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慧君,今年28岁,来自“天府之国”四川。1999年到农二师二十九团三连承包土地,一晃7年过去了,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承包的158亩棉花连续两年成为连队的高产田,2004年总产籽棉79224公斤,单产达到501公斤,纯收入9万多元。2004年,她被二十九团授予最佳植棉能手称号,被农二师评为群众性丰产攻关棉花高产达标个人。  相似文献   

2.
去年2月29日早晨,乡里来电话让我去一趟。我赶到乡里,多党委书记王洪明、乡长胡金柱郑重其事地通知我说,东树林子村原任党支部书记已67岁,年老体弱,组织上决定让我来任党支部书记。在这之前我担任大屯乡蔬菜批发管理所副所长,工作干得好好的,一时难以割舍。  相似文献   

3.
磐石市官马镇黄泥村有284户人家、1174口人。一年前,提起黄泥村,人们还都说:积重难返,“黄泥”算陷住了! 的确,头些年的黄泥村,由于地处离官马镇10多公里的半山区,交通不便,一到雨季,道路泥泞,外面的人不愿进,里面的人懒得出,信息十分闭塞,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全村的可耕地不是挂在山腰,就是横在沟底。村集体欠外债4万多元,村民人均收入始终在800元徘徊。村里打仗、赌博、偷盗、放青等恶习日渐严重,学校、道路、水库等群众关心的问  相似文献   

4.
这曾是一块贫瘠的土地,一个贫穷的山村。抚松县抚松镇马鹿村除了4000亩山林、200亩瘠薄的河滩地外,几乎什么资源也没有。全村208户人家、788口人,人均耕地少,农民靠种菜种粮“土里刨食”,连生计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奔小康了。 1991年冬天,村党支部书记赵怀友带领支部一班人多次研究,横看竖比,认请了目标,坚定了信心:奔小康快致富,集体经济作支柱!党支部制定了马鹿村1992——1997年发展规划,提出在自留山筹建“生态农业立体开发保护区”的设想,为马鹿村的经济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在全村人心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相似文献   

5.
农二师三十二团四连职工、共产党员姜忠华,立足团场发展“立体种养”,走出了一条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致富路。今年36岁的姜忠华,在部队这所大熔炉里磨砺了一身勤于吃苦、雷厉风行的军人性格,为他闯出一条勤劳致富奔小康路奠定了坚实基础。2001年,姜忠华接管了别人不愿承包的14亩由杏园改建成梨园的新果园。军人出身的姜忠华靠自己一双勤劳的手脚,每天早起晚归,全身心地扑在园子里,尽管累得精疲力尽,一年下来除去各种物化成本才净挣8000多元。为了尽快  相似文献   

6.
7.
<正>农六师一0三团三连的韩新江和顾金兰夫妇拥有一个美满的3口之家,夫妻俩相敬如宾,和和睦睦,儿子品学兼优,现在外地上高中。韩新江夫妇都是地道的第二代军垦人,他们继承了伟大  相似文献   

8.
<正>农二师三十团建安公司职工尹怀欣,是1984年部队复员后自愿留在兵团农场参加工作的,妻子李风兰随丈夫来到连队成为一名职工,他们先后干过农工、农机手、电工、钳工、水泥工、预制工、果树工等。2003年尹怀欣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毅然放弃了收入较高的固定技术工作,开始走多种经营的致富路。  相似文献   

9.
"去年因受天气影响作物减产,再加上市场价格不好,我种了30多亩地,亏了2万多元,但这个大棚收入了2.6万元,养奶牛又收入了4万多元,总的算下来2012年我还是挣了一些钱."最近,正在大棚里忙碌的二师二十五团一连职工蹇君对笔者说. 二十五团地处南疆焉耆盆地,东临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一博斯腾湖,耕地面积2.78万亩,人均不足5亩,是兵团名符其实的"袖珍团场".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一直制约着团场职工收入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0.
新年到了,七师一三0团十六连职工裴朝信、陶燕玲家里格外热闹了起来:有人来看他们新搬的楼房,有人来参观他们新买的小轿车,更多的人来向他们贺喜,同时学习他们致富的经验. 夫妻俩靠着一双勤劳的双手,连续4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家里买了好几台大型拖拉机,去年更是新买了楼房,新置了一辆尼桑小轿车,这日子怎么说也是越过越红火. 人到中年的裴朝信、陶燕玲是1987年结婚的,如今已经整整25年.裴朝信一直是一三0团农机战线的标兵:他的农机作业质量是最好的,不仅年年被评为团场的农机标兵,而且深受职工群众的欢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一直和大家一样吃着"大锅饭",生活也一直没有富裕起来.  相似文献   

11.
歇岗奔富路     
单新江是霍尔果斯糖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在工厂转岗歇岗的关键时刻审时度势,毅然自愿报名离厂,经过半年的摸爬滚打,闯出了一条依靠勤劳致富的路子。 今年4月,人员超编的霍糖采取转岗、歇岗的办法分流员工,在普通岗位的单新江没有竞争优势就主动为厂分忧,自愿和妻子一同歇岗在家,一下子没了经济来源。父母家兄弟姐妹多  相似文献   

12.
高明涛是农五师九十团综合加工厂小有名气的能人,跟他打招呼的人都称他“高铁头”。说他是能人,是因为他庭院经济搞得红火,叫他“高铁头”,是因为他无论干什么都不服输。 在他家,小四轮、摩托车、电话、手机、家电一应俱全,显示着高明涛今天的富裕生活。然而回想过去,他实在不想回忆那些苦日子。当年为了摆脱贫困,高明涛想到搞庭院养殖业,  相似文献   

13.
出于贫穷的压力,在一一○团职工的思想意识里,种地只会越种越穷。可周金红偏就不信这个理,近年来她在团场土地承包优惠政策的引导下,靠科技种田,每年种地收入都在2万元左右,用实际行动向人们验证了种地照样能  相似文献   

14.
农一师十团八连635东地号310亩棉花姊妹田,由5名女职工承包,2009年棉花单产510公斤,户均收入9万元以上。2010年棉花单产568公斤,户均收入达12.5万元以上。现年40岁的熊华清是635东地号的条田长,1998年进疆,一直在十团承包棉花,曾连续6年被团场评为植棉能手荣誉称号。635东姊妹田是八  相似文献   

15.
正现年41岁的张丽是1988年从河南来到农六师新湖七场二连(现在的新原社区三十三连)参加土地承包的。1990年成家后,她和丈夫在连队种地的同时,一边开裁缝店,给别人做衣服。2003年她和丈夫买回50只羊,开始发展庭院养羊业。2007年秋,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卖掉所有的羊,筹集资金开始发展养猪业。张丽把原来的羊圈进行改进,用养羊挣得的9  相似文献   

16.
炎热的盛夏,笔者走进了被大家称作"致富能手"的农三师四十二团二连职工王允武的果园,从他爽朗的笑声中,深深感到发家致富给他带来的甜头。谈起自己发家致富的艰辛历程,王允武感慨万千。2001年,他拿出8万元买下了60亩老果园,签订了30年的承包合同。对园林技术一窍不  相似文献   

17.
<正>31岁的艾买江·买买提是一师十一团六连职工,家中5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三,小的时候全凭父亲一个人挣钱来养家,一家7口人日子过得拮据,艾买江·买买提很小就立志,自己长大后一定要让爸爸妈妈过上好日子。前几年,为了能让两个弟弟顺利完成学业、改变家庭现状,艾买江·买买提什么苦活都干过,但是都没有很大的变化。5年前,头脑灵活的他看中了大马力机械在农业现  相似文献   

18.
我不能成为金子,但我可以做一块好钢。农二师二十四团七连职工林琼始终不渝地以一颗充满热情的心去感受生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生活。常言道,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林琼就是一个辛勤耕耘的人,也是一个敢于抓住机遇锐意创新的人,还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相似文献   

19.
所有的农事活动宣告结束了,农四师七十二团九连职工马维华、王丽萍天妻俩算了一笔账,2005年收入比2004年高出1.2万元。马维华夫妇也曾是九连的贫困户,如何才能脱贫致富呢?王丽萍与丈夫商量分工负责,丈夫负责耕种承包地,妻子则走出家门开店.夫妻俩来个比赛,看年底谁挣得多。  相似文献   

20.
在长春市绿园区城西乡住着一位名叫杨秀和的老汉。“大帮哄”那会儿,他当了七八年生产队长,土地承包到户后,由于他家人多地少,加上连着为3个儿子操办婚事,杨老汉欠下一大笔饥荒,日子过得很苦,他家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户。 在一个静静的夜晚,老杨把全家人召集到一起。窗外月光融融,小屋子里,杨秀和像他在生产队里当队长时给社员讲话一样,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现在队里实行承包了,我是党员,只有带头承包,带头致富,才能在社员中显示出党员的样子来。我们家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得走致富的道路,种好菜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