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辩”掀起了20世纪20—30年代蔚为壮观的疑古史潮。从疑古史学思潮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一般都认为顾颉刚与康有为今文经学联系最为密切,却忽视了他与清代考据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事实上,顾颉刚先生对清代的考据学是持相当肯定态度的,或者说,他对考据学的评价,与一般贬低考据学的看法相比,要复杂得多,也中肯得多。考据学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对于清代考据学,历来指责者多,赞赏者寡。从政治方面批评者,认为乾嘉考据之学虽也承袭了考据方法,但与顾炎武、黄宗羲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2.
书院教育与学术流变息息相关。明中后期开始,随着传统学术发展的流变,在心学、理学的竞争中讲学日渐兴盛,湖北书院也逐渐发展壮大。乾嘉时期,考据学兴盛,湖北书院教育和学术主潮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清末,随着内忧外患的现实危机及经世思潮的兴起,张之洞积极改革以两湖书院、经心书院等为代表的湖北书院的教育内容,讲授经世实学,大力宣扬西学,以培养实用人才,最终促使传统书院转变为新式学堂。  相似文献   

3.
黄峰  姚桓 《党建研究》2023,(6):52-55
<正>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加强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研究,在理论上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继续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中共党史党建学”成为一级学科的背景下,积极梳理和规范党建概念,是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党建学科、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资料汇编作为山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一项特色工程,至今已经有60余年的历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薛绥之为代表的第一代山师学人编纂的《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奠定了学科资料汇编工作的基础;1970—1990年代,在第一代学人与第二代学人的传承中,学科不断拓展资料汇编的新道路,这一时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标示着学科在资料汇编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实绩;进入新世纪,第三代山师学人继承学科资料汇编的传统,带领一批中青年学人在学科资料汇编领域续写了新的历史。通过对本学科资料汇编历史的回眸,可以辨明今后学术研究的路径:既要重视史料搜集与整理工作、发掘史料的研究价值,又要坚持科学求真的治学态度,在现代思想的烛照下发掘并阐释历史资料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丰厚史料的基础上拓展出新的思想空间。  相似文献   

5.
由于当代和历史的共通性与共同性、内在联系、历史会影响当代以及当代也会变为历史等诸多原因,可以认为“当代即历史”或“任何当代都是历史”。为此,在当代行政学、扩展了的公共管理学研究中,有必要纳入历史研究路径,发展系统的历史行政学、历史公共管理学子学科。发展历史行政学等,既是发展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和世界意义上的中国公共管理学派的需要,是发展中国当代公共管理文明和治理文明的需要,也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的需要。历史行政学等对历史的研究维度有作为资料的历史、方法的历史、透镜的历史、对照的历史、参考的历史、当代因素的历史、文明延续的历史和超越对象的历史等多个维度;并且需要从研究团队、教学教材和学生培养体系以及学术共同体等基本路径入手。但是,历史行政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绝不能简单复古,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且超越历史,必须坚持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结合,必须坚持久久为功及切忌一哄而上等原则。  相似文献   

6.
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华大学历史系的著名教授,陈寅恪的治学风格与蒋廷黻所倡导的“三个并重”的清华“新史学”取向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陈寅恪的治史取向和方法特征体现在:具有中西兼综的学术视野和多种语言文字能力,能够广泛使用中外史籍材料和各种语文工具来研治历史,强调史料是治史的基础,反对脱离史实的“微言大义”;既精于考据,又善于会通和综合,主张在史实中求史识,能够在考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通识性见解;既能以哲学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的发展演变,对以社会科学方法治史持肯定态度,同时又强调要实事求是、论从史出,反对以西方的理论假说对中国历史作任意解说。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陈寅恪既是清华“新史学”取向的同道者,也是“新史学”方法的践行者,陈寅恪及清华史学共同体的治学取向与方法,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高等教育中的“学科”,是现代学术制度的产物。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超越传统的“学科间”壁垒,倡导以真实问题为研究导向,开展“学科+”型融合研究。要打破西方现代学科意识的垄断地位,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更高水平上重塑全球文科学术版图,新文科建设无疑是一个重要突破点。具体到哲学学科,如何在新文科建设机遇中找到自身发展新定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建设是中国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准确定位宗教在中国的实际功能,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传统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典论述与中国宗教工作实践经验、尊重群众宗教信仰和依法治理宗教事务三组关系。荀子的“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可以概括中国传统宗教观的“人文立本”特点,儒家主要是将祭祀纳入崇德报功的礼教范畴、教化目的;这种以“文”统“神”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无神论相契合,都是立足人和社会现实来理解宗教。儒家允许民间以信神的方式祭祀,借以推行礼教;当前宗教工作也要以群众工作为本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信教群众融入社会主流生活。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学界广泛探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命题。为了践行新文科建设倡议,服务国家“三大体系”建设,打造“学术中国化”与“融会贯通”的特色学术领域,张宝明等学者联袂提出“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建设论题。人文语义学是以关键词为依托,以观念词为寻绎对象,阐释从概念到观念之起源、演绎、衍变之“史”的一门学问。它尝试打破近代以来学科固化的壁垒,关注语际书写中存在的“古今断裂”“中西误解”“圈层隔膜”等问题,通过探讨语义创生转义与思想启蒙、文明对话、社会转型、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服务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中外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以及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为此,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于近日举办“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建设”圆桌论坛,与会学者围绕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中的关键概念梳理进行学科性思考,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学术对话,以期以“人文语义学”的视野聚焦现实问题,建构重大理论,凝练学科特色,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三大体系”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刘梁剑 《探索与争鸣》2023,(9):26-28+177
<正>我国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均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旨趣,乃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对历史最好的继承方式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正是《中庸》所强调的文明传承开新意义上的继承之道:“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当代性召唤中国特色,而要理解中国特色,就需要了解其中包含的两个层面的变革:站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度越古今之别;由中国特色见出生成于其中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11.
王镇富 《长白学刊》2009,(1):137-140
作为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影像史学”在史学界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应用。“影像史学”的出现,意味着变革传统的研究方法,这对拓宽传统史学的史料视野,延伸传统史学的研究范围,普及历史学的大众应用,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史学工作者如遵循“和而不同”的理念,对影像史学、书写史学、口述史学等治史方式进行整合,将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历史的真相。作为一门传统的老学科,历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许多新挑战,“影像史学”可能是应对这类挑战的一条新出路。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强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8月5日,《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组织“妇女解放、革命传统与历史叙事”学术工作坊,以丛小平教授新著《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为讨论基底,结合学界近年来在革命史、妇女史、文艺史、传播史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深入研讨中国革命与中国妇女的关系,以及将妇女解放历史经验理论化的研究方法和视野,进一步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本专题为此次学术工作坊专家学者发言基础上形成的笔谈。  相似文献   

13.
史尚宽是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的起草者之一,中国民法第一人。史尚宽倡导“参以各国法例”、“准诸本国习惯”,其社会本位的立法思想及其理论和实践促进了中国物权法由传统到现代的成功转型。其参与立法的《中华民国民法-物权法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至今仍被大量引用,成为连接中国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文史资料工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实事求是原则,下大气力征集和抢救具有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史料,精选精编文史资料精品图书,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要树立"学术自信"意识,归纳、总结历史上的优秀中华学术传统,只有立足于中国,创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才能真正复兴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6.
论“实事求是”的价值内蕴农志鸣“实事求是”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指一种切实的治学态度和学风。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赋予它以新的含义,使之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点。1938年10月,毛泽东首次提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22页)...  相似文献   

17.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党治国理政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构建中国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加强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三大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说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把握独立性、综合性和交叉性特征,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建设,构建国家安全学的知识体系;把握社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学术体系建设,构建国家安全学的活动体系;把握主体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特征,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话语体系建设,构建国家安全学的言说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区域国别学的发展建设,应围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展开。“三大体系”是一个系统,建设“三大体系”应坚持系统思维。在区域国别学“三大体系”的建设定位中,学科体系建设是核心,学术体系建设是根基,话语体系建设是重点。“围绕核心,扎实根基,突破重点”是今后区域国别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大方向。找准交叉落点、明确学科边界是学科体系建设的可行路径;确立研究范式、构筑理论体系是学术体系建设的可行路径;创新解释体系、扎实内外传播是话语体系建设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边疆学是21世纪一门方兴未艾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加强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位一体建设,既是民族学一级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家边疆安全、边疆建设和边疆发展的重大课题,更是新时代赋予边疆学人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边疆学研究具有优良深厚的学术传统,边疆学学科体系建设已迈过它幼年的起步阶段,进入了青壮年厚积薄发的发展阶段。边疆民族地区是边疆和边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和核心区域,对边疆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已突破传统边疆史地研究的范畴。其中边政学研究是边疆学研究的前奏曲,三大体系研究是边疆学最主要的内容,研究成果服务于边疆治理是边疆学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的价值目标。中国边疆学研究属于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现实边疆是对历史边疆的延续,对边疆现实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边疆历史的解读。中国边疆学隶属于民族学学科体系,是一门专门研究中国边疆的科学,已构成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具有建成独立学科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0.
赵良宇 《求索》2007,(4):207-210
明代中后期是传统考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学者们展开了对明代空疏学风的学术批判,表现了求实求真之考据精神;他们强调博学与博证;注重学术讨论和学术批评,学术规范建设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但明代中后期考据学还存在诸多局限:好奇博杂、引用材料时不注所出、妄删引文、论证疏漏讹误等等。明代中后期的考据学对明清学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