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51年到1981年的30年里,我国邮电部先后发行了五套纪念鲁迅先生的邮票,显示了这位文化伟人独一无二的地位。方寸中的鲁迅大都神情严肃,惟有在纪念鲁迅百年诞辰的“J.112”的第二枚“晚年时期的鲁迅”才有了笑容。的确,永不休战的鲁迅难得一笑,于是鲁迅微笑的照片越发难得越发珍贵了。在历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上,这套《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资料里只有设计人张克让的名字。我曾于1995年在《人民摄影报》、1997年在《集邮》杂志上两度在文中提及“微笑的鲁迅”本是一幅历史照片,按例应该标出原摄影人的名字。在我的印…  相似文献   

2.
徐捷 《党史纵横》2001,(7):36-40
那是一个春风微拂的傍晚。我同往常一样.乘车回家。同座位的女孩儿是个刚刚工作的大学生,说话细声细气儿,斯斯文文的。几句应答之后.她指着我手中的书问道:“雪峰是谁?为什么胡耀邦要给他题词?”看她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我便将在《回忆雪峰》、《雪峰文集》、《鲁迅研究》、《鲁迅传》等书中了解的情况,尤其是冯雪峰与鲁迅之间的友谊向她做了一个略述。  相似文献   

3.
正谈鲁迅的有文人,有亲人,有要人。但军人谈鲁迅的不多,张学良就是其中一个。那么,在张学良眼里,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鲁迅会骂人。1947年11月16日《大报》有一篇介绍张学良谈鲁迅的文章,说:张学良蛰居台湾之后居然大读《鲁迅全集》,红封面的20巨册的书,厚厚堆满了他的书桌。他一度几乎言必谈鲁迅。他和张治中谈到鲁迅,说道:"鲁迅的文笔的确辛辣之至,我也被他骂得好苦。"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对鲁迅的骂似乎并没有多少反感,反而有一种"入木三分骂也精"的享受和快感。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和鲁迅生长在同一时代,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李大别把鲁迅看成是“在文化革命的战线中”的“一面大旗”;鲁迅则把李大利当成“革命的先驱者”,他“愿意遵奉”命令的“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鲁迅和李大别的友谊始于编辑《新青年》的时候。鲁迅说:“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候,是在独秀先生邀去商量怎样发行《新青年》的集会上,这样就算认识了。”“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仁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他的模…  相似文献   

5.
上篇 那是一个春风微拂的傍晚。 我同往常一样,乘车回家。同座位的女孩儿是个刚刚工作的大学生,说话细声细气儿,斯斯文文的。几句应答之后,她指着我手中的书问道:“雪峰是谁?为什么胡耀邦要给他题词?”看她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我便将在《回忆雪峰》、《雪峰文集》、《鲁迅研究》、《鲁迅传》等书中了解的情况,尤其是冯雪峰与鲁迅之间的友谊向她做了一个略述。 1 冯雪峰是鲁迅的忠诚学生 和亲密战友。 1903年6月2日,冯雪峰出生在浙江省义乌县南乡一户农民家庭,取名春福。他9岁入私塾,16岁考入浙江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更…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真伪     
舒展 《唯实》2001,(5):69-70
1928年春,鲁迅收到一位女大学生马湘影的来信,说年初在杭州孤山承蒙先生允许,给我经常通讯并指导……鲁迅当即回了一信,说我已十年没到杭州去了,孤山见面一事,纯属子虚乌有。鲁迅又托住在杭州的青年作家许钦文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姓周的人,在城外教书,自称“鲁迅”,说他作过一本《彷徨》,销行八万册云云。 这段冒充鲁迅的历史轶事,最近在电视连续剧《鲁迅与许广平》中播出了。情节有点变动:鲁迅和许广平站在假鲁迅院外土墙边,听他如何陶醉自吹。他俩淡淡苦笑,一走了之…… 这个骗子属于“小儿科”,鲁迅并没有愤怒揭发,…  相似文献   

7.
雪堂 《前线》2012,(9):55-55
手边这本新问世的《鲁迅忧思录》,作者是鲁研界人所熟知的学者孙郁。作为鲁迅博物馆原馆长的孙先生,因为接触到相对更多的,被他称之为迅翁的鲁迅先生在世上生活过的痕迹和实物,必然会有自己的感慨。孙先生对于迅翁的话题不仅敏感、执着,有长期的材料积累和思考,而且付出真感情,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心灵上的探寻”。《鲁迅忧思录》又是这样一部佳作,很值得拜读。  相似文献   

8.
正鲁迅曾把中国共产党人称颂为"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据不完全统计,鲁迅结交的共产党人有60余人,他们的交往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难忘的红色记忆。为了文学的革命1918年1月,鲁迅加入《新青年》编委会。鲁迅与李大钊、陈独秀的相知,就与此有关。鲁迅对李大钊的道德文章,均十分推崇。李大钊被害后,鲁迅不顾危难,为昔日的战友葬仪捐款,并为其遗作《守常全集》撰写了题记。在"题记"中,鲁迅深情地说:  相似文献   

9.
丧葬陋习实该改吉晋河鲁迅在杂文《死》中留下遗嘱道: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钱;赶快入敛,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鲁迅先生不仅是我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而且是位大彻大悟的唯物主义者,也是我国倡...  相似文献   

10.
徐浩程 《廉政瞭望》2013,(21):58-59
“任何一种语文教材,要想不体现国家意志,不体现时代精神,不体现民族文化,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次是鲁迅的《风筝》。9月,新学期开学之际,众人发现人教版新编初一语文教材删除了《风筝》一文,舆论热议。早在几年前,《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多篇鲁迅的作品已被删除,被网友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相似文献   

11.
《福建党史月刊》2013,(21):37-37
鲁迅的形象一直是“横眉冷对”.其实他也有馋嘴甚至孩子气的一面。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曾这样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鲁迅爱吃,却并非山珍海味、大鱼大肉,自家吃的菜与普通市民没什么区别,常常只是“老三样”:  相似文献   

12.
大约是由于鲁迅先生1925年2月回答《京报副刊》什么是“青年必读书”时,说了“我认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的缘故,他曾被一些不了解“时候与环境”的人视为全盘西化论者,有位青年甚至写信请他“搬出中国去”。这在当时热闹地争论了一段时间的历史公案早经了结,谁是谁非就连当年攻击过鲁迅的人也心服口服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第二年,我也来到人间,我生在一个幸福的年代,尽管道路是坎坷的,却是无悔的。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走向光明,摆脱贫困落后。也是中国共产党领着我走上了正确的革命的文学道路,看到祖国今日的强大,在国际事务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我由衷高兴。 我是在不断地接受党的教育之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也可以说是在经过战场的考验之后入党的。小学毕业前后我大量阅读中国进步文学,包括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鲁迅全集也全读了,…  相似文献   

14.
散木 《党史博览》2007,(3):24-25
长期以来,《鲁迅全集》是书店里的常销图书,而《鲁迅全集》每一次的新版也都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盛事.最新一版的《鲁迅全集》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全力推出的,尽管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毕竟是综合了最新的收集和考究成果.这倒又让人想起第一版《鲁迅全集》出版时的情形,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当年第一版《鲁迅全集》竟是由一家"地下"和"民间"的出版机构出版、发行的.  相似文献   

15.
书讯     
黄杏林 《党史纵横》2001,(10):21-21
1932年,一个叫李平(笔名林克多)的工人把一部题为、《苏联见闻录》的书稿送请鲁迅校阅、作序。 _李平于1923年流亡到法国谋生,在巴黎一家工厂当了几年五金工人。1929年法国闹经济危机,他被资本家解雇。这以后,他转到苏联,进了莫斯科电机制造厂。1931年回国,他把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写成书。 鲁迅收到这位工人作者的《苏 联见闻录》,立刻放下《三闲集》的编辑工作,替他仔细校阅。这部 书稿字迹潦草,又有一些使人看去 “未免觉得枯燥”的地方,鲁迅不, 辞劳苦,花了几个长夜,一字一句 地校读完,并写了一篇热…  相似文献   

16.
闵良臣 《唯实》2001,(11):71-72
不知怎么了 ,2 0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这几年十几年 ,大家突然对鲁迅有意见起来 ,鲁迅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了。最奇怪的是有人只读了几篇胡适的文章 ,甚或在报纸杂志上看了一篇两篇别人或是评论胡适或是评论鲁迅或是评论胡适时顺带评论鲁迅的文章 ,就立即对鲁迅不满对鲁迅有意见起来。我觉得这不好。尤其是有人恐怕没有读过多少鲁迅著作 ,或者说虽然也读了一些 ,却并没读懂 ,也在那里人云亦云 ,拾人牙慧 ,跟着瞎起哄 ,我觉得这更不好。我虽然很尊崇鲁迅 ,知道他毕竟也是人 ,而人就难免有缺点。但鲁迅又确实不是一般的人 ,他的伟大 ,其实主要并不…  相似文献   

17.
徐强 《唯实》2003,(5):92-94
中国是诗的国度 ,也是杂文的国度。《诗经》里有一些篇章 ,比如《相鼠》 :“相鼠有皮 ,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 ?”我觉得就是很精彩的杂文作品。从国风中燃起的杂文火种 ,虽然时明时灭 ,历经风雨 ,但却顽强地穿越了千百年来的浩瀚时空 ,薪火相传 ,绵延不绝。现代杂文由于鲁迅的积极倡导 ,身体力行 ,无论题材还是样式 ,都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 ,堪称当代杂文之滥觞。郭沫若尝言 :“鲁迅之前 ,无一鲁迅。鲁迅之后 ,无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风骨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 ,为了正义公理、自由民主而摇…  相似文献   

18.
王大任审稿     
鲁迅先生生前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每当一位伟人或名人去世之后,总会有一些人要胡诌出点自己和他们如何亲近的故事,写些文章去回忆他们,借以攀龙附凤,提高自己的身价和地位。对于鲁迅笔下这类人的无聊之举,我自然也不屑一顾。为避嫌起见,自己亲历的一些值得怀念的人和事,想写也不去写,以免被人误解。但是,一些特别值得怀念的人和事,却总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却之又来。当年我上门请山西省委书记王大任同志审稿的情景,就是这样。我从未在王大任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过。相互毫不相识。我因工作在24年前仅和他打过的这次交道,对…  相似文献   

19.
不知不觉中,人好像越活越粗糙了。再也没有了一杯茶一本书消磨一个个夜晚的余裕。经常是一个人坐在电脑前,上网,聊天,发呆,然后上床看电视。即使电视节目难有中看的,也舍不得放下手中的遥控器。这倒让我很怀念大学刚毕业时,在一家国有大中企业的破败房子的一角平静读书的岁月。那时,我读得最多的是《鲁迅全集》。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当代》2008,(9):46-46
孙焕英在7月3()日的《文汇报》上撰文指出:我们对鲁迅的研究还是需要深入的。假设有这样两道选择题:1.鲁迅的杂文质量:高,一般,低;2.鲁迅的杂文产量:高,一般,低。我相信,人们都会选择两个“高”。其实,第二道题选择“高”错了,正确的答案是“低”。且看鲁迅杂文产量的统计:《三闲集》:1927年8篇;1928年14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