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占英 《法学杂志》2007,28(5):72-74
本文就窝藏、包庇罪对象、行为、主体、罪过、适用中存在的若干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法》对窝藏、包庇罪的规定较为简单,司法实践中对窝藏、包庇罪的相关问题的处理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影响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本文从窝藏、包庇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立法建议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为我国刑事司法实践提供一些建议,推动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张颖 《法制与社会》2013,(12):263-264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不论窝藏者、包庇者与被窝藏者、包庇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其窝藏、包庇犯罪人的行为一律构成犯罪并应受到处罚。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对隐瞒犯罪情况及犯罪嫌疑人的亲属追究刑事责任。本文认为,我国现行刑法的这种规定是不合理的。本文主要论述了窝藏包庇罪的概念及特征、其存在的弊端以及如何完善等问题,从而希望能为我国窝藏包庇的刑事立法提供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 ,中国社会就是一个极端注重伦常纲纪的社会 ,对亲伦关系的法律保护在中国历朝的法律规定中都有所体现。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这一中华法系特有的理念在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中却销声匿迹了。“法律不强人所难”这一古老的法律格言和刑法的“谦抑性”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刑法的人伦精神  相似文献   

5.
论窝藏、包庇罪的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群  时红 《行政与法》2009,(9):90-92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310等的规定,窝藏、包庇罪的对象就是与其事前无通谋的“犯罪的人”,、但对此处“犯罪的人”不能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来理解。而要正确地理解“犯罪的人”.主要是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对“犯罪的人”由谁来判断?二是对“犯罪的人”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客观上看我们赞成犯罪嫌疑浓厚的人才是“犯罪的人”的观点,只不过这里“客观上看”应理解为.行为人特剐认为或社会普遍观念认为。、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刑法理论.对一些特殊的窝藏、包庇行为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6.
近亲属之间的包庇、窝藏行为,在历史上表现为亲亲相隐原则,得到法律的充分认同.亲亲相隐制度不仅在深爱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华法系表现的十分突出,而且在西方各国均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在当代也得到较高认同.近亲属之间的包庇窝藏行为不仅在伦理上属于正当行为,而且也符合法律的功利性目的.如果冒然反对近亲属之间的包庇隐藏犯罪之权利,必然导致法律难以被遵守,同时法律也会因难以执行而丧失权威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司法机关在办理窝藏,包庇案件中出现的许多困惑使修改现行《刑法》第310条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谢佑平  陈莹 《河北法学》2011,29(12):39-44
"亲亲相隐"制度源远流长,在古今中外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国现行刑法对窝藏、包庇类犯罪的规定中全面舍弃了"亲亲相隐"制度,这有违人之常情,而且也有可能造成人情淡漠。应在立法中对古代"亲亲相隐"制度进行改造,构建出现代"亲亲相隐"制度,从而达到法律和亲情的平衡,避免国家刑罚权与人类亲情的直接、正面冲突。  相似文献   

9.
李兵  刘东  姜传伟 《法制与社会》2010,(29):43-43,47
窝藏、包庇罪与伪证罪存在着交叉重合的地方。此种场合,无论是采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还是采用重法条优于轻法条的原则,都会产生定罪量刑的不均衡。本文认为,应采用"缩限解释"的方法,将两罪区分开来,以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何谐 《天津检察》2006,(2):44-45
在司法实践中,窝藏,包庇罪是妨害司法类犯罪罪名中最常见的两个罪名,然而,在办案过程中对现行刑法第310条规定的“犯罪的人”的理解上因缺乏权威的司法解释,又没有系统的通说,因此,理论界说法不一,实务界的标准也是各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朱锐坚窝藏案为视角,就帮助犯罪分子通风报信的行为如何定性作了简要的分析论述,以期对相关的司法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近日,笔者所在检察院受理一案,两名不满14周岁的人盗窃邻居家财物案值达1万元,其父母得知后,对两名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窝藏和包庇,拒不向公安机关提供真实情况。历经半年,公安机关才查获两名不满14周岁的人,终将案件事实查清。两名不满14周岁人的父母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罪,引起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自然法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法学思想。自然法思想作为西方最具影响力的一种理论,不仅对西方国家的法治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法治建设可以借鉴的重要思想。它阐述了自然法思想对西方法治社会形成的影响,并从我国的传统法制观念入手,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论证了自然法思想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邓文星 《中国司法》2003,(10):41-42
一、提出问题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的行为。而包庇罪则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作假证明予以包庇的行为。当前诸多刑法学者均认为此二罪具有如下区别:其一,犯罪主体不同。伪证罪是特殊主体,只能是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而包庇罪则是一般主体。其二,犯罪的时间不同。伪证罪只能发生在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而包庇罪则可能  相似文献   

15.
毒品犯罪的几个疑难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是毒品再犯还是毒品累犯我国刑法第 356条规定 :“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 ,又犯本节规定之罪的 ,从重处罚。”对该条所规定的从重处罚情节 ,是理解成一种新的特殊累犯即毒品累犯呢 ?还是理解成狭义的再犯 (不包括累犯的再犯 )即毒品再犯呢 ?在我国刑法学界是有分歧的。主要观点有二种 ,一种观点认为该条规定的是毒品再犯 ,笔者称之为毒品再犯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该条规定的是毒品累犯 ,笔者称之为毒品累犯说。目前主流观点是毒品再犯说 ,但笔者认为不论是毒品累犯说还是毒品再犯说 ,均犯了一个简单化的错误 ,…  相似文献   

16.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要长期面对的一个突出难题。这个问题解决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容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这一内容表明,实现全社会的充分就业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之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坚持不懈的长久过程,要建立一个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就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就不可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如何建设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发展亟须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本文对和谐社会法制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司法实践中,一些盗窃犯罪的得逞,往往伴随着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的犯罪行为,为了加大打击盗窃犯罪的力度,斩断赃物处理的环节,有必要对“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的立案数额及标准作以明确解释,以确保对该种罪行的打击有法可依,执法统一,便于办案人员实际操作。笔者结合办案实践,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所谓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综合。而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反腐倡廉的一项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20.
法律援助工作是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减压阀",而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经费缺口大,律师积极性不高,工作方法缺乏创新。本文着眼"本土实际",利用"本土资源",以农民实际需求为突破口,探索适合农村的法律援助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