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明 《求是》2005,(13):15-17
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郑和下西洋都是令人瞩目的伟大事件。600年前,以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明朝永乐皇帝作出了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决策。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中国古代海洋事业鼎盛的象征。它毋庸置疑地证明:中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上力量,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巅峰。这一伟大创举,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今天,在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的国际背景下,回顾郑和下西洋…  相似文献   

2.
杨文衡 《新湘评论》2008,(12):46-46
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云南昆阳(今晋宁)回族人。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因他立了战功,赐姓郑。郑和不仅信奉伊斯兰教,也信奉佛教。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任命郑和为总兵太监,率领庞大船队首次下西洋。自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在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这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相似文献   

3.
杨文衡 《学习导报》2008,(12):46-46
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云南昆阳(今晋宁)回族人。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因他立了战功,赐姓郑。郑和不仅信奉伊斯兰教,也信奉佛教。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任命郑和为总兵太监,率领庞大船队首次下西洋。自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在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这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相似文献   

4.
十五世纪之初的中国,出了一位大航海家郑和。他在几近30年的时间里(1405-1433),七次率领大型船队出访了当时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洋逐洲,足迹遍布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红河沿岸,最远处甚至抵达非洲东海岸。 与明代郑和的远航相比,从时间上看,1492年西班牙水手哥伦布的横穿大西洋之行,晚了87年;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晚了一个多世纪;从航行规模和装备条件上看,西方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震撼     
《党建》2011,(5):1-1
伫立在马六甲海峡四月的热风中,一任赤道的烈日灼烤我的脸颊。 一样的海风,一样的热浪,600年前中国的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足这里。中国明朝庞大的船队以空前绝后的气势,让世界震撼。  相似文献   

6.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我国劳动人民曾世世代代在这里捕捞、创业,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明朝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曾经遍历了南海诸岛,对所经岛屿不仅竖旗立碑,而且一一命名(现在西沙群岛的宣德岛和永乐岛就是明代命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南海诸岛被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侵占,战后由当时的中国政府收回。但是,新中国成  相似文献   

7.
若水 《共产党人》2005,(13):43-44
十五世纪初,明三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西出太平洋,横跨印度洋,先后到达东南亚、南亚、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沟通了中西交通的航道,促进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更重要的是,郑和作为明王朝的使臣,在七次下西洋的征途中,进一步发展了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关系,他本人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航海家。  相似文献   

8.
端木  阿勇 《党建文汇》2005,(8):23-23
今年是郑和奉旨“七下西洋”的首航之年。而令人不胜扼腕的是,中国恰在此时禁海,官方航海活动也以郑和七次出海后戛然而止,直到清朝后期才在外患逼迫下新建海军。郑和的事业成了一曲500余年无后续演出的“绝唱”!现在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从后来发生的历史及其教训看,似乎不那么值得“自豪”,却大大值得我们自省。  相似文献   

9.
黄团元 《学习月刊》2012,(15):16-16
7月11日上午9时,我国以船舶鸣笛等形式,纪念第八个“中国航海日”。这一纪念日,是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时,国务院决定的。早在1904年,近代政治活动家、学者梁启超就曾撰文纪念郑和。他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嘉达哥马(瓦斯科一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嘉达哥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竞无第二之郑和?”  相似文献   

10.
正福建先民很早就利用海上交通和海上资源发展经济。从中国古代的文献资料来看,汉代中国不仅开通了连系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同时也开辟了中国往印度的海上通道。很快先民们不断实践和勇于探索之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海上交通航线逐步形成。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兴盛,渐渐取代了广州港的地位,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奇迹。事实上,郑和七下西洋与福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换言之,郑和下西  相似文献   

11.
李东东 《共产党人》2005,(13):40-41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七下西洋的事迹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壮举,凝聚并体现着人类开放进取、顽强探索、和平友好和交流合作的精神,这种精神和品德也是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动力。值此纪念郑和首下西洋600周年之际,本刊特别组约了3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加强汉语的国际传播 促进多样文化的共同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语言文字的对外传播历史久远。汉代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把汉字文化与中国的丝绸、瓷器一起带到遥远的西亚,直至欧洲;盛唐时期,长安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各国商旅、学人云集,把中国的汉字文化散播到中国以远地区;明代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至今还可以在非洲的海域找到刻有汉字的陶器;元、明、清代著名的“东学西渐”,使西方人深深为东方文化的睿智所折服。然而,中国语言文化有组织、有系统地向国外传授,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以1950年清华大学为第一批东欧国家来华留学生开设汉语课程和1952年中国政府派遣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教授…  相似文献   

13.
郑和七下西洋,印度洋区域是其活动的主要舞台。郑和遵循明成祖制定的外交方针,所到之处大力宣传明朝广交邻国的方略,调节各国矛盾、冲突,发展与各国的经济贸易,维护了明朝船队在印度洋的航行安全,减轻了潜在威胁,从而树立了明朝的大国形象。郑和在印度洋区域的活动,是以经济互利推动外交,以文化交流促进外交,以促使各国团结和睦拓展外交,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维护外交成果,并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4.
"海上福州"拥有丰富的独特的船文化产业资源:水体、海岛海岸景观资源;海丝文化、郑和下西洋、船政文化等船文化遗产类资源。福州要把握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海丝"建设的历史机遇,充分整合发挥福州船文化资源优势,以世界级船文化旅游项目(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把福州打造为世界船文化旅游之都和"海丝"人文交流合作重要枢纽。  相似文献   

15.
<正>记者:叶院长,您好!我们注意到您最近在关注和研究中国梦与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那么,能具体谈谈是什么促使您关注这个问题的?叶小文:好的。我这里先来列举一下"三君子之问":第一个是黄炎培之问: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都没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中共诸君如何找出一条新路?第二个是梁启超之问:郑和下西洋乃"有史以来,最光焰之时代","而我则郑和  相似文献   

16.
中国造船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曾经谱就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篇章。但是近代以来的闭关锁国、积贫积弱造成了造船业的长期落后,直到改革开放前,还仍然扮演着弱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党建》2006,(12)
太仓是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枕长江、南依上海、西接苏州,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又是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近年来,太仓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全面构建和谐太仓,为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2004年、2005年  相似文献   

18.
章乃器(1897-1977),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七君子"之一,新中国首任粮食部长,1957年作为"大右派"被打倒,1975年恢复名誉.一生坎坷、磨难重重."就记忆所及,濒临死亡,何止有数十百次."(章乃器<七十自述>)而终能克享高寿者,先生内在修养之功也.  相似文献   

19.
王根明 《共产党人》2005,(13):42-43
2005年是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世界各地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20.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即600年前郑和首航出海的日子,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郑和——一个原本只在历史教科书上记述的名字,拨开600年的尘雾,走进大国复兴的海洋经略,走进国人的海洋意识、海权观念,走到他应有的位置。“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1500多年前,著名的希腊军事家地米斯托克利作出了这样的预言。近代,美国著名军事家马汉又在《海权论》中阐述了相同的观点:“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600年前,郑和向明仁宗讲的肺腑之言依然掷地有声:“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600年后,当中国人民顽强地站起来,再一次奋力地敞开胸襟、摆开迎接世界的姿态时,我们才真正明白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只有当浩瀚的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成为与黄山、黄河、长江、长城一样神圣的民族图腾的时候,中国才能成为太平洋上的巨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强国和富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