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学坛当吹批评风学者应甘于寂寞,但学坛却要的是“热闹”。谁愿看到自己通宵达旦、经年累月地劳作,在辛勤耕耘、著书立说以后却默无声息,没有争鸣也没有批评。“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何等凄凉的景象。批评之于学术,不仅仅是“热闹”而已。诸子百家,禀赋各...  相似文献   

2.
吴玲 《共产党人》2005,(22):52-52
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需要。然而,如今在一些部门或单位,正常的批评却变成了无原则的奉承式的“假批评”。“假批评”穿的是批评的外衣,却没有客观、公正地反映真实情况。其表现方式主要有这样几种:一是“千人一面”式。批评不分具体对象,都是那么几句敷衍的话,既可以批评甲、  相似文献   

3.
《先锋队》2010,(12):53-53
山东省临沂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李抒望撰文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也是党提高执政能力,防止僵化和腐败的基本武器。但是,在当前的实践中却成了党组织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问题集中表现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庸俗化。在相当多的单位、相当多的党员中,“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得不尽如人意,甚至扭曲变形。  相似文献   

4.
某基层单位管理比较松散,上级领导机关检查后对此提出了严肃的批评。按理作为单位主管应当虚心接受,并将上级的批评如实下传,引导职工进一步查找问题,总结教训、完善措施,及时改进。可这个单位的主管却相反,把上级的批评千方百计向职工隐瞒不报,生怕说了倒自己的面子。笔者认为,这种“贪污上级批评”的做法害处多多。 谁都知道,上级提出的批评很宝贵,对单位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一些单位为何还要“贪污上级批  相似文献   

5.
正管理者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对事不对人"的管理环境,让事情和人情分开:人是人,事是事。一次"赢在战略"课上,一个管理者问我:一个员工有一件事明明做错了,但他是公司的一个骨干员工,如果我说他,他受不了不干了怎么办?但如果我不说他,他老是犯同样的错误又怎么办?我怎么解决这个两难问题?一个企业的高层会议上,一个管理者问我:我交给一个骨干员工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没有按时完成。但我知道他很辛苦,在做这件事的同时还做很多其他事情,而且别人配合得也不好,这事不能全怪他。如果我不说,他自己心里也难受,毕竟交给他的事情没有做好。我应该如何办?是批评他还是不批评他?  相似文献   

6.
人情无错     
水风 《廉政瞭望》2012,(7):22-22
笔者认识的一位厅级干部,一向洁身自好,近来却颇受烦扰。原来他在异地任职,老家的一些亲戚老表不远千里,跑到他所在城市打着他的旗号“揽事觅食”。事前他并不知情,知道后很是光火,狠狠批评了那些亲戚。不想,对方反倒是跳将起来,  相似文献   

7.
上级不敢批评下级,同级不能或不愿批评同级, 下级不敢批评上级,群众不能批评领导,这是目前从社会到党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风气。有时批评,也只是把批评变成“希望”,以“希望”来代替对错误思想和行为的严肃认真的批评。有的单位明明是问题成堆,经济工作搞得一团糟,特别在领导班子内部是一乱二散三腐败,工作无对策,发展无思路。上级领导来调研解剖后,仍然运用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工作方法,认为班子是团结的,成绩是主要的,即使发现一些问题,也不敢直言严肃批评,而是把批评变成“希望”,希望今后怎么样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都十分重视党务公开工作。一走进一些单位的大门,就能看到非常醒目的党务宣传栏或党务公开栏,这些党务工作的规章制度制定得非常严谨,也很贴合实际,但如果仔细一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墙上的公开”大多是一些“现成的制度”或“过时的新闻”,而广大干部群众真正关心的诸如经费支出、人事任免、纪律监督等内容却很鲜见。这种把党务公开仅仅满足于“墙化”的现象,值得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9.
王梦悦 《党的建设》2015,(12):60-61
煞费苦心的设计方案 人民大会堂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建筑?当初,召集各方专家来的时候只说是要做一个万人大礼堂,第二轮就加入了5000人的大宴会厅,第三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也加了进来……建筑师们苦心设计的方案,往往转天就被全盘推翻.最令人头疼的是,大会堂的功能被不断扩充,建筑面积却不能相应增加,“最多7万平方米,一点也不能放宽”——这个数字,中央“咬”得很死.果然,大家“精打细算”做出来的设计受到了外交部礼宾司近乎刻薄的批评.  相似文献   

10.
批评难、监督难,这是新闻舆论界长期存在的一件头疼事、难缠事。此事难在哪里?究其根源,主要是有些人爱听表扬的话,不愿听批评的话。对于表扬越多越好,对于批评即使稍微挂着点儿,听了以后也是火冒三丈、大发雷霆。轻者打电话质问,重者兴师动众,找上门来要求“平反纠正”、“恢复名誉”、“赔偿精神损失”等等,理由是给单位和个人“抹了黑”。面对批评难、监督难,我们高兴地看到,《人民日报》知难而上,给全国同行做出了榜样。在高扬主旋律的同时,坚持开展舆论监督。远的不说,这里只列举最近两篇重头批评文章。第一篇:《人民日报》2006年9月13…  相似文献   

11.
人类之所以能抵御那些危害健康的细菌、病毒,进而战胜病魔,正是得益于人体内部与生俱有的因子(白血球)一次次与之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同样,我们每个党员要保持先进性,抵抗住各种政治病毒的侵蚀,就必须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批评是提醒,是警示,是纠正错误缺点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武器。但是近些年来,在不少单位和部门,党内严肃认真的批评已经“拜拜”,就是一般规劝式、提醒式的批评也不多见了。代之而起的是那种不痛不痒,软绵绵、甜丝丝的使被批评者听了像吃蜜糖那样十分舒服的“批评”。有人说这是“批评的退化和异化”,我以为这话说得很对。细想…  相似文献   

12.
黎田 《前线》1965,(15)
前些时候,在一部分大学生中,有所谓“三过”思想:“政治上过得去,业务上过得硬,生活上过得好”。后来,大家批评了这种思想,指出它是个人成名成家的资产阶级思想,是要不得的。经过批评,原来有“三过”思想的不少同志,澄清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决心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前进。但也有些同志,知道“三过”思想行不通,却又不愿意彻底革命,于是把“三过”思想加以改变,成为“三个过得去”: “政治上过得去,业务上过得去,生活上过得去”。我们认为,“三过”思想要不得,“三个过得去”的思想也同样要不得。  相似文献   

13.
批评的含义     
有人对批评很反感,一批就爆,顶好也就是当面听着,肚子里却骂人家“整”他。其实,对于批评,我们不应该有太多的牢骚和怨气。“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许多批评虽然言辞激烈,但用心良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一盼临界期间莫乱套。机构改革中,肯定会有一些机关要转、并、撤,部分领导干部和一般公务人员面临腾位或下岗分流,控制不好很容易出问题。一是对单位“小金库”里的钱物,能分则分,不能分则花。二是利用职权之便,乘改革未到位之机,把一些不合原则、不该办的事办了,比如突击提拔干部;对一些该办的事,  相似文献   

15.
现在一些单位的制度是越来越多了,越来越细了,越来越健全了,但却也越来越不管用了。许多制度只是“印在纸上,贴在墙上,说在嘴上”,就是不落实在行动上——就像是餐桌上的一些花花绿绿的“看菜”,好看不能吃。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动准则”,目的是让大家“共同遵守”。制度成“看菜”,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的干部教育事业正掀起了新一轮高潮,处在一个蓬勃的发展阶段。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一种与此不协调的“音符”:少数单位的一些关健岗位上的干部很少被组织安排参加学习培训,或者即使安排了参加学习培训,也只是报个到而已,最终单位以有“要事”为由向培训机构请假。与此相反的是那些所谓“闲职”岗位上的干部和没有担任实职的非领导岗位上的干部则经常被安排参加培训,  相似文献   

17.
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法宝,也是搞好“三讲”教育的有力武器。可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展起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却非常难。批评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冷冷清清,不愿批评。一些单位在总结工作、评选先进时总是热热闹闹,可开展批评却是冷冷清清。有的领导干部遇到不利于工作、有悖于团结的人和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愿去批评。 二是患得患失,不敢批评。在错误面前,怕字当头,畏首艮尾。批评领导怕打击报复,批评同级怕影  相似文献   

18.
年经事维,序列国务院新班子的一年,首先是一些掷地有声的话:“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政府不能放空炮”……  相似文献   

19.
有位农村干部常年住在县城做生意,也为村民捐钱做了些好事,但对村民许诺的事,却难以兑现,群众很有意见,上访的事情不断发生。在上级的帮助下,这位村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养不住民心不能算好官。”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4,(22):21-21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群众的很多想法,往往不是在那些很正式的场合、当着很多人的面会讲出来的,而是要同他们身挨身坐、心贴心聊才能听得到。这为我们征求群众意见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在一些正式场合,说话、做事都会有所顾忌,特别是对于群众来说,他们就算有“挑刺”的心、有提建议的意,却没说出来的胆,怕被认为“唱反调”、怕给“小鞋穿”。就算开诚布公征求意见建议,很多群众也会觉得当着众人的面,点痛处、提建议,犹如“打人脸”,可能觉得这样的事做不出来,继而不愿做。所以,正式场合难以听到“真民声”,最多是些“好声音”,动听却不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