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也将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高度而消亡。在人类社会开始后的漫长岁月中,并没有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原始公社的成员,在劳动中只有简单协作和以性别、年龄为基础的自然分工,他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人们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取的物品,除维持自己生存需要以外,没有剩余产品同别人交换。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劳动的社会分工和交换。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范畴的本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这种物质变换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生产力能否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导致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土地和劳动者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社会生产力极大浪费,使生产力的发展严重不可持续。为了防止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新陈代谢断裂的发生,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提出了变革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使土地得到永续利用;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劳动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极具实践性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根据生产力的概念,三个要素在生产过程相结合的时候,体现生产力,也就是说生产力是以三个要素相结合为其前提和特点的。所谓生产力,它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指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力。然而,如果不是从生产力概念,而是换一个角度来观察经济现象中量、质关系的变化,情况又会如何呢?  相似文献   

4.
洛克认为,在人类社会从自然状态摆脱出来的过程中,人们基于各自的劳动而确立了对处于原始自然状态的公有物的所有权,即劳动确立私有财产权;各种自然资源只有采取私有财产的形式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然而,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非历史的和缺乏实证支撑的。马克思对于前资本主义社会农业公社的三种形式的研究恰恰表明:劳动所有原则不是永恒的,也不是唯一的,不劳动同样可以确立所有权,更进一步说,即使劳动,也未必会有所有权;而对于私有财产这一形式的采用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并不具有必然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5.
必须有勇气正视无情的真理。列宁:《党内危机》 真理是认识事物的工具,是人们前进和上升的道路上的阶梯,真理都是从人类的劳动中产生的——这个真理巳经被人类全部文化发展史充分有力地证明过了。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历史现象,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最初产生于原始社会,是对当时极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的反映;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劳动人民除受自然力量的压迫  相似文献   

7.
从近代工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环境的破坏和人类心灵的创伤。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矛盾引发了人们对价值观念的探索。发展的主体是从事劳动实践的人,实现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从客体方面表现为能够持续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从主体方面表现为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通过社会主义的劳动建设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进步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8.
郑志国 《岭南学刊》2007,1(2):35-39
现代和未来生产力是人们认识、改造、利用和保护自然的综合能力。保护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必然产生的一种新的物质力量,是现代生产力功能扩展、完善和增强的产物。泛化生产力存在方法误区。应坚持从人与自然关系层面来界定生产力,注意把生产力同它的构成因素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对它的发展起作用的各种活动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9.
甲、劳动创造人类世界,劳动最高尚最光荣(一)劳动生产是最高尚、最光荣的事情,因为劳动创造了人类世界。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人类的根本特点就是会制造工具,并使用自己制造的工具来进行劳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劳动,肃清旧社会残留下来的轻视劳动的坏思想。人类的历史逐步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发展,而首先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意思就是说:人类因为能制造工具,改良工具,并善于使用工具,所以能使生产力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进步,就是因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认为,法律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适应人类社会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在人类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自然地以血缘为纽带而生活在一起,组成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原始公社。当时,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既是人们的生产组织,又是人们的生活组织,内部不存在任何具有强制性的暴力机关,因此并无所谓法律。在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内部,调节人们或社会之间的关系是靠习惯或说习惯规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私有制代替了原始社会的  相似文献   

11.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指出:“劳动促使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和发展,促使思维的物质外壳——语占的产生和发展,也促使意识内容的日益丰富。”为什么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怎样?本文就此问题谈谈粗浅看法。一、语言与言语的关系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往,交流思想,以达到彼此了解。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恩格斯曾指出,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到了彼此间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产生语言。语言是从劳动当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而劳动都是带有社会性的,所  相似文献   

12.
周少岐 《岭南学刊》2006,23(1):60-64
价值的本质上的规定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而非使用价值;生产力始终是有用的具体劳动的生产力,但不等于有用的具体的劳动本身就是生产力。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绝不是什么生产力价值论;价值规律与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将二者划等号;资本生产力是马克思曾批判过的观点,并非是马克思的命题。  相似文献   

13.
<正> 一、生产力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与自然之间所发生的关系,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自身需要的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之所以是客观的就在于,一方面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陈虹一知识分子是以脑力劳动为其主要劳动方式的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以较之体力劳动更复杂、更高级、更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致力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同时,知识分子作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他们又恰恰是人类认识...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是什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通常理解为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物质力量。简言之,生产力是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并且是存在于人自身之内的能力或力量,它只能附着和依附于人自身或类自身,而不能存在于人身之外。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  相似文献   

16.
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看科学的功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已使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科学功利主义的产生、发展依托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科学的功利主义是一柄双刃剑,既可大大提高生产力,改善人们的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其不适当的应用也会对人类生存造成巨大威胁。既要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也要采取切实措施规避科学功利主义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段先盛 《岭南学刊》2006,1(2):48-51
考察有关生产劳动的经济学说史,可以发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生产劳动的范围也在扩大。这是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自然结果。据此,基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对马克思的一般性生产劳动定义应作新的解释:生产了社会所需要的物质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以此为依据,对那些被传统观点视为非生产劳动都应视为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8.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旅游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就是说,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为维持生命的延续、劳动力的再生产,共有三种需要——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人的这三种需要,都可以通过旅游得到一定的实现。人们通过旅游的六要素——行、吃、住、游、购、娱,去实现劳动的回报和喜悦,获得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享受资料,实现人生价值,从而提高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质量。因此,不能把旅游业当成是一种纯消费业,旅游业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世界上很…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的发展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事实已被人们逐渐地认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成为判断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将十分有益于认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本质,将十分有益于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通常理解为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物质力量。简言之,生产力是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并且是存在于人自身之内的能力或力量,它只能附着和依附于人自身或类自身,而不能存在于人身之外。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