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劳动力虽然成功地实现了 1亿多人的转移 ,大大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但随着WTO的来临和产业结构的根本调整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形势不容乐观 ,在未来的十年中 ,我们仍面临着约 2亿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巨大压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面临着许多的障碍 ,这些障碍阻碍了农业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也在阻挡着中国经济前进的步伐。本文仅就未来十年内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障碍作一探讨。一、政策体制因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按照“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 ,通过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这…  相似文献   

2.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十分突出而重要的问题。寻求什么样的转移途径,没有固定的模式。对此,笔者试做些探讨。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以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为前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许多农民纷纷走出家门、走  相似文献   

3.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业转移 ,对于发展我国社会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繁荣、解决“三农”问题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实际情况看 ,我国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现象 ,屡见报端的农民工纠纷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的疲软问题等等也引人关注。为此 ,本期特推出“调查与关注 :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转移”专栏 ,约请了相关的领导、专家及相关课题组撰文 ,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进行评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导师林毅夫教授在回顾和比较我国历史各阶段和各个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的关系后指出 ,2 0 2 0年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国民经济翻两番的发展目标必须转移 2 .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平稳、有序 ,以避免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负担。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县级行政研究会课题组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宏观形势进行了展望 ,提出了一系列政府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应对政策和服务措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刘志仁研究员对我国“民工潮”的现象进行了深层的剖析 ,列举了农民工令人担忧的现状问题 ,指出根本原因是  相似文献   

4.
信息博览     
《政策》2006,(6)
政策信息五大对策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表示,针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推进中存在的新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五大措施引导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保护劳动力权益。“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对  相似文献   

5.
“民工潮”:农村再次包围城市本刊记者张纯颖·引言·目前,我国约有1.5亿农业劳动力处于绝对和相对剩余状态。人口的过度膨胀和资源的相对不足,引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为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对策,1993年8月4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在京联合举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讨会。会议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潘岳主持。与会的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部分专家、学者就此展开了认真、深入的探讨。现将与会者的部分发言综述如下。“民工潮”的不可逆转之势国家体改委农村体改司司长李修义认为:新中国40年来,我国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8亿农民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反映出的问题就是在工业化过程中,我们的城镇建设是落后的,表现之一就是“民工潮”。对“民工潮”的出现,总的来说要作肯定性的评价,农村剩余人口的流动同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要求是一致的。国家计委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劳动力研究室副主任辛仁周也认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大规模转移是由许多原因促成的。首先我国耕地大面积减少,而且大部分是城镇周围的良田,所处地区是劳力密集地区,加剧了劳动力的转移。再有从资金方  相似文献   

6.
胡石其  赵伟  潘爱民 《求索》2014,(11):59-6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影响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刻画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业污染影响效应的省域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因其生产率偏低而增加输入城市工业污染排放的总体水平,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集中又可以形成对工业污染减排的全局空间改进效应,并且该效应与农村劳动生产率偏低没有显著关系。从减排机制来看,工程减排绩效并不明显,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显著的区域直接减排和空间改进减排等双重效应。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出与转入区域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进一步推动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集聚协同,以结构减排为主导、改进工程减排与技术减排机制,建立合理的全面减排机制与政策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7.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这方面日本已经走完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道路,积累了许多经验,也留下了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中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强 《新东方》2006,(11):41-4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而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则是拓展农民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人主张主要靠工业扩大、城市扩容来吸纳和消化的路子;有人认为要通过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本文拟就新农村建设中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剩余是相对剩余我国农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每年均有大量劳动力外流,甚至出现“民工潮”现象,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农村已出现了大量绝…  相似文献   

9.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概况 1.战后初期,台湾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并不快,直至50年代末,农业劳动力年外移率绝大多数年份都低于2%,农业劳动力的比率也保持在50%以上。从60年代开始,农业劳动力外移速度加快。1960—1970年,年外移率由2.18%提高到6.81%。在台湾农业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0.
论点摘编     
■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加快农村富余女劳动力转移步伐。福建省漳州市妇联把农村富余女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双学双比”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为广大农村妇女搭建就业舞台,千方百计拓宽转移渠道,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主要做法如下: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漳州市妇联成立了农村富余女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举办全市农村富余女劳动力转移工作培训班,将农村富余女劳动力转移工作列入妇女工作检查内容,年终进行评比表彰。二、广泛宣传发动,形成“劳动能致富”的共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漳州女性网…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逆淘汰"式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状况因直接影响农民的整体状况而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总体上有利于减少农民、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但农村劳动力的“逆淘汰”式转移,也造成了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外流,影响了“三农”问题的及时解决,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而农民工回流和返乡创业正好弥补了“逆淘汰”式转移的不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社会资本,有力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正> 丹江口市委政研室陆敏认为,要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推进,必须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处理好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与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关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应当在农业内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再寻求转移。许多资料表明,我国耕地的开发,山林、草地及水面的利用,都还有很大的潜力,农业劳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妇运》2004,(10):47-47
福建省漳州市妇联把农村富余女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双学双比”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为广大农村妇女搭建就业舞台,千方百计拓宽转移渠道,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富余女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主要做法如下: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漳州市妇联成立了农村富余女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举办全市农村富余女劳动力转移工作培训班,将农村富余女劳动力转移工作列人妇女工作检查内容,年终进行评比表彰。二、广泛宣传发动,形成“劳动能致富”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领域向非农领域转移和流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从世界近代发展史上看,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都会出现农业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也都无一例外地要发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从而使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总量中所占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农业劳动力作为一般商品进入市场,其流动和转移,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然,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已有一部分农民带着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开阔视野、学…  相似文献   

15.
李新 《江西政报》2008,(19):45-47
就业是政府的“一号工程”。近年来,丰城市按照“围绕一个中心、签订二个合同、加强三项管理、建立四个对接机制、落实五项激励政策”工作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尤其是向本地企业、工业园区、新兴产业转移就业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全市劳动力就业达5729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9789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跨越。  相似文献   

16.
朱升  杨柱 《创造》1999,(10)
我国农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伴随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原本即存在的劳动力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出来。自八十年代始,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相当数量的农民通过“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和“离土又离乡”(异地转移)两种主要模式转移到了第二或第三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农业自身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其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近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较以往已呈明显下降趋势。它表明,较以往而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增大了。…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丰富,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必然面临农村劳动力过剩和过剩劳动力转移问题。然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基于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却并不顺畅,除传统制度因素外,直接因素是大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和用人单位之间供求信息不对称,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和有效配置。因此,基于经济人假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视角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寻求经济法规制框架,这既是经济法的现实使命,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发展很快,预示着我国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新趋势.党中央关于"七五"计划的建议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繁荣,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新城市的出现将是必然趋势",并且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战略方针.农业劳动力以比较大的规模从农业向其他行业逐步转移,从农村向城镇转移,这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历史的必然.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城市化这一历史进程,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的经验教训表明,在我国现有耕地的情况下,无法根本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问题,惟一的出路就是要实现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不从农业转移出  相似文献   

20.
卢富昌 《政策》2006,(10):30-30
近年来,郧西县按照“大培训、大转移、大发展、大增收”的思路,狠抓职业技能培训和服务体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打工经济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6万人次,转移20万人。2005年,全县共转移劳动力11.3万人,实现打工收入6.3亿元,人均540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6%,打工经济在促进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增效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0%和30%以上,呈现出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批,带富一方”的可喜局面。我们的主要作法是:——科学谋划打工经济。郧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80%,除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外,还有13万人需要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