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习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法王玉祥在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必须学习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法,掌握这些原则和方法,才能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邓小平认识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法一是坚持实践论,运用实事求是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根本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的道路的新鲜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立足于当代世界局势和基本国情,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科学论断;基于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科学认识;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立足国情,在对外开放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贡献:在实践方面,引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实现历史转型;在理论方面,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及其发展,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义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函,坚定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信念,更深刻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意蕴可以从历史、理论及实践逻辑三个层面来分析。历史逻辑:这一理论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提出来的;理论逻辑:这一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坚持和运用,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回答;实践逻辑:这一理论是在解决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问题中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对马克思跨越发展思想的继承表现在:邓小平提出坚持走社会主义的跨越发展道路,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以及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其理论突破性表现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带有极大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一、坚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党教工作的实践。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有了很大的变化,由此也给党教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我们靠什么去解决?最根本的就是要靠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9.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严峻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后,围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问题,邓小平在反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盛成败,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新的认识,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条件、历史任务的变化,我们党围绕探索和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的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而且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重要理论根源。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和深厚的理论渊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放在新的现实条件中加以认识和运用,不仅证实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而且赋予了劳动价值论新的生命力,增强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