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许多已经被破获的腐败案件中,往往只见受贿者被绳之以法,却很少见行贿者受到法律制裁。有些受贿者被打入牢房后,埋怨行贿者不择手段拖他们下水。行贿者也有说法:不是受贿者狮子大开口,“逼良为娼”,我们岂肯无故“放血”?我们没必要去破译“鸡与蛋谁先谁后”的怪题,还是来剖析一下行贿的成因及危害吧。  相似文献   

2.
贿赂行为包括行贿和受贿 ,其表现形式为财物的单向传递 ,即行贿者为了谋取一定的利益 ,把财物自愿地送给受贿者 ,而受贿者则“笑纳”后便为行贿者办了一点“实事”。这样 ,行贿者和受贿者各有所得 ,貌似等价交换 ,但行贿受贿不同于用钱买东西。因为 ,行贿者想要谋取的、受贿者相送的利益是非正当的 ,是私下进行交易 ,不能置于光天化日之下的非正当的行为。因此 ,笔者就贿赂行为的危害及预防谈几点认识。一、行贿受贿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腐败现象 ,是人类比较容易感染的一种流行“瘟疫”从古至今 ,在几千年的人类发展中 ,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3.
首先,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错误认识。许多人对行贿者多半抱有同情心,认为行贿者往往是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他们为了办事而求人送礼,也是受害者;在贿赂犯罪中受贿者是决定因素,如果他们一身正气,行贿者办法再多也不能奏效。所以,在贿赂案件中受贿者应该负全部责任,即使行贿者受到追究,受到的处罚也较轻。  相似文献   

4.
大凡行贿者有两个特点,一是脸皮厚,为达到目的,啥意思都肯表示,啥感情都能联系;二是自负,在他看来,“有钱能使鬼推磨”,自然,权势者也不在话下。一行贿者在其酒友前抖身价时如是说:xx官大不大?我一个电话,他得像狗一样来。原来,受贿者在行贿者眼里不过是可以呼来唤去的看家之物罢了。因为行贿者的“心中有底”,故其“枪法”贼准,“想撂倒谁就撂倒谁”。他们的圈里人曾戏说:“不怕他是啥官,就怕他不是人”,言外之意,只要对方食人间烟火就不怕拿不下他。曾在湖北省“空手套白狼”敛财亿元的陈林海悟出了“丰富经验”:我要送的女人没有人不收的…  相似文献   

5.
安智 《天津检察》2006,(4):24-24
在近年来的反腐败斗争中,受到法律严惩的往往是受贿者,行贿者却少有被惩处的。其实,行贿者和受贿者是天然的犯罪共同体,行贿引发受贿,受贿又导致渎职犯罪,不斩断行贿链条,权力腐败就不可能得到遏制。而工作在检察战线的同志们都有着相同的共识,贿赂犯罪是最难查办的,普遍存在着难侦、难捕、难诉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明确的数字总会划出一条界线,司法解释制订者要界定一个相对合理的标准,而它能够对行贿行为起到惩罚与警示预防的作用。□当贿赂犯罪手段不断翻新,利益正当与不正当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时,如何判定行贿罪,成为法律亟需解决的问题。□受贿者固然可恶,行贿者也并不完全无辜。反腐败不仅要从严惩治受贿者,也要从严惩治行贿者,从源头治理,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反腐意识的加强以及反腐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行受贿者收起了各自贪婪的嘴脸,越来越多的行受贿者打消了各自的如意算盘,贪污腐败之风,得到了遏制。行受贿经纪作为一种新型方式大量出现在行贿者和受贿者之间,他们通过引荐、撮合行受贿者最终实现行受贿行为,对于此种新型的代理行为,现实中存在着涉及的罪名不确定,司法打击力度小。  相似文献   

8.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各种行贿受贿的犯罪活动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仍有不少心怀鬼胎的投机者,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还在四处钻营。与过去不同的是。行贿者的方法更为巧妙,受贿者的行为更为诡密,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公共权力的利益属性决定了其行使必然能够带来收益。尤其是高层腐败,利益实现的途径主要通过利益输送和利益交换,行贿者获得了管制资源,受贿者获得了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国查处的贿赂犯罪案件,查办受贿犯罪较多,处理受贿者趋向偏重,而查办行贿犯罪较少,处理行贿者趋向偏轻,这个现象引起了法学界、司法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争议,也遭到人民群众的质疑。笔者通过对某市检察机关近几年来查办贿赂犯罪实际情况的归纳整理,就查办贿赂犯罪中处理行贿人谈几点粗浅的想法,以期有助检察机关更加有效地依法查办贿赂犯罪,推进我国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1.
<正> 当前,在我国改革开放中一些党政干部利欲熏心,凭借手中职权,进行着权钱交易。表现在:行贿者用钱买权,牟取暴利;受贿者以权换钱。若不抓紧根治,它不仅是其他腐败现象的诱发因素,而且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直接动摇我们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背景: "办事都得凭关系,有了关系靠关系,没有关系找关系,难找关系买关系."这句时下流行的顺口溜中所说的"买关系",支撑起了一个叫"托贿"的神秘职业."托贿",顾名思义,受人之托,替人贿赂,它是不良社会风气和无序运作权力的产物.在日益高涨的反腐败声浪中,受贿者与行贿人之间的交易开始从公开、半公开,渐渐转入到了"地下活动".为减少甚至避免受贿者与行贿人的直接接触,间接地进行权钱交易,它便成为一种较为安全的选择.有需求,必然就有供给.久而久之,在受贿者与行贿人之间,出现了一群专司联络、议价、送货之职的"中间人".以此而论,"托贿"是权力网、金钱网上的一个纽结.在其推动下,贪官可以用一种较为含蓄和体面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那些行贿者也不至于"背着猪头找不着庙门".作为中介和掮客,"托贿"在行贿人和受贿者之间充当着"朋友"的角色,发挥了润滑作用.同时,也使得诱惑与上钩变得十分自然.  相似文献   

13.
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在本单位建房、建厂等过程中,利用手中掌握的工程发包决定权,收受投标或承建单位贿赂的案件,是时有发生的。这类犯罪,损害的是国家或集体利益,而受贿者和行贿者的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都也得到了满足,所以当事人举报的很少。一般群众明知有问题,但由于抓不到真凭实据,常常议论纷纷而无法告发。任何犯罪都不可能是天衣无缝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认其分析,总可以发现破绽,抓住狐狸的尾巴。那么,应当从哪些方面和环节上来发现这类案件的线索呢?从司法实践的经验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发包…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律把行贿与受贿同时列为非法行为。这样,在追究行贿行为和受贿行为时,就会将行贿者与受贿者逼到同一“战壕”里。他们只有同守共盟,同心协力与政府对抗、与法律对抗才能共存。这无形之中增加了查办案件的难度,致使贿赂犯罪“黑数”大量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司法实践中常常运用“作证交易”,即以减少对行贿者的追究来提高侦破贿赂特别是受贿犯罪的效率。尽管我国刑法对“作证交易”没有作专门规定,但笔者认为,它符合司法经济和司法效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如何打击贪污向来是印尼政府头疼的课题。为了更有效遏制贪污受贿情况,印尼反贪污局想出了妙招:让受贿者和行贿者穿上特别的制服。制服规定的详情还在拟定中,当中的建议包括采用鲜艳的颜色,尤其是粉红或橙色,让贪污犯在监狱或法庭上显  相似文献   

16.
商业贿赂是一种危害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违法行为。当前我国商业贿赂的成因主要表现为:内部原因是行贿者和受贿者自身层面的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文化、对商业贿赂危害的漠视以及制度的缺憾。因此,在选择治理商业贿赂是应该采取内外结合的途径即一方面提高人自身的公平竞争意识和法律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完善我国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商业贿赂是一种危害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违法行为。当前我国商业贿赂的成因主要表现为:内部原因是行贿者和受贿者自身层面的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文化、对商业贿赂危害的漠视以及制度的缺憾。因此,在选择治理商业贿赂是应该采取内外结合的途径即一方面提高人自身的公平竞争意识和法律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完善我国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最新一期《反腐败导刊》,就介绍贿赂行为(介绍贿赂者人称“贿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与分析,非常精彩。不过,窃以为也不必把“贿托”的危害性估计得过于严重。我一向以为,在行贿与受贿这一对矛盾当中,受贿一方永远都占据着主导地位,永远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方如果没有受贿的可能,另一方就绝不会有行贿的意识;一方面,如果没有受贿者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就绝不会有行贿者的主观行动。在一个权力尚未完全退出市场的过渡型社会中,一些官员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小而言之,随便打一个电话、批一张条子,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帮他人谋个好差事、办…  相似文献   

19.
李明 《中国律师》2011,(3):57-59
在目前的刑事司法实践中,“一对一”案件的证明是刑事审判中的一大难题,而这一问题在职务犯罪案件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在此类案件中,往往只有行贿者与受贿者而无第三人在场,难以收集到或者根本没有耳闻目睹的证人证言,也很难获得足量的间接证据。收集到的证据难以达到证据确凿、充分这一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口供补强规则等程序制度,以适应当前打击职务犯罪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在本单位搞基建的过程中,利用手中掌握的工程发包决定权,收受投标或承建单位贿赂的案件时有发生。在这类案件中,虽然损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但因为行贿者和受贿者的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得到了满足,所以当事人举报的很少。一般群众明知有问题,但由于抓不到真凭实据,常常议论纷纷而又无法告发。但任何犯罪都不可能是天衣无缝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认真分析,总可以发现破绽,抓住狐狸的尾巴。那么,应当从哪些方面和环节上来发现这类案件的线索呢?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发包单位发包决定权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