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关于政治哲学的一部重要手稿,对黑格尔法哲学的内在批判是马克思清算旧哲学和建构自己哲学的过程。国家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伴随着对此问题的不断研究,马克思对国家的认识从象牙塔中的"理性国家观"走向现实中的"虚幻共同体"。这促使他重新回到黑格尔的哲学语境中反思国家的现实根基和内在逻辑。马克思所困扰的国家问题在"真正的民主制"中得以解决,民主制是对以往阶级制度的消解,国家消亡是真正民主制的最终走向。在这个过程中,民主的具体实现形式不断得到创新,形式创新的历程也是民主从理念走向实体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建构国家观的逻辑起点是基于社会现实与理性观念的冲突和创立唯物主义理论诉求。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哲学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阐释了新国家观,提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市民社会的政治国家在本质上是维护私有制的制度体系,应通过真正的革命来建立人民民主制度。马克思的新国家观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启示:不仅要坚持人民主权、让人民参与国家治理,还要加强培育公民政治素养与品质,更要防止官僚政治利益特殊化与政治权力异化于人民。  相似文献   

3.
《新东方》2015,(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早期具有代表性的阐释性著作,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早期马克思批判思想的风格与面貌。《导言》内容虽庞杂,但其中对于德国宗教的、历史的、政治经济的严重落滞后性所进行的彻底的批判无一处不振聋发聩,直指要害,堪称时代先声、革命锐思。笔者将从宗教的、历史的、政治经济的三重维度的批判对马克思这一阶段批判形态以及批判思想进行梳理解析,并尝试还原马克思早期批判思想形成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法权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首先在内容上澄清了法哲学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根本性的问题,即关于法的客观性及其本质。其次,在方法上消除了黑格尔头足倒置的思辨理性思维方式,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的主宾倒置的批判方法,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世界观及其思辨理性思维方式的深刻批判,实现了对黑格尔整个法哲学体系的无意识颠覆,从而使自己的法权思想朝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三个维度的批判都超出了政治哲学的范围,具有更广泛的一般哲学意义。第一,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唯心主义世界观,马克思指出头足倒置既是黑格尔法哲学的特征,也是黑格尔全部哲学的特征,进而确立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第二,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发展逻辑,揭示黑格尔辩证法的泛逻辑主义方法的缺陷,马克思走向在事物自身的发展中揭示事物发展的逻辑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道路;第三,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自由观的批判,得出自由的实现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创建新国家的结论,马克思完成了政治立场的转变,为自己确立了创立无产阶级哲学的历史使命。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表明马克思的哲学从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上都已不同于黑格尔思辨、抽象的唯心主义,也显示出其在实践性、阶级性和革命性上与黑格尔哲学具有根本的区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就是使马克思成为马克思。  相似文献   

6.
赫斯对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思想影响主要表现在德国与法国的比较及哲学现实化思想两个方面。从文本研究角度探讨两者的关系能够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带来诸多启示,即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需要回溯历史、面向思想与现实以及最终能够得到人民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刘洪刚 《理论月刊》2012,(10):24-27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阐述了在落后德国实现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马克思认为虽然德国社会现状落后于英、法等先进国家,但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已经达到了现代国家水平。在马克思看来,正是德国这种现实的落后性和思想的先进性的结合,使得德国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来实现人类解放,而不能先经过政治革命再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发展的可能性及其条件。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国内法》第261—313节展开的批判分析,收获并达到了其思想革命中的一定"形式"上的要求。通过对国家概念的分析,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的哲学的逻辑学的秘密在于概念的三段论式的推理方式:普遍性、特殊性和单一性,黑格尔关于王权的概念以及王权、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区分,就是思辨的逻辑在具体领域的体现。随着概念的具体,思辨的逻辑愈发暴露出它的神秘,经验世界的"实体性的现实性"无非是思维的中介或手段,经验世界不过是观念的"容器",最终造成了经验的普遍性与单一性的对立,从而形成超验的二元论。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于1843年写下的一部未完成的法哲学著作手稿,该手稿于1927年才得以发表.它是马克思针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所作的批判性分析,其写作始于马克思自己“困恼的疑问”.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第一次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其法哲学观点:不是国家与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与法;不是君主主权,而是人民主权;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该作品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开始萌芽,它是马克思世界观转变历程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真正发源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通过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分配正义观,阐明了自己基于历史主义原则的正义观,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指明方向、开辟道路。针对拉萨尔主义将分配正义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机会主义错误思想,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其以劳动所有权为理论基点、以平等的权利为原则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目标的主张。马克思的正义观以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为理论出发点,阐明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分别是正义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历史实现形式。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性分析中,可归纳出权利原则、贡献原则和需要原则三种分配原则,体现了正义原则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展开和扬弃发展的过程。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深入探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及其理论超越,既是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正义观本真要义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克服分析马克思主义重构马克思正义观的方法论缺陷与理论局限,消除对马克思正义观辩证意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理解、实施政治改造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经典著作的文本学习理应成为我们的学术选择与学习自觉。罪犯政治改造纳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域范畴,有其合理性,藉此思考进行政治改造的能有何为、何以可能、何以可为等,并适当兼述宗教在政治改造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政治改造大部分工作应该着眼于促进"理解"的发生,才能谈认同、信仰。政治改造实效的取得需要精力与时间,不应是昙花一现或人走政息。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真正进入到政治和国家研究领域的第一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马克思研究国家学说的"中介",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思辨国家理论的批判性分析,为开创自己的国家学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以"民贵君轻"的基本政治价值观念为核心,马克思深刻阐述了爱民为民而非治民的行政伦理观和主体自由平等的立法伦理观.深入探讨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政治制度被黑格尔以国家实体主义为前提证明为一个合乎理性的体系,获得了一次思辩的辩护.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实体主义和政治实证主义.在马克思看来,政治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形式主义的国家,因为社会分工的自发性导致了单个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对立.在国家形式主义视阈下,西方现代政治制度,其核心是议会政治和官僚政治,是以矛盾为前提的矛盾的体系.揭示西方现代政治的本质,消除政治幻象,展开政治批判,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孙芳 《理论月刊》2012,(7):41-44
在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通过对蒲鲁东和政治经济学不同流派的批判,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入手探讨贫困的根源,并指出贫困的斗争性趋向,这为随后马克思主义新的世界观的诞生起到了开创性的奠基作用。马克思在这篇著作中阐述的贫困观闪烁着新的历史观的光辉,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全球贫困问题,正确解决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具有极强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超越维度作为哲学的本质属性,构成了理解和诠释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根本的维度。哲学的超越性问题内在蕴含着实践、自由和信仰这三个基本问题域。马克思哲学的超越在《资本论》这一光辉著作中得到了完美地展现。通过对《资本论》的文本学解读,可以更加明确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核心内容和本真精神。  相似文献   

17.
先验政治美学是对政治和美学的先验存在论理解, 它掏空了政治和美学的认识论内涵和经验内容,对它们做了先验抽象化和形式化的处理, 进而使它们的科学概念哲 学化。 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性的理论建构, 重构出一种关于最美存在、 最美城邦和最美人性的存在论知识。这种知识本质上是作为纯粹理论的思辨形而上学。先验政治美学的方法论是形而上学的、 二元论的, 哲学立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在其哲学发展过程中,有过人本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可以挖掘出一种先验政治美学。 但是, 在马克思建立了自己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之后, 马克思就超出了这种理解。 此后, 马克思的哲学表现为批判的革命理论, 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 在哲学立场上,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在方法论上, 是历史的、 辩证的。 对 马克思哲学做先验政治美学的理解, 无论是在方法论还是世界观上都是不得要领的, 这只有通过唯心主义的颠倒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才能做到。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批判问题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理论议题,在他那里,对于现代性的审视不仅是一项哲学任务,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所在。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有一条清晰的运思逻辑:从哲学批判走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在深刻剖析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以“感性活动”批判黑格尔的“纯粹活动”、以“现实主体”批判黑格尔的“理性主体”,同时批判了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抽象理解。以此,马克思摧毁了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抽象的主体性。然而,哲学批判难以切中社会存在和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难以触碰现代性问题的根基。基于此,马克思将现代性批判上升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具体考察了国民经济学、异化劳动现象与私有财产问题,并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批判资本主义问题,最终揭露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抽象统治。  相似文献   

19.
王水洁 《新东方》2022,(4):43-47
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目标和研究课题,正不断深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话语体系与实践场域之中。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是其国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法兰西内战》,发现马克思在澄清国家与社会本质关系的前提下,从政治、经济、社会等维度对国家治理进行的具象化分析,并由其分析内容联系当下实际,总结提练出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0.
安世民 《理论月刊》2023,(10):151-160
在《三体》小说中,刘慈欣用网络游戏的形式描绘出三体文明的生存兴衰史,并揭开了两大文明斗争的序幕。此种游戏叙事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作者在叙事文本中表达出对古典文化相当程度的认同。通过这类叙事文本,读者得以了解三体世界对其生存真理的求索过程,认识其强大的文明自觉。三体游戏的终章开启了三体文明的星际远征,这次远征是三体文明的未来,也是人类文明的落日,因为它象征着高等文明对低等文明进行了毫无负罪感的反道德力量的侵略。人类文明的不同群体对外星生命的道德认知呈现出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也成为他们面对生存危机作出不同抉择的行为动机,值得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