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志刚 《传承》2008,(20):84-85
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显示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在重大战略决策上,他能够综观全局,深谋远虑;在制定作战方针时,他能够知己知彼,出奇制胜;他治军有方,严明军纪,在战斗中能够不畏强敌,身先士卒。  相似文献   

2.
郑艳君 《求索》2010,(12):223-225
穆旦诗歌主要表现了一个现代人在荒谬的人生图景中寻找生存根基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焦虑。灵魂无所皈依的他试图从爱情、信仰、自然中获得救赎,但他并没有真正得到解脱:在爱情中,他获得了心灵的寄托,而爱情无法永恒;信仰让他能够超越庸常的现实,他又无法虔诚地皈依;自然是他心中唯一的"憩息地",却同样不是"稳固的根基"。诗人依然没有走出孤独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蒋立文 《长白学刊》2011,(6):113-118
第一次护法运动后短短三年,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发生了历史性的嬗变与升华.主要表现在:首次从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根源;重构了自己的经济思想体系;构建了“五权分立”宪政学说.更可贵的是,他对帝国主义、苏俄革命、工人运动、知识青年等都有了新的认识,“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正在其脑海里孕育.所以能够如此,离不开他本人对...  相似文献   

4.
感知温暖     
一年前的圣诞节,我因为胰腺炎入院,赶上张聪哥哥值夜班.半夜,从睡梦中被叫醒的他,没有穿白大褂,戴着眼镜,从走廊那头走来,我能够清晰地感觉到他的疲惫和夜不能寐的无奈,也能从他的眼眸中感受到慈爱.替我检查时,他的声音很温和,我痛得大叫了,他急忙说:“好了,好了,没事了,我不动你了,打了针一会就不疼了.”  相似文献   

5.
虽然他家乡的祖屋在爆炸声中顿然变成一堆瓦砾,却无法阻止他坚毅的军人步伐;而善良的怜悯,更未使他忘记军人的职责,他勇敢地直面枪杀毒犯……他在种种困厄和磨难中百炼成钢.他的名字叫-许三多.<士兵突击>讲述了一个中国普通军人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人,他的工作就是要为未来做打算.这个人在20多年前就曾经为我们画过一张通往未来的地图.今天,这张地图里很多事情已经变成了现实.他的名字跟<第三次浪潮>这本书联系在一起.他就是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很多人都形容他是一个把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的人,他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把很多普通人看来毫无关系的社会现象,进行有机的梳理,然后从中总结出现在社会的动向和将来的一些走向.近日,阿尔文·托夫勒接受了央视<对话>栏目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7.
内敛是什么?它该是低调而不张扬、谦逊而不骄傲、通达而不沉溺的代名词.   内敛,作为一种境界,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但在巴金身上体现得完美无缺.当家乡要恢复其故居时,他多次坚持“不要重建我的故居“.在一些事关名利等问题上,他时常说:“不要用我的名字.“当四川出版界要求出版巴金日记时,他只同意收进&lt;全集&gt;而不同意单独出版.这是不是一种通达之行、谦逊之态呢?   ……  相似文献   

8.
内敛是什么?它该是低调而不张扬、谦逊而不骄傲、通达而不沉溺的代名词.   内敛,作为一种境界,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但在巴金身上体现得完美无缺.当家乡要恢复其故居时,他多次坚持“不要重建我的故居“.在一些事关名利等问题上,他时常说:“不要用我的名字.“当四川出版界要求出版巴金日记时,他只同意收进&lt;全集&gt;而不同意单独出版.这是不是一种通达之行、谦逊之态呢?   ……  相似文献   

9.
列宁的和谐人格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的和谐人格体现在他长期的工作与生活实践之中,表现为:善于接近群众、勇于开展自我批评、不搞个人特权、从不摆官架子.列宁和谐人格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他思想上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在工作及生活中能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际,列宁的这些做法对于当前培树领导干部的和谐人格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路中汉在画中保持着笔墨的趣味以夸张的手法造型几乎到了抽象的边缘你能感觉他在画什么如果再差一点就不是这个形象了他这种度掌握的很好由于他画的抽象才赋予了画的联想他很有才气很有未来的前景因为已经看到了他作品中所赋予的这种艺术的财富从他的作品中你能看到他敢于画他生活中感受到的东西因为他掌握了一种艺术技巧无所不能在画上能够表现出这个艺术家的感受及情趣看画其实就是看这个画家看他的性格看他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他的作品中能够把这些东西反映出来就是一个好画家路中汉做到了路中汉的画一看就是路中汉的他好就好在这一点好得到了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地步——【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陈延  相似文献   

11.
姜丽丽 《前沿》2006,(1):193-195
唐甄生活于明末清初,是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著有<潜书>一书,是他思想的精华,并被收于<四库全书>之中.人们在提到他时,往往称他为早期启蒙思想家.但是,启蒙思想是欧洲反封建运动中资产阶级运动的铺垫.如果我国有类似的思想要称之为"启蒙"的话,也应区别对待,不应与欧洲的启蒙思想相等同.而且,唐甄的思想也不能认为是启蒙思想,因为他虽有贬斥君主、男女平等等言论,但是与真正的启蒙思想有本质上的区别,其中则反映出了他强烈的反清复明思想.并且,其思想也还属于传统儒家思想,并没有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12.
刘英 《理论月刊》2013,(9):52-55
探究汉娜.阿伦特"思维"理论的思想渊源,应包涵苏格拉底对自返性思考能力的关注、康德"人是目的"实践理性思想、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以及卡尔.雅斯贝斯无限沟通能力的公共理性理论等。汉娜.阿伦特的"思维"理论具有重要的伦理学意义,在理论上,它揭示了人类道德行为产生的精神机制;在实践上,它提供了分析当下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一个视角。这种思维能力通过自返性的对话及与他者共在的沟通,实现了对他者存在的理解与同情,必然也就能够实现康德所希望实现的"不把他人仅仅当作手段的"的这种人类共生状态,那么所有非人道的底线行为就无从产生,生命相互尊重的共生状态就能够得以建构,道德冷漠也便无处遁形。  相似文献   

13.
论闻一多先生关于古籍整理"三项课题"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天保 《民主与科学》2004,40(2):120-123
在从事古籍整理的过程中,闻一多先生形成了自己的文献整理观.他认为整理古代文献必须完成"三项课题"第一,说明背景;第二;诠释词义;第三,校正文字.这三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他的主张阐明了古籍整理工作的重点及程序,有助于推动文献学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一直将边沁看作是一位法律改革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然而被大家忽略的是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女权主义者.虽然他没有关于女权的专著,但从他大量的著作中,我们能够归纳出他关于女权的思想.边沁主要从两个方面揭露和批判了法律上关于妇女的广泛的不平等,论述了他的女权思想:一是关于妇女的政治自由,即授予妇女选举权的问题,二是妇女的个人自由,即关于妇女婚姻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戴永红 《传承》2005,(2):46-47
毛泽东的语言修养极高,也是善于用典的行家里手,他用典入化,善于驱驾古人古事古为今用,时有创新,许多典故一经在他的诗作中运用,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他用典的成功立于做到了三点:恰当,用之于当用,有助于表情达意;易懂,决不以辞害意,不艰涩费解;入神,不为用而用,而是赋予新意,这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2016年12月22日,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到北京市丰台区走访慰问重度残疾人家庭. 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刘继军家里,张海迪向患者家人详细询问了患病过程和接受治疗的情况,了解医疗康复护理支出以及领取护理补贴、接受康复服务等情况.10年前,刘继军身体瘫痪,现在只剩下眼睛能够眨动,他必须使用呼吸机,还做了胃造瘘.但是他在极度的痛苦和人生困境中,始终保持着乐观坚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张薇 《前沿》2012,(20):38-39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所遭遇的“物质利益”问题促使他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马克思发现了“分工”这一范畴,也正是在从“苦恼的疑问”到“历史之谜”的探讨过程中,马克思分工思想逐步成熟并得以确立.通过对马克思“历史之谜”解答过程的研究,能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分工思想与之前的理论研究之间的逻辑关联,从而更加完整地呈现马克思分工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他在部队干了16年,其中10年守护南京长江大桥,每天与成百上千南来北往的人打交道,让他能够听懂中国不少的方言;他转业到公安战线9年,参与破案上百近千,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当他把这两个特长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成了一位寻亲神探。44岁的陈晓军现在是江苏省张家港市公安局城中派出所民警,负责辖区的消防安全。他完成本职工作出色,多次受到表彰。而业余时间他义务为人寻亲,4年多让23个家庭重新团聚。而23名失踪人员中,精神失常的就有16人。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是做统战工作的楷模,他多次强调:要划一个大的圈子,把党外凡是能够争取的、能够和我们合作的人士团结在一起。在长期的统一战线工作中,他不仅团结了大批进步人士,而且还团结了那些曾经有过宿怨,政治倾向和世界观与共产党完全不同的人,真  相似文献   

20.
30年前,他拖着一条残疾的右腿,从老家农村走进省城.在石家庄街头摆起了一个修鞋的地摊儿,融入了自谋职业的个体户大军中.白天,他把修鞋摊儿当成了了解市井群生基地;夜晚,他就伏案疾书、笔耕不辍搞创作.这一干,就是30多个春夏秋冬.他,就是被人们称为“地摊作家”的孟金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