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积银  孙月琴 《探索与争鸣》2023,(11):75-86+193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是数字平台进行货币化转化的关键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用户的线上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具有生产性质的数字劳动。在数据资本化阶段,用户的行为数据成为平台生产数据商品的原材料,资本创造性地打破了雇佣劳动的剥削界限,通过对数据商品价值的私人占有,实现了对无雇佣数字劳动者——用户的剩余价值剥削。为确保数据要素的无限供给,数字平台在数据资本化基础上,不断加强资本数据化的进程。在数据资本驱动之下,平台不断拓展新形式的数据生产空间,加速迈向数据垄断资本主义,通过扩大再生产助推数据资本循环。面对数据资本化与资本数据化,中国应在实践中探索符合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正加速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以数字技术作为最先进生产力要素和“数字劳动”普及为基本特征的“数字资本主义”阶段。然而,国内学界目前对这一重大趋势的思考和认识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关键性概念和理论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基于对“数字资本主义”和“数字劳动”两个核心概念的系统辨析,以平台厂商、平台用户、平台广告商三方构成的“平台资本主义”系统为例,对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特征和数字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形式作出了探讨,并结论指出:这一新兴生产方式非但未能缓解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反而因数字技术支配下的更隐蔽的剥削形式而进一步加重了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  相似文献   

3.
数字资本主义是信息时代的资本主义,它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向。数据和以数据为核心的平台冲击着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力要素的地位,改变着当代劳动的具体形态,生发成新的剥削和积累机制,维持着资本主义的生产与再生产。以大数据和算法为核心的数字资本主义引发传统认识论的式微,用相关性凌驾因果性,以中介性取代直接性,将所指僭越能指,继而把世界构造为虚拟的数字世界。与此同时,数字资本主义造成数字的异化,催生出数据原教旨主义以及数字拜物教,加剧了数字鸿沟,导致了新的不平等。它通过监视、控制等手段,加深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统治。走出数字资本主义的文化围城任重道远,这需要我们辩证认识数字资本主义的技术逻辑,延续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精神,加强对数字资本主义的伦理规范和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4.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本文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市场经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入手,对每一阶段上社会公共因素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得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也必须把私有制与社会公共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的历史结论,为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提供了一个资本主义参照.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所有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所有权的主体和客体是由一个人来承担的,其存在于生产过程的各个领域,劳动者拥有的仅仅是劳动力形式上的所有权,在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劳动力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离的,劳动者并不掌握剩余劳动的分配权。  相似文献   

6.
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目前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社会结构状态,表现出社会财富的集中趋势。在社会关系的调节方面,我们既要看到政府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的调节职能,还应该看到其他社会力量和因素,包括工会、新社会运动和非政府组织以及宗教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程远航 《理论月刊》2023,(11):66-73
步入数字经济时代,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资本生产过程使传统财产所有权的权利体系难以为继,催生了数据所有权的新形态。以平台资本主义数据资本的运生逻辑为线索,可以发现数据所有权的三重转变。在数据资源价值化过程中,以用户消费性的无偿数字劳动生产形式,实现从数据所有权到数据使用权的转变。在数据价值资本化过程中,以平台对数字资本的剥夺性积累形式,实现从数据所有权到数据掌控权的转变。从用户的数据使用权到平台的数据掌控权,意味着传统的所有权由权利束集合裂变为单一的数据所有权,形成了“数据鸿沟”中的隐性剥削。消除平台资本主义的隐性剥削,需要在数据资本公有化中推进从数据确权到数据共享。  相似文献   

8.
杨松  安维复 《思想战线》2007,33(2):24-35
当代资本主义因建立健全了国家创新体系而获得生产力的超速发展,但是它的生产关系依然停留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结构上,从而使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转化为知识的公有性与知识创新的私人占有之间的对立统一,因此数字资本主义依然是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9.
在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结构的认知中,较为典型的见解是具有多元特征的三类西方理论阐释。以剥削为核心的阶级结构分析,在基于生产资料占有的经济剥削之外提出了组织剥削和技术剥削,以及影响阶级构成的阶级的矛盾地位问题。以职业为标准的阶级结构分析,将技术等级关系先于阶级的社会关系,这样所划分出来的不是社会阶级,而是职业阶级或职业阶层。基于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分析,集中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多元范畴的解释上,而忽视了所有制关系和生产关系赋予社会成员一定阶级地位和处境所具有的全部含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科技革命到来,数字化成为全球经济的显著特征,资本主义进入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一方面,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平台商业模式应运而生,生产劳动过程发生重组以及劳资关系更为复杂,这些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之“变”表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新阶段。另一方面,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劳动的生产性、资本剥削剩余价值的本质、社会基本矛盾以及人的异化生存方式都未变化,蕴含着资本主义本质维度不变的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数字经济作用越发重要。因此,我们要在数字资本主义的“变”与“不变”中吸取经验教训,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数字经济。  相似文献   

11.
经济不平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并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从诞生到转型,直到今天。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不平等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黑格尔、马克思以及当今的左翼学者都对其经济不平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黑格尔首先看到了市民社会中的经济不平等,并把它上升为社会高度的现代性问题。马克思在此基础上,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不平等,明确强调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私有制是导致经济不平等的根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左翼学者从私有化、金融化和金融危机这三个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不平等进行批判,直接指出了金融资本是导致当代社会中经济不平等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在唯物史观的视野里认知与评价当今“数字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实际上包含着为何批判和如何超越数字资本主义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方面,数字资本主义依然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外在形式上虽然经历了从产业资本主义、商业或金融资本主义再到数字资本主义的形态变化,但在内在本质上并不会因其自身的有限改良而逃脱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历史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演进,资本主义数字生产方式正以不可遏止的强劲势头将它的触角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必然会对其他国家尤其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并不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重演发达国家的数字化道路,但漠视或忽视这种影响显然也是不明智和不合时宜的。因此,把握和应对数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在批判数字资本主义弊端的同时,探索超越数字资本主义、走向数字社会主义的可能路径,就成为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和卢森堡都将公社组织形式和公有财产作为贯穿整个非西方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加以论述,对其被西方帝国主义征服之前内部所发生的不同转变给予了相当的关注,都没有将这些前资本主义形式理想化。同时,两人也存在一些分歧:卢森堡接受了认为穆斯林法律统治下的印度社会已然是封建社会这一说法,对此,马克思是明确反对的。卢森堡没有发现这些社会形式中存在着革命性动力或者主观发展需求,而马克思认为公社形式与现代资本主义的碰撞是有可能推动革命暴动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4.
数据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的最新表现形式,数据和数字平台是数据殖民主义形成并发生作用的两大支点。数据本身并不具有殖民主义属性,只有在数字资本主义主导的社会秩序和数据关系中,数据才成为资本牟利的手段和殖民的工具。数据资源掠夺、数字资本输出、数字商品倾销构成了数据殖民主义的基本形式。相比历史上的殖民主义,数据殖民主义虽然在殖民内容、殖民过程、殖民途径上有所不同,但是依然遵循着资本的增殖逻辑和扩张逻辑,殖民的目的与历史上的殖民主义并无根本上的不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反思和批判数据殖民主义,既要看到数据殖民主义扮演“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的角色,又要批判其中蕴含的深层数字劳动剥削和日常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数字收益分配不均导致南北贫富拉大、数据拜物教盛行等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后果。唯有如此,方可全面把握数据殖民主义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生活中,焦虑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普遍遭遇的情绪体验。仅仅从心理学和病理学角度来研究和解读人的生存焦虑问题,难以把握其问题的实质和根源。在现代性视域下,人的焦虑性产生不仅是一个个体性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杨东柱 《前沿》2013,(7):50-52
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始终与资本联系在一起,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一切都围绕着资本进行: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形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体现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等形态的变化之中,以资本为主导的三大拜物教,更是有力地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资本核心的地位。资本生活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7.
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首先立足于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社会精神分析学应然视域,从人的本性出发,分析人的需要.在他看来,一个健全的社会是一个符合人的需要的社会.他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试图超越“生物学的”与“社会学的”方法来规定人性,进而提出了诊断人的精神健康的标准.基于上述多重视域的综合,他从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社会精神分析学理论预设出发,确立了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始点.其次,弗洛姆以其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社会精神分析学视域,透视17~18世纪资本主义演进的历史逻辑及其特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式微及其关系的疏离,进而论述了“物的地位高于人”的资本主义价值原则的生成.再者,弗洛姆通过分析20世纪资本主义的特征,揭示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何以疏离,管理和消费等何以异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19.
徐冠群 《前沿》2022,(6):102-113
数字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体系在数字/信息时代的新发展模式,其继承了传统资本主义体系的扩张性与侵略性,以价值剥削为目的,通过对劳动者的压迫与控制实现资本与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积累。同时数字资本主义以一种全新的运作机制介入社会生活,以“玩耍”“游戏”的形态装扮剥削内核,以玩乐的消费性遮蔽其内在的生产性,从而将互联网用户变为自主自觉的“玩工”,自愿从事数字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数字资本主义的游戏生产形式、同意制造代替强制生产、对价值剥削内核的继承标志着劳动的数字化转型,一种新的工人阶层和劳动形式——“玩工”与“玩乐劳动”成为数字/信息时代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是对资本主义认知和反思的理论范式,时间和空间则是资本主义借以实现资本增殖和经济修复的重要理论向度。对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时空机制的不同探析,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出场方式,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显性视域、空间转向、现实进路的发展逻辑。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也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当代变迁中接续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从而推动我们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视域认识和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应然性与必然性。从社会发展的价值与伦理尺度来看,共产主义社会解除了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时间和空间的压迫形式,创造了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空形态,具有其实现的应然性;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当代资本形态的创新、“时空修复”机制的运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且最终会导向资本过度积累危机的爆发,进而彰显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