有在法律、法规授权时才具有行政主体地位,笔者认为只要村民委员会行使公权力时就具有行政主体地位,理由是我国行政法疆域应从国家行政扩展到公共行政;村民委员会享有社会权力。  相似文献   

6.
从公立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及我国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现状人手,通过比较国外高等学校行政法地位的理论实践,提出行政权是确定我国公立高等学校的行政法上地位的动态标准.并进一步从公立高等学校作为行政相对人、行政主体两个纬度进行分析,厘清公立高等学校在行政法的具体司法实践中的二元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高等学校在代表国家实施公共行政权力时具有行政主体地位,其在对待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时,应依法行政。针对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立法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寄望于我国法制进程的不断发展来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更充分、全面地为公民提供适当的行政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8.
蒲林  刘德兴 《行政与法》2003,(12):101-103
传统行政主体理论基于行政主体优位,充分重视对行政主体权能的研究,而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地位重视不够。在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并非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被动承受者。在行政管理、服务、合作、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关系中,通过与行政主体的动态平衡,行政相对人往往居于积极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对全国单项体育协会法律性质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行政主体资格认定的法律标准,认为全国单项体育协会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属于行政主体的范畴;依据行政法理论,行政主体依法实施行政管理事务的活动才是行政行为,行政行为具有区别于非行政行为的法律特征,根据不同的标准行政行为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具备行政主体资格的全国单项体育协会依据《体育法》和《反兴奋剂条例》所行使的管理本项目的某些具体行为属于公共行政行为,在处理这些具体行政行为中全国单项体育协会当然地取得相应的行政法律地位,因此,当行政相对方对处罚不服而提起行政诉讼时,全国单项体育协会应当作为被告参与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高等教育纠纷愈演愈烈,所涉及的领域由学校管理领域延伸至招生领域,争议主体也由学校与在籍学生扩展至学校与考生。公立高等学校作为接受国家财政投入的事业单位,在作为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之外,还代表国家行使着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在行使这些权力时具备行政主体资格。鉴于公立高等学校的双重法律地位,对于公立高等学校招录学生行为的性质,不仅理论上存在民事行为和行政行为之争,司法实践中也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从高校招生行为的权力的来源、高校招生过程的特点和招生过程中考生与高校的关系来看,公立高等学校的招生行为是公立高等学校基于法律授予的自主权所从事的公共行政活动。为维持正常的办学秩序,对公立高等学校在法定幅度内的办学自主权予以宽容和尊重是必要的,但这种自主权会影响到公民的受教育权和其他重大权益。因此,必须将公立高等学校的招生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其中,作为公立高等学校招生基本依据的内部招生规则则属于法院审查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公法意义上的知情权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平正 《河北法学》2007,25(7):50-52
知情权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但由于译介和立场的缘故,对知情权概念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认为知情权首先应当是公法意义上的知情权,其权利主体的范围不仅包括公民.也包括法人、社会团体等;除行政机关外,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享有一定公权力的国有企业单位也是知情权义务主体不可缺少的部分;知情权是一项独立的接近国家的权利,但尚不能称为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2.
出生医学证明是否行政诉讼的可诉行为,关键要看该行为是否具有可诉行为的三要素:公共行政职能;行政主体;利害关系。出生医学证明是医疗保健机构行使公共行政职能的表现。具备助产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一般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公立或者私立医院通过法律法规授权具有行政主体地位。出生医学证明影响新生儿的国籍登记、户籍登记、血亲关系认定、母婴保健权的取得等,对他人的权益有很大的影响。出生医学证明具备行政诉讼可诉行为的三要素,具有行政诉讼的可诉性。  相似文献   

13.
EU enlargement and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acquis communautaire are widely seen as successful and emboldening the integrity of political, administrative and legal institution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CEE). The analysis reported here describes the specific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affirming institutional integrity in the field of public procurement, which constitutes a ‘tough test’. Public procurement is namely an area where the acquis swiftly gained pre‐eminence in accession states, but whose complex regulations depend on a well‐functioning judiciary, effective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and limited corruption. The experience in Poland and Bulgaria, countries that represent different stages of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this area, is compar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n EU‐compatible public procurement regime is being consolidated throughout the CEE region. At the same time, that regime may only work well when boundaries between institutional subjects, as well as between the spheres of law, politics and economics, are upheld in post‐communist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4.
行政法律关系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的基本范畴之一。对行政法律关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有利于确立现代行政法观念和行政法制度。从分析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入手 ,可将行政机关在行政活动中所具有的不同法律身份和法律地位以及它与其他法律主体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分为四类 ;在对传统行政法律关系理论批判的基础上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可归纳为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nteraction of EC public procurement law with the legislative framework governing higher education in England and Wales. It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this interaction on changing statu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rganisations that are at the margins of the much‐discussed public–private divide in law. The Higher Education Act 2004 is viewed as a driver of potential change in status, and a distinction is drawn between mechanisms which appear to support the introduction of change and those that instead introduce fluctuation and lead to concerns for legal certainty at the margins of public law. The study thus also has wider relevance where public‐sector reform is premised upon organisational forms with hybrid or ambiguous status.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中介组织的行政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中介组织发端于西方社会,是市场经济和政府"双失灵"的必然选择。作为沟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纽带,社会中介组织发挥着积极作用。特别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受我国传统行政法理论的影响,在行政法学研究中,社会中介组织在行政法上的地位却不明确。本文拟从传统的行政主体理论入手,以公共行政理论为支撑,对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主体地位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This book by N. S. Barabasheva is an integrated study of the legal status of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unitary system of public education of the Soviet state, a system that is determined by the USSR Constitution and the Principles of USSR and Union Republic Legislation on Education, the Statute on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a number of other acts of positive law.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at the status of a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as an institution under law is indissolub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ndition, tasks, and prospects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author offers an opportunity to identify the set of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the present state of legal regulation of 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al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ing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study under review makes it possible to conduct an "inventory" of the provisions of law bearing on the work of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cattered through many legal sources and still inadequately codified, a fact that is important in terms of the drafting of the Legal Code of the USSR.  相似文献   

18.
王欢 《政法论丛》2010,(3):86-91
近些年发生的以高校为被告的案件层出不穷,但司法机关应当以何种立场来解决涉高校的诉讼案件却缺乏统一标准,究其根本原因乃在于对高等学校性质是什么或者应当是什么没有足够的认识。事实上,无论是将公立高等学校定位于一般的事业单位,还是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抑或第三部门,都难以自恰地解释高等学校在实践中存在的多重身份以及由此产生的多重法律关系和法律纠纷,但如果将其定位于公务法人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上述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