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菲利普·德莱尔姆 (PhilippeDelerm)是当今法国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其成名作《第一口啤酒以及其他微妙乐趣》一书 ,收集了 3 4篇叙述日常生活趣事的小型文章 ,在法国引起轰动 ,业内人士称法国文坛的 1 997年为德莱尔姆年。本文梳理归纳了作者的生平、作品及主要写作风格 ,并浅析《人行道上的羊角面包》一文 ,以展示德莱尔姆作品中的“微妙乐趣”。  相似文献   

2.
拉马丁1820年3月13日发表的诗集<沉思集>,被视为法国浪漫派诗歌的开山之作,而<沉思集>中的<湖>又被誉为法国浪漫派诗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范例.对<湖>的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法国浪漫派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耿佳 《法国研究》2005,(2):40-46
小说<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的作品.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于连,一个波旁王朝时期进行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典型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弗朗西斯·德沃,法国作家,历史教授,已出版小说三部,其中两部以中国明代历史为题材:<光明之路>与<光明之子>.由周汉斌译<光明之路>,已于2000年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应武大法语系之邀,德沃先生应于2002年10月25日来汉讲学,无奈命数无常,在他临行前一周,我们惊闻噩耗:年仅48岁的德沃在家中病故.我们深感悲痛.<法国研究>谨刊发德沃交付的两篇短文,藉此表达我们对这位法国作家的深深悼念.  相似文献   

5.
一<三国演义>与韩国清唱的结合 朝鲜初期传入并与韩人息息相通的<三国演义>与韩国的清唱结合了起来.虽然与<三国演义>相似的作品很多,但韩国清唱仅选择了这部作品.这是因为该作品用韩国清唱表演所指向的世界观与其他作品有所不同,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结合.原因是什么呢?以下就从这一提问开始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首次雇佣合同法>的出台,在法国引起了一片抗议浪潮,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甚至占领校园,其声势直追1968年动乱.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法国文学界(例如瓦莱里)对波德莱尔的新批评,从根本上奠定了波德莱尔的形象。在民国时期,继梁宗岱之后,戴望舒成功地过滤波德莱尔式的"颓废"和"恶"。戴望舒选译波德莱尔《恶之花》中的24首诗,强调了波德莱尔的理想主义,并在译诗中极严谨地传达了波德莱尔诗歌质地和形式上的多重优美。  相似文献   

8.
罗兰·巴尔特的互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提出后,首先得到了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的阐释,这集中反映在巴尔特1973年为法国著名<通用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文本理论>中[1]这一词条的发表,"如是"小组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及其核心概念互文性被正式引入了"文学共和国"的体制话语.  相似文献   

9.
法国作家让·科克托的艺术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等诸多领域.俄耳甫斯神话成为贯穿其毕生的重要题材,他的多部作品都与这一题材有关.我们主要以科克托的电影<俄耳甫斯>为例,考察他以电影语言重写俄耳甫斯神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吴娟 《法国研究》2006,(2):69-72
一、德莱姆的文学创作历程菲利普·德莱姆(Philippe Delerm,1950-)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出生于巴黎郊区,父母都是小学教师。自小德莱姆就非常喜欢阅读和体育运动。青年时代的德莱姆曾是一名短跑运动员,并希望成为一名体育新闻记者,但后来他转向了教育行业,并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  相似文献   

11.
刘波 《法国研究》2002,(2):22-38
<恶之花>不是一本普通意义上的诗歌集,而是一部构架严整的作品.本文通过描述和分析其中<巴黎图画>一章"白昼"和"黑夜"两个系列间的回旋特征,探索作品内在的"隐秘结构",揭示波德莱尔对待诗歌创作的独特态度,并阐释其作品整体在谋篇布局上的美学根据.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孤独和交流障碍的主题贯穿马尔罗全部作品的话,它在<人类的命运>中尤其突出.人从根本上说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正交流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整个作品的悲剧主题.<人类的命运>这一题目让我们联想到帕斯卡尔,他把人类的命运看作死囚犯的命运,而马尔罗把它比作禁闭者或失语症患者的命运,从而暗示了人类注定无法沟通的悲哀.在谈到这部作品时,马尔罗在一封写给加埃唐·皮康的信中写道:"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当然不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显然是您称之为帕斯卡尔特性的东西."本文从这个思路出发,旨在对<人类的命运>中人的孤独和不可沟通性在文本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从这一侧面揭示出马尔罗作品的现代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1799-1850)的传世小说<高老头>,1834年底开始在期刊上连载,次年首次出版单行本.这部世界名著在中国汉译已有六十年历史.起初只有傅雷先生的唯一译本,1989年才有了第二位译者的译本.1996年起至今出现了众多重译本.  相似文献   

14.
此文是对20世纪上半叶法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过程的总体回顾.作者结合现代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着重论述了五四运动和<新青年>杂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法大学等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对传播法国文化所起的作用,并介绍了这个时期法国思想和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为发现、培养和奖掖更多的法语翻译新人,推动中国法语教学和文学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繁荣,促进中法文化交流,全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南京大学法语系和上海依视路光学有限公司决定联合举办第三届依视路杯全国法语文学翻译竞赛,具体参赛如下: 1.本届竞赛为法译汉翻译,竞赛原文与竞赛启事刊登在<法国研究>2009年第2期和<法语学习>2009年第3期上.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初的法国空想主义者沙利·傅立叶(Charles Fourier)被公认为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他的空想学说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最高的形态,是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他在<关于四种运动和普遍命运的理论>、<宇宙统一论>以及<工业和协作的新世界>等著作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罪恶,阐发了自己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并预言不公正不合理的现存制度必然被"和谐制度"所代替.  相似文献   

17.
法国汪德迈先生1986年出版的<新汉文化圈>一书激发了人们对当代"汉文化圈"的研究兴趣.但当代"汉文化圈"的含义和内容不明确,并且缺乏现实基础."汉文化圈"这一提法有较多的负面意义,不宜在现实的政治和经济活动中使用,但可在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中保留和使用.  相似文献   

18.
董芳 《法国研究》2007,21(3):50-56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是二十世纪杰出的法语作家,法兰西学院成立三百五十余年来第一位女院士,其作品以历史小说成就最高.传统的历史小说大多以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取胜,而尤瑟纳尔的作品不仅反映出了她让人折服的古典文化底蕴,而且充满了浓厚的思辨色彩,历史人物和事件只不过是作者对人生、对人类社会和历史进行哲理思考的跳板.本文重点分析了尤瑟纳尔三部有代表性的小说(<阿列克斯或徒劳的斗争>,<苦炼>,<亚德里安回忆录>)主人公所体现出的共同的人文主义精神:即对自由、真理和人生真谛不屈不懈的追求;也揭示了作者深邃崇高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1831年,法国政治思想家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在美国进行了为期9个多月的考察后,写下了<论美国的民主>这部举世公认的学术名著.170多年过去了,这部经久不衰的著作不仅成为世人了解美国的经典读本,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海断续线是在1933年法国占领南沙九小岛、二战后法同继续占领西沙群岛,以及菲律宾企图把南沙群岛并入其国防范围内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目的是,向世界公布中国在南海的管辖范围,维护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在1951年<旧金山对日和约>草案中,美英故意不提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归还问题,为以后的南海领土争端埋下了祸根.在这种情况下,南海断续线起到了一定的效用,它不仅反映_r南海诸岛是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的历史事实,而且是对<旧金山对日和约>领土处理的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