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遏制腐败需从多方面着手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各类监督 ;用重典治吏。只有数管齐下 ,不心慈手软 ,才能有效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2.
腐败与洗钱是国际社会的两大公害。以往,洗钱多与贩毒、走私、黑社会相关联,但近年来,腐败犯罪与洗钱犯罪日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又极具危害的新型犯罪,我们称之为"腐败洗钱"。以"加强对腐败洗钱的防控作为我国反腐败制度建设的突破口"为切入点,确立一条"把腐败与洗钱结合起来研究,通过控制腐败洗钱来预防和打击腐败犯罪"作为一种新思路,将会对我国的反洗钱斗争和反腐败制度建设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腐败现象是腐朽思想的外在表现,它侵蚀人们的灵魂,腐蚀执政党的肌体。腐败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享受思想的产物,它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完全对立的。腐败问题直接危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腐败是对党的先进理论的背叛,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背叛,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背道而驰的。腐败是对党的宗旨的背叛,它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而言之,反对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斗争”。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1月23日,针对法律服务行业的律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曾作出指示:“加强律师队伍建设是维护司法公正、促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是坚持执法为民,防止司法腐败的必要保证。”在我国,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和基层司法所等部门均属法律服务行业,均由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监督与领导。这些部门最鲜明的特色,都是以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为手段。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与深化,社会体制的变化与完善,法律服务行业在曲折中趋于规范,在规范中得到发展。客观地讲,法律服务人员为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在实践“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及其蔓延的原因,根本上在于制度建设不力所致。因此,本文指出加强制度建设,铲除腐败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条件,建立权力行为主体"不能贪"、"不敢贪"的体制制度和机制,是遏制腐败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打击腐败犯罪活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十分注重打击和预防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并已取得有目共睹的显著成效,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犯罪的蔓延。然而,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阶段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诸多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客观上存在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呈现易发多发的态势。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腐败犯罪日益呈现国际化的趋势。因此,打击和控制腐败犯罪仍然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形成国际社会的反腐败合力。一、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腐败犯罪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阶级、剥削制度的产物。它的主要表现是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权钱交易、挥霍人民财富、腐败堕落等现象。腐败是人类社会的大敌,在不同社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对腐朽思想和腐败现象进行坚决斗争。建国之后,特别是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中央更把反腐败斗争摆上了重要日程。不过有一些同志思想上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把反对腐败和发展经济对立起来。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所谓“对立论“和“润滑油论”。这些认识不解决,…  相似文献   

7.
郭立建 《行政与法》2008,33(4):94-97
腐败暴力犯罪是私欲恶性膨胀的领导干部,谋官害命的极端腐败犯罪行为。本文剖析了此类犯罪的主客观特点和犯罪根源,提出了要加强思想教育、权力制约、重点惩治、民主政治等方面建设,使其不想犯罪、不能犯罪、不敢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腐败已成为中国的焦点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腐败的严重性和危害,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地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9.
预防腐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准确把握“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深刻内涵,把教育、制度、监督贯穿于预防腐败的各个环节,发挥其整体效能,探索和建立源头预防、过程预防、惩教预防等预防腐败的途径和方法,加大预防腐败力度,建立预防腐败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源头预防———建立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搞好源头预防,制度是保证。通过制度体系建设,对一些可能发生腐败的、制度体制不够完善的地方加以改进和设防,才能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近年来,党和政府以改革为预防腐败的…  相似文献   

10.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注重预防腐败,进一步加强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仍然是我们党和国家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国家预防腐败应该着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应该尽快建立健全人民群众监督举报腐败新机制和体系,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今后国家预防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会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强调从制度创新的角度预防国家公务人员产生腐败,并从加强廉政立法、加强反腐败机构建设、强化监督体制、推行以俸养廉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腐败可以从多维度进行界定。在通常观念里,任人惟亲,是腐败;公款消费,是腐败;权钱交易,更是腐败;有人说,腐败是公共权力机制的瘟疫,腐败是社会肌体的毒瘤,还有人说腐败是国际社会的公害。也正因如此,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都纷纷从各个侧面探究腐败内涵,研析腐败的根源,寻求预防和  相似文献   

13.
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宝贵经验。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寄生在党和国家健康肌体上的一个毒瘤。如何防治和克服腐败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难题,更是全党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防治和克服腐败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我们认为,关键是要用发展的办法来防治和克服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秋芳 《中国监察》2009,(18):24-25
注重预防腐败,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要求,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切实加强预防腐败工作,特别是充分发挥国家预防机构的作用,有效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5.
腐败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由腐败带来的社会危害性极大,让人触目惊心,因此我们必须要反腐败。但如果说把腐败比喻成社会的一大毒瘤,虽然加大反腐败力度可以不断地清除社会毒瘤,但是即便毒瘤被清除,毒瘤对社会造成的损害是难以弥补的。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不在这种社会“毒瘤”形成之前就把它“扼杀”掉呢?  相似文献   

16.
警察腐败根源于特权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对建设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破坏性。防止警察腐败是我党为巩固政权建设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防止警察腐败的现实意义进而从警察机关制度因素方面加以探讨,由加强法制建设、警务监督和提高警察个体的职业道德水平着手,达到从根本上防止警察腐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腐败和反腐败问题历来是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要注重反腐倡廉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这个重大课题值得研究。目前关于腐败问题特别是腐败高发期的研究,总体上处于"述多论少,语焉不详"的阶段,特别是对国内外腐败高发期历史、成因和现状等进行的综合性研究还不多见。在以往的论述中,人们习惯于把腐败根源归结为私有制,把腐败高发期诉诸于经济社会转型。如果说这些结论建立了"知其然"的经验共识,那么,高波著的《走出腐败高发期——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出现了与之完全不协调的丑恶的腐败现象。腐败如同瘟疫一样,迅速滋生蔓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给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带来了极大危害。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里指出的那样,“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腐败直接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干扰了投资环境,严重地破坏了国家和政府的形象。我们的官员为什么会陷入腐败的泥沼,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下面对腐败动机的产生,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明华 《法制与社会》2010,(33):185-185
公务腐败行为由于社会影响恶劣、犯罪后果严重,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刑事法律所打击的重点,也是我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务腐败行为防范机制,是杜绝公务腐败行为的根本。本文通过对我国司法实践中防范公务腐败行为的措施和做法进行分析,就如何建立完善科学的防范公务腐败行为法律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腐败既是一种社会综合症,又是在腐败心理作用下的能动结果。深入挖掘腐败形成心理演变过程,归纳其现象表征,分析其主观动因和外部诱因,提炼腐败产生的各类充分心理因素,进而更有针对性的提出反腐策略,能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