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993年以来,四川省一些地区的3~30日龄雏鹅发生一种传染病,死亡高峰期10~18日龄,发病率30%~100%,死亡率25%~75%,有时可高达100%,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小鹅瘟有很多相似之处。利用原代鸭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及蚀斑克隆技术从不同地区分离到10株病毒,分离病毒呈球形或椭圆形,无囊膜,直径70~90nm,不凝集鸡、鸭、鹅、鸽、黄牛、水牛及猪的红细胞,对氯仿不敏感,56℃作用3~5h不影响病毒的致病性,病毒核酸类型为DNA。10株病毒的抗原性一致,但与鸭瘟病毒(DPV)和小鹅瘟病毒(GPV)没有中和抗原相关性。分离的病毒通过人工感染鹅可以复制出病例。根据分离病毒的部分特性,初步将其归为腺病毒,暂定病名为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NGVE)。利用生物学技术获得1株对雏鹅不致病而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弱毒株(CN40),对种鹅开产前进行免疫,可使下一代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5~6个月)。利用分离毒制备的超免疫血清对雏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用成年健康猪脾制造转移因子应用于兽医临床的治疗已有报道。为了进一步探讨其对家禽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我们于1986年4月用猪脾转移因子对自然发生的小鹅瘟病雏鹅及人工感染小鹅瘟病雏鹅进行了对比治疗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①猪脾转移因子:为作者从健康成年猪脾脏中用超滤法提取的转移因子,批号兽TF—850604;②小鹅瘟强毒:由江苏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微生物教研组提供;③小鹅瘟高免血清:自制,批号850606;④小鹅瘟病雏鹅:来源于本县金南乡某养鹅户饲养的发生小鹅瘟的鹅群,品种属太湖鹅种的本地小白鹅,体重0.1~0.2kg,12日龄,共86只,其中初发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吴县市某鹅场的荣昌种鹅经小鹅瘟疫苗免疫后所产蛋出孵的雏鹅在10~20日龄时大批发病死亡,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小鹅瘟。1发病情况1997年3月该场更新种鹅6200只,其中荣昌鹅5000只,太湖鹅1200只。10月10~20日,由...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用自己分离的广东石楼强毒株,经鸭胚培育成一株对雏鹅无致病性,毒力稳定,免疫性良好的小鹅瘟鸭胚化弱毒株。2日龄雏鹅,疫苗使用剂量为100倍释稀,0.5ml/只(50个免疫剂量)肌肉注射,3日龄的雏鹅,疫苗10倍稀释,0.5ml/只(500个免疫剂量)肌肉注射,则分别于注射后6天和3天,均可抵抗50个LD_(50)的小鹅瘟强毒攻击。免疫期暂测到50天。制成的湿苗(鸭胚胚液)可在-15℃冻结保存6个月,4℃保存1个月,室温(28℃)保存3.5天。疫苗连续通过雏鹅5代,毒力未见返强。疫苗在我省12个市县的疫区共注射197860只雏鹅,注射后均无不良反应。亦未发生小鹅瘟。先后三批从不同地区田间注射了疫苗的雏鹅,注射后9~12天抽样回实验室进行强毒攻击,均获得保护。  相似文献   

5.
将小鹅瘟病毒 (GPV )分离毒xw株接种健康兔获得兔抗GPV超免疫血清 ,由此制备兔抗GPV荧光抗体。采用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人工感染雏鹅、鹅胚及自然病例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检出患病组织中的病毒抗原 ,且肠和肝的含毒量高于尿囊细胞。  相似文献   

6.
鹅卵内小鹅瘟琼扩抗体(GP—AGP)的检测,迄今尚未见有报道。为此我们对鹅卵内GP的AGP抗体检测技术作了探索,并进一步应用于免疫母鹅及流行地区鹅卵黄内AGP抗体的检测。现报道于后。 (一)材料及方法 1.毒种:①小鹅瘟鸭胚适应毒W株,系我们在一次小鹅瘟爆发病例中分离获得,强迫适应鸭胚,其7代毒对鸭胚ELD_(50)为4.5/0.3ml;②GD株小鹅瘟弱毒株,由佛山兽医专科学校陈伯伦提供。  相似文献   

7.
应用提纯的雏鹅病毒性肠炎病毒(NGVEV)抗原制备抗原诊断膜,建立了IgG的金颗粒标记、抗原抗体反应同步试验的斑点免疫金染色(DotIGS)检测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NGVE,暂定)抗体的方法,只需30~40min即可判断结果;与本动物抗GPV,DPV,NDV,IBV,ILTV,MDV,IBDV,EDSV及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对兔抗NGVEV的IgG的最低检出量为1.0×10-10g/mL。雏鹅感染NGVEV强毒后第3d、成年鹅接种NGVEVCN40弱毒疫苗后第3d即可检测到相应抗体。对重庆市和四川省10个县(市)的617份成年鹅血清进行检测,结果NGVE的血清阳性率为30.44%~36.84%。该法适用于雏鹅感染的早期诊断、成年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等。  相似文献   

8.
小鹅瘟是雏鹅感染鹅细小病毒 (Gooseparvovirus)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又称小鹅瘟病毒性肠炎、鹅细小病毒病等。该病主要侵害 4~ 2 0日龄雏鹅 ,传染性强、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是严重威胁养鹅业健康发展的一种传染病。 2 0世纪 5 0年代 ,我国学者方定一等在江苏扬州首次发现、分离出病原并将其命名为小鹅瘟病毒。近年来 ,贵州省贵阳市部分地区不断发生疑似小鹅瘟的传染病 ,笔者等对修文县等地的发病雏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变观察以及病原分离鉴定 ,确诊为小鹅瘟。1 流行病学调查2 0 0 1年 ,…  相似文献   

9.
小鹅瘟血清(或血浆)防治方法 ①对有发病史的养鹅场户,小鹅孵出2~4天后,即应用小鹅血清(或血浆)每只皮下注射0.5ml。②对已经开始发病的雏鹅,应立即使用该血请(或血浆)进行紧急防治,每只背部皮下注射1~1.5ml,严重病  相似文献   

10.
小鹅瘟实验室诊断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鹅瘟是主要侵害鹅雏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在我国的江苏、广东、广西、浙江、安徽、上海、吉林、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市的养鹅地区均有发生和流行。致使大批鹅雏发病死亡。严重影响养鹅业的发展。我们从1972年开始系统地研究了小鹅瘟,现将其病原学的实验室诊断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病料的采取及处理 从疫区采取患小鹅瘟而死亡的鹅雏的肝、脾和脑,立即研磨,用灭菌生理盐水作1:5稀释,每毫升悬浮液加青霉素1000单位、链霉素2000微克,于冰箱(4~8℃)中放置12小时(隔  相似文献   

11.
小鹅瘟这类疾病的历史概况 查阅国内外文献记载,世界上最早发现和研究小鹅瘟的是我国江苏农学院(原苏北农学院)方定一教授。方氏于1956年在江苏省扬州地区发现本病,当时就曾将病鹅尸体的病理材料接种入发育中的鸡胚,以期分离病毒,但均未能成功,后改用发育中的鹅胚,结果发现病鹅组织中含有对鹅胚能致死的微生物,当时认为可能是病毒。正当方氏乘胜作深入研究时,孵鹅季节已过而中断研究工作。接着由于形势的变化迫使研究工作中断了四年之久,直至1961年才重整旗鼓。仅在短短的一年内,方氏就证明本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新的病  相似文献   

12.
1986年初春,荣昌县及永川、大足、沪州、隆昌、铜梁、綦江、南桐等县(区)先后发生大批雏鹅死亡,仅荣昌县死亡雏鹅已达10万余只,严重影响了养鹅业的健康发展。经系列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诊断及病毒的分离、鉴定,首次确诊我省有小鹅瘟。 (一)流行病学调查 1986年初春,在荣昌县某些村镇发现有小鹅死亡,很快在市场上有有病小鹅出售。至3月中旬,市场上病雏鹅猛增(每年11月至次年6月中旬为孵化期)。曾  相似文献   

13.
伊宁县为了给县羽绒厂提供原料,今年大力发展养鹅业,不幸从1988年5月14日起爆发流行疫病,共死亡雏鹅近1万多只,直接经济损失8.5万元。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次疫病发生与直接注射小鹅瘟免疫血清有关。 (一)流行情况 5月14日前在县种鹅场共孵鹅6批,共8200只,没有注射过小鹅瘟免疫血清,也没有发生过疫病。 从5月14日至7月4日共孵5批,第1批由县种禽场孵出种鹅1646只,当日注射小鹅瘟免疫血清O.3ml/只,次日运到种鹅场饲养,第5天后开始发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从黑龙江省某养鹅场送检的小鹅瘟疑似病例中分离到一病原,采用鹅胚接种、PCR检测、IFA检测、病毒效价测定和动物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对该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所分离到的病原为鹅细小病毒(GPV),将其命名为YG株;YG株的TCID50为104.0/0.2mL;对YG株全基因组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后发现,YG株与标准毒株B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高达98.3%;病理学观察显示,GPV对感染后的雏鹅具有明显的组织损伤,主要侵害易感雏鹅的消化系统;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表明,抗原主要分布在雏鹅的小肠、肝、肾及脾中,其中小肠中的抗原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一)试验材料 1.供试病料:12~15日龄的病鹅废食、拉稀,经用抗菌类药物治疗无效而死亡,死亡解剖,看到肝脏充血,胰腺布有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点,肠道呈带状假膜脱落,遂取其新鲜肝脏作为供试病料备用。 2.鹅胚:从农户孵化房挑选未经免疫的12日龄、发育良好的鹅胚多只,用于本试验。 3.抗小鹅瘟阳性高免血清:由江苏农学院提供。 (二)试验方法 1.小鹅瘟病毒的分离:将鹅肝加生理盐水以1:5比例磨碎,取悬液以2500转/分离心30分钟后,加青链霉素每毫升各1500单位,4℃作用2小时后,每胚0.5ml注入尿囊腔,置37℃继续孵化,每天观察2次,翻蛋3次,2天前死亡者弃去,将3天后死亡的胚胎置10℃过夜取液,再以尿囊液进行盲传,并取其典型胚体和同源尿囊液做琼扩用浓缩抗原。  相似文献   

16.
发病情况  2 0 0 1年春 ,南京郊区种草养鹅的农村雏鹅群发生以排白色稀粪为主要症状且死亡率高的传染病。 1月 6日 ,某自然村的 5户农民从外地购入雏鹅 110 0只 ,分养于 5个不同地点 ,1月 2 0日 ,其中 1新养鹅户的 4只雏鹅突然死亡 ,当时仅怀疑可能是受凉而未引起重视。次日 ,陆续有雏鹅排白色稀粪和死亡 ,其余 4户的鹅群也相继发病、死亡 ,先后共死亡 5 12只 ,死亡率 45 .4%~ 72 .2 %。用土霉素和小鹅瘟血清等治疗均不见效后 ,改用鹅副粘病毒血清肌肉注射而使疫情得到控制。临床症状 病鹅精神沉郁 ,闭目缩头 ,羽毛粗乱 ,食欲减退或不食 …  相似文献   

17.
采集四川省农村散养的鸡、鸭、鹅、鹌鹑、鸽和野外麻雀的血液,分离血清,应用微量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减蛋综合征(EDS-76)病毒感染情况。阳性率为:鸡3.01%(13/432),鸭44.86%(436/972),鹅28.81%(119/413),鹌鹑3.57%(27/756),鸽18.75%(18/96),麻雀30.56%(11/36);另外在1985年疫病普查时采集并保存的鸭、鹅血清中也查到了DES-76抗体,阳性率分别为鸭43.30%(42/97),鹅26.40%(29/110)。  相似文献   

18.
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1956年苏北农学院方定一教授首先发现本病,至1961年分离出病原,并证实为病毒。接着使用母鹅免疫血清治疗患鹅,同时采用强毒注射母鹅使其所产的蛋孵出的雏鹅获得天然被动免疫力,均取得良好效果。 根据文献报道,苏联及欧洲一些兽医工作者,从1966年开始对雏鹅一种病毒性肠炎做了  相似文献   

19.
至今,有关小鹅瘟病毒(GPV)的快速诊断尚未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Malkinson(1974)和Peleg(1974)发现牛精子能被GPV所凝集,但为非特异反应,难以说明问题;Dosz-kow,K.I.等(1982)用酶组化法技术测定细胞培养和小鹅组织中的抗原;Bondarerke(1982)用免疫扩散技术测定鹅胚绒毛尿囊液中的抗原,然而,前者所用的抗体是常规血清,非特异性反应较强,后者需高效价血清及多倍浓缩的尿囊液,且灵敏度不高,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上均有一定的困难。1981年徐为燕等和1989年孙怀昌等用反向间接血凝技术检测鹅胚尿囊液及组织中的GPV,效果虽  相似文献   

20.
鸡球虫疫苗免疫及保护效果马衍忠,舒桂良,王海生(天津农学院300381)1995年5月10日至6月15日作者进行了鸡球虫B-2型疫苗免疫及保护效果试验,取得了满意效果。1材料与方法1.1试验鸡1日龄健康伊沙褐公雏100只,由天津祖代鸡场提供。1.2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