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在中国可以说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次,阿Q用手去摸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脚?”阿Q回答说:“和尚动得,我怎么动不得。”这句话,活脱脱地道出了阿Q的处世原则。本来,阿Q“动”得并非有理,但既然和尚先“动”了,那么他也就可以动一动,无理便成为有理,而且理直气壮。  相似文献   

2.
一、一阔脸就变这是早已为鲁迅先生所痛斥的陋习,然而这种千百年来存在于阿Q及其后人血液中的劣根性,并未随着鲁迅先生的深刻批判而绝迹,有时还以非常冠冕堂  相似文献   

3.
阿Q临死的时候要画押,可是他不会写宁,只会画圆圈,又没有画得很圆,于是他很羞愧. 当年渎鲁迅先生小说的时候,我很纳闷:面不圆有什么可羞愧的呢?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中国文化了解得多了,才知道画圆实在是一个很深奥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4.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阿Q所喊出的这两句口号,既是他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对革命的追求。吴晗先生曾说,朱元璋革命就是为了要“过当皇帝的瘾”。这是一个最好的注脚:“阿Q革命”者,“过革命的瘾”而已矣!虽然这一切不过是阿Q在土谷祠里的“南柯一梦”,而且很快他也就“大团圆”了,但是现实中此类思维  相似文献   

5.
当官者应警惕更应杜绝“阿Q”式的心智模式,因为“阿Q”式的心智模式是多数为官者走向贪官之路的根源。心智模式是心理学术语,简单讲就是指人的心理定势或习惯,它对人的行为影响很大。那么“阿Q”有怎样的心智模式呢?看过鲁迅先生《阿QA传》的人都知道,阿Q思考问题时,极力标榜自己是正人君子,自认为是维护中华文化的卫道士,对于剪辫子的“假洋鬼子”之流违背祖宗之行为是深  相似文献   

6.
对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可谓研究者甚众,论述颇多。然而,研究者们多是论说它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以及创作方法手法的运用等等;至于把它当作一部典范的中篇小说,从体裁特征上去加以讨论,据我所知,仅有孙犁一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孙犁说,“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中篇小说的开山鼻祖。这篇作品,不只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成为永不磨灭的艺术珍品,也是我们研究中篇小说创作的最好范  相似文献   

7.
齐夫 《前线》2012,(9):51-5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建文化强国,须有伟大作品问世,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伟大作品有什么标准,如何创作出伟大作品?依笔者管见,伟大作品,至少应满足以下3个标准:一是影响大。像鲁迅的《阿Q正传》,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其人物阿Q成了文学长廊里的一个“精神胜利法”的鲜活标本。  相似文献   

8.
我和伟君同志合作的《阿Q正传二百图》终于到了和读者见面的时候了,这是我们献给鲁迅先生诞生百周年纪念的一份小小的礼物。只要这能有助于介绍鲁迅思想于万一,我们也就万分的欣慰了。  相似文献   

9.
“Q”,英文Quotient的缩写,是汉语“商”或“商数”的意思,只是算术中除法运算的得数,跟人扯不上关系。然而,由于鲁迅先生的幽默笔调,梳短辫的阿Q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劣根的代言人,“Q”成为“精神胜利法”的标志。于是乎,“Q”好象跟人扯上了点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说“贵”姓     
两人打交道,不知姓名,于是握手寒喧,要问一声“贵姓”。这“贵”字是敬辞,并不是说姓有贵贱之分,但也有“并非如此”的时候。读鲁迅《阿Q正传》,在介绍阿Q的姓氏时,就写道:“有一回,他(阿Q)似乎是姓赵。赵太爷儿子进秀才,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地说这于他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其时几个旁听的人倒也肃然有些起敬了。”听赵而起敬,这“赵”姓自然是真正的“贵”姓了。读到后来,这印象越发被证实了:第二天,赵太爷一见阿Q便满脸怒气,甚至给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原本是“正人”,对女人“怒目而视”,时常掷小石块“惩治”女人。可是,当他看到和尚对小尼姑动于动脚,心里却痒痒起来,也动手摸小尼姑,拧一把小尼姑。恼羞成怒的小尼姑骂他“断子绝孙”。阿Q忿忿不平,找出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理由:“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似乎前有车后有辙,动之有理。 阿Q染病变坏,贼心发作,显然“病”是从眼入的,进而由眼入心,产生了“和  相似文献   

12.
在被誉为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姊妹篇《续西行漫记》(韦尔斯著)中,记述了一桩在中国文化史、话剧运动史上值得纪念的盛事:鲁迅先生的不朽名著《阿Q正传》于1937年春由抗日剧社首次搬上舞台,轰动了延安全城。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21,(9)
正阿Q、闰土、祥林嫂这些受屈辱、受压迫的人物,在红色土地上站立起来了……1932年夏秋之间,陈赓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秘密前往上海治伤,受鲁迅的邀请,在鲁迅家里与鲁迅畅谈了一个下午。鲁迅最关心苏区的群众生活,当陈赓谈到苏区某些房子在四面开了窗户以便通风时,鲁迅说,这是因为人民生活好了,已经知道注意居住的卫生条件,这是一个进步。鲁迅感叹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阿Q、闰土、祥林嫂们,真正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蒋逢轩 《奋斗》2001,(3):56-56
“阿Q精神”,差不多都知道。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世风那有目共睹、无睹也能意会的原因,导致的一些人心不顺气不畅,“阿Q精神”的上嘴率就尤其高了。在一些人心目中,仿佛阿Q精神就是自我安慰,自我平衡,自我解嘲的代名词。然,阿Q到底是什么精神?  相似文献   

15.
读不透的阿Q     
在我读过的书中,读的遍数最多而又始终感到读不透的就是《阿Q正传》。我第一次读《阿Q正传》是在淮安上师范学校的时候。那时只觉得阿Q这个人物苦得可怜又滑稽可笑。后来,看了相关的书籍,听鲁迅先生说,他写《阿Q正传》,“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见《致王乔南信》),而是在试着“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希望“在将来,围在高墙里的一切人,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这样,我对阿Q的认识才深入了一层,不过越读越感到这个“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见《寄〈戏〉周刊编者信》),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那个历史大环境里的落后农民,是一个很难读透的人物,以后,也就没有再去细读他。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学习导报》2011,(10):63-63
丁聪(1916-2009),中国著名漫画家,别名小丁,祖籍上海,其父为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者之一丁悚。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发表漫画,创作了《阿Q正传插图》、《现象图》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共出版了40多种集子,有《鲁迅小说插图》、《丁聪插图》、《丁聪漫画系列》、《瞎操心》、《绘图双百输》、《Y先生语录》以及中外文版的《古趣集》、《今趣集》等。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先生和鲁迅的长孙周令飞先生在5月22日的广州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鲁迅是谁?》,并以此为演讲稿,多次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演讲:“在鲁迅走后70年来第一次说出我们的想法,发出我们的声音。第一次表达我们作为鲁迅的儿子和孙子对父亲和祖父的理解和认识”。周海婴先生和周令飞先生认为,在20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鲁迅被严重地“革命化”和“意识形态化”了,现在要“还原历史中的鲁迅”,把鲁迅重新归位于文学家、思想家,在真实还原的基础上,重估鲁迅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让鲁迅精神真正地活进21…  相似文献   

18.
徐浩程 《廉政瞭望》2013,(21):58-59
“任何一种语文教材,要想不体现国家意志,不体现时代精神,不体现民族文化,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次是鲁迅的《风筝》。9月,新学期开学之际,众人发现人教版新编初一语文教材删除了《风筝》一文,舆论热议。早在几年前,《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多篇鲁迅的作品已被删除,被网友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相似文献   

19.
<正>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个"中国式过马路"的段子,"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于是,"中国式过马路"曾一度被诟病,不少网友在调侃的同时又生发出对交通、国民素质和法规意识问题的讨论。反思这种现象,有许多复杂的心理因素掺杂其中,分析其中常被忽略的"小节"问题,可以看出潜在和衍生的法治问题,万不可小视。从众心理。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形象,其中有不少段落写出了那时国人的从众心理,"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中国  相似文献   

20.
谁不想当官?当年阿Q先生就曾想过,为此还做了个皇帝梦。时至今天,还是有人“官念”未改,官欲倒膨胀了很多,听说还有众人抢走官道之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