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奉行“一个中国”政策 美虽宣称继续坚持三个联合公报原则,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同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却又为李登辉访美辩解。 美国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这是适合美国的政策的。但这并不妨碍同台湾建立我们享有的那种牢固的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2.
李登辉7月9日发表关于海峡两岸关系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言论后,引起美国朝野的关切和担心。美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政界人士和众多媒体对讲话进行了评论、分析和批评,但也有少数人持赞同态度。 一、克林顿政府的态度与做法。李登辉发表“两国论”后,美国政府对此极为关注,并采取审  相似文献   

3.
最近,台湾岛内纷争不断,完全是陈水扁等人一手造成的。现在有个说法,称李登辉和陈水扁为“麻烦制造者”。这顶帽子,不是中国大陆给他们扣上的,而是美国等国给这两个人扣上的。不仅仅是一顶帽子,以李登辉和陈水扁的所作所为,这样说也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4.
1988年 1月13日 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总统”。(李曾两度赴美留学:1951年在艾奥华州立大学学习农业经济学;1965年进康奈尔大学学习同一专业,1968年获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 1月18日 李登辉接见来访的美众院亚太小组委员会主席索拉兹,就台与美关系及台湾形势交换意见。 2月25日 李登辉接见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中国问题学者奥克森伯格时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未来中华文化的发展上,必将居于关键性地位,台湾绝无独立的可能。 12月3日 李登辉接见访台的美国爱达荷州州长安卓奇,就台与美经济关系等同题交换了意见。  相似文献   

5.
评美国“全面遏制中国”论吴炯去年6月以来,围绕克林顿政府批准李登辉访美一事,美国国内就对华政策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一些国会议员、情报官员、舆论界和学术界人士纷纷鼓吹要对中国进行“全面遏制”。美国这些人为什么要遏制中国?他们准备如何遏制中国?这种遏制...  相似文献   

6.
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最重大的干扰因素,也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去年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美国所作出的一系列反应表明,经过1997年下半年以来的调整,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新框架已基本明朗。这是70年代以来最重大的调整,已经并将对中美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一、调整的背景台湾问题这个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因为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和1996年3月所谓的台湾“总统”直接选举,变得十分突出,对中美关系和亚太地区稳定都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美国政界不得不高度关注台湾问题及其影响,并着手对美国的台湾…  相似文献   

7.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美之间三个联合公报(条约) 的规定, 从法律上可以证明美国已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美国违反条约必守原则向台湾出 售武器, 允许李登辉访美是严重干涉中国内政的违约(法)行为;美国认真履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条约)所规定的国际义务, 放弃“以台制华”的违约(法)行径, 对中美双方都有利。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取向始终是将台湾视为不享有主权国家之名的独立的“政治实体”。美国为了其亚太战略乃至全球战略利益考虑,不遗余力地为台湾“拓展国际空间”和制造“双重承认”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正是由于美国的支持和纵容,台湾当局在处理两岸关系上,已经逐渐背离了“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其“台独”的反动嘴脸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9.
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百年前曾在台湾高雄任知县的中原人曹谨 ,因其勤政爱民 ,至今仍被台湾人民深深地怀念着。在李登辉大搞“台独”的今天 ,台湾百姓自发来到曹谨故里 ,寻拜曹知县的墓地———台胞求助大陆急寻希望回归 ,盼望团圆。正当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声讨李登辉妄图分裂祖国的“两国论”和“特殊两国论”之时 ,1999年8月4日 ,台湾高雄县观光协会名誉理事长林运臣、理事长黄承城、总干事郑温乾等急电河南省旅游局 :高雄县(清朝时称凤山县)清道光年代知县曹谨(道光十七年至二十二年 ,即公元1837年至1842年)在任期内政绩…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以来,日台关系逐渐升级,究其实质,既有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又有其历史以及经济方面的原因。日本亲台的真正意图是,利用“台湾牌”牵制中国;通过渲染“中国威胁论”,企图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防止台湾在经济方面脱离日本;继续为李登辉保驾护航;强化日美安保体制的需要。日本对台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影响到中日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十二年前.李登辉继蒋经国成为台湾“总统”与国民党主席,当时被认为是头上有“台湾人的光环”.他恣意挥霍这个光环的力度,斗倒国民党内异己,又暗助奉行台独的民进党.终导致国民党丧失政权,他的光环亦再也无光.  相似文献   

12.
这次台湾”总统” 大选究竟有没有发生弃保效应?根据《联合晚报》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国民党“总统”侯选人连战的确是主要被抛弃的对象.“弃连保扁”和“弃连保宋”的比例约为2:1;而且.1996年支持台湾“总统”李登辉的选民各有三成支持宋、扁.连战仅继承了25%.该份民调结果指出.仅有5%的民众承认.因为担心自己最不喜欢的  相似文献   

13.
“四大天王”心系北京,不给台北一点面子。 早在李登辉的“就职宣誓”典礼之前的一两个月,有关的台北筹办单位,曾邀请香港“四大天王”于“就职”典礼日出席参与表演以助兴,然而四人各有说词,纷纷表示各有“要务在身”,无法参与演出。 有关消息传出后。筹办的“华视”深觉没面子,并表示将以“封杀行动”作为报复。  相似文献   

14.
1995年6月美政府允许李登辉访美后,中美关系严重滑坡,美国政界、学术界和舆论界就此对中国的发展趋势、美国应采取的对中国战略及政策做法展开了辩论。其规模之大、参与者范围之广、时间持续之长,为冷战后时期所少见,迄今仍在进行之中。与此同时,辩论中对克林顿政府现行对华政策提出了既中肯又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许多有远见卓识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将成为1997年初开始的下届政府在制定对华政策时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目标保持了相当的连续性,即防止中国崛起为势均力敌的战略对手,但对如何防范中国崛起却充满了争论,这主要源于美国各界对“中国崛起”认知存在分歧.与此相一致,美国对华战略也经常表现出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源于其根深蒂固的战略文化和意识形态偏见,但受国际环境、利益需求和国内政治的掣肘,“认知”并不能简单地转化为政策.在中美利益高度融合的背景下,美国实际上缺少应对中国崛起的有效手段,这凸显了美国对华战略困境.  相似文献   

16.
美国发动对伊战争有着长远的战略考虑,但伊拉克战争本身在目标和手段上都无助于实现或推进美国在“9.11”事件后所确立的大战略目标。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的大战略失误,突出地表现为大战略目标与单个军事行动目标之间的模糊和抵触,大战略目标与手段之间严重失衡。长远地看,如果美国偏重于单边主义和军事力量,其巩固“单极”世界的图谋会遇到更大的国际障碍。  相似文献   

17.
中关建交后,美国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竭力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寻求平衡,形成了所谓“双轨政策”。依照常理,美国与中国建交后,应该遵守承诺与中国台湾断绝“外交”关系,但美国仍然与台湾在实际上藕断丝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自认为在台湾有着无法放弃的“特殊利益”。从对华战略而言,美国力图通过一个精心策划的平衡的“双轨道”政策以保护它在中国与台湾的利益。其根本政策目标是希望维持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使两岸保持不独不统的状态,从而牵制中国,最大程度地实现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但是这种“双轨”政策的两面性,决定了其必然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可能承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台独”的出现,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其间从地下到公开,从海外转入岛内,从非法到合法,迭经浮沉。而今,台湾“总统”李登辉从幕后走到台前,公然打出了“两国论”,由是朝野沉瀣一气,妖雾弥漫。日寇投降后,日本少壮派军官勾结台奸,发动“台湾自治运动”溯“台独”渊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且其发生、演变、发展,均与外国侵略势力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并未出现过“台独”主张与组织。在日本强占下的台湾同胞,一直以台湾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前仆后继战斗不息,以求早日光复,回到祖国怀抱。经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至1945年8…  相似文献   

19.
王鸿刚 《亚非纵横》2012,(2):6-11,59,61
随着“后危机时代”、“后拉登时代”、“后撤军时代”、“后威权时代”、“后美国时代”等多个时代特征同时开启、相互叠加,世界正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为迎接这一严峻挑战,奥巴马政府有意识地推进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塑,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客观形势的高度复杂性、战略思维的主观局限性及国内政治的持续困扰等因素,其全球战略重塑并不一帆风顺,并存在明显缺陷。  相似文献   

20.
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普世价值”既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也是美国国家利益的一部分.“普世价值”为美国全球战略提供政治“正确性”和“合法性”依据,推广“普世价值”有利于美国在国际道义、话语权等领域提升国家软实力,并且有利于美国推行意识形态外交和“推进民主”的战略目标.推广“普世价值”既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在某些时段和某些地区,其地位和作用甚至比武力和经济手段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