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十月革命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革命外交思想形成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是俄国布尔什维克对马克思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它形成于俄罗斯,必然具有鲜明的俄罗斯特色。东正教作为俄罗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核,对这一外交思想的形成和实践具有文化上的影响力。"第三罗马"———弥赛亚思想推动了苏俄外交对世界革命的呼唤,东正教所培育的坚毅、忍耐的民族性格对新生的苏维埃国家战胜在国际关系中遭受到的困难,并走上与资本主义世界既斗争又共处的道路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提起高尔基,人们会联想起"革命海燕"、"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这些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世人的记忆中。然而,他复杂的一面至今鲜为人知。【公开表达对新生苏维埃政权的不满】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对反革命势力进行了无情的镇压。同时,对大批持不同政见者以及持观望态度的知识分子也进行了镇压。高尔基对此极为愤慨,在他主办的《新生活报》上发表了一系  相似文献   

3.
列宁曾提出的"我们坚持苏维埃政权的原则,即由最近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多数掌握政权的原则"并不说明列宁主张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实行多党制。十月革命胜利初期之所以通过苏维埃内各政党的竞争来决定政府的组织者,是因为实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是十月革命的直接目标和第一个成果,而苏维埃(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是能够保证痛苦最少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唯一形式。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东正教经历了近20年的复兴,目前其热潮在渐渐退去。俄罗斯东正教现在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它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东正教精神本质与现代文明之间,存在着无法避免的分歧与矛盾。今天,俄罗斯东正教复兴的过程也就是它世俗化的过程。如果坚持保守主义传统,坚持东正教信仰的纯净,极力抵抗既不能阻止、也不能改变的现代化进程和全球一体化进程,那么,东正教就只能成为历史的绊脚石,最终滑向边缘;如果进行世俗化改革,东正教在迎合大众的同时,又会渐渐失去原信仰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5.
王美娜 《传承》2014,(8):9-10
百色起义时期,红七军和苏维埃政权推行商业保护政策,实行工商业改造、税收改革,正确处理红七军与工商业发展、工人与业主关系、商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得到工农商各界群众的热烈拥护,促进了根据地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为苏维埃政权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6,(5)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其政党制度,日本学者藤井一行认为,从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党派构成可知,苏维埃政权从其成立时起就是从多党制出发的。但左派社会革命党从人民委员会的退出,标志着苏俄在经过短暂的多党制实践后,开始逐渐转向一党制。  相似文献   

7.
1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国际帝国主义为了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除了军事进攻以外,在舆论上对其进行大肆围剿。他们宣称进攻苏维埃俄国,是为了恢复民主制度,是为了把俄国人民从“布尔什维克的暴政下”解放出来。这时早已背判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首领考茨基,为了迎合帝国主义和俄国国内反革命努力的需要,接连不断地发表文章,出版小册子,攻击布尔什维克搞“一党专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围绕苏维埃“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两大任务,对苏维埃政权建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了重要探索,形成了苏区政权建设思想中的人民主权观,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权力主体的思想。毛泽东深刻论述了苏维埃政权的工农民主专政性质,这一政权决定了人民的国家权力主体地位,揭示了这一主体地位的基本内涵;突出了普选这一直接民主的意义和作用,确立了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的国家权力监督主体地位。苏维埃时期,毛泽东的人民国家权力主体思想是对我们党工农民主专政政权建设的最初总结,是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萌芽与早期形态,是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想源头和经验准备,对于新时代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当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祖奇 《求索》2008,(11):224-227
列宁晚年对斯大林产生了严重的“不满”,很多人都将其理解为列宁晚年对斯大林政治上的严重不信任,有的人甚至将其庸俗化为一种权力斗争。但是,如果仔细联系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实际环境,就不难发现,列宁晚年与斯大林关系的变化,实际上主要是列宁晚年生病逐渐失去工作能力、并需要逐步移交其职权期间,苏维埃最高领导层出现的一些正常的分歧和矛盾。虽然由于当时特殊的情况,这些分歧和和矛盾表现出了与往常不同的形式,但实质上都是列宁及其他中央领导成员在当时苏维埃政权现实情势基础上进行的如何完善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宝贵探索。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其晚年口授的《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等被称为"政治遗嘱"的文章中,对十月革命以来苏维埃政权走过的道路进行了回顾与思考,并在总结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擘画了建设新生红色政权的新蓝图。其中,他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贯穿始终,并着重阐述了苏维埃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举措。列宁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文化建设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王祎 《八桂侨刊》2015,(3):72-76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抗战史学界和华侨华人历史学界开始重视和加强华侨华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研究。苏联华侨华人是全世界华侨华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俄两国专家学者也对华侨华人与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进行了研究,不仅在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文章,而且也有相关书籍出版。但根据已发表作品显示,有关华侨华人与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有关的研究作品有限,研究学者也有限。研究内容主要以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共领导人子女和参加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军人为主,对普通华侨华人群体在当时的活动和抗战情况研究有限。对苏联华侨华人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形成原因、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尚有很多内容值得专家学者去挖掘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13.
邓小平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感召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后来,他以苏为鉴,探索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苏联霸权主义做了坚决斗争,并且最终促成中苏关系正常化。邓小平退休以后,继续密切关注苏联命运。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苏联剧变,自有多方面的原因。就意识形态方面来说,苏共思想教育工作的失策,导致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从意识形态迷茫,滑落到理想信念崩溃,无疑是剧变的思想根源。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共领导已经注意到青年一代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并且不惜人力、物力,加大思想教育工作的力度。无奈苏共中央无视客观世界的变化,一味简单化地、教条主义地强行灌输。加上苏共自身的渐次蜕化,以致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适得其反。思想教育工作既应面对客观现实的变化,也要秉承自身的历史血脉,方能为国家和民族培源固本,树根立魂。  相似文献   

15.
苏联是中国的近邻,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虽然我本人不是专门学习苏联历史的,但从1950年学习俄文起,我一生都从事对苏、对俄工作,在苏联和俄国学习、工作前后长达20多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长期关注学术界对苏联历史和俄罗斯问题的研究,对这些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苏联解体的原因历来是众说纷纭,本文的观点是苏联现实的改革中的挫折和错误的理论将改革引入歧途,西方加强了和平演变的全面攻势,从而导致历史积淀的各种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导致苏联的解体.  相似文献   

17.
苏联剧变中的法律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联社会主义失败、苏联解体的进程中,苏联缺少法制的传统、违法现象普遍,无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由于工作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一直十分关注苏联问题.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后,我国国内的学者撰写了不少论著,对苏联70年的历史、它的兴衰、中苏关系与最后解体原因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看法,应该说.取得了不少进展.我对研究这些问题也有浓厚的兴趣.特别要指出的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及其历史作用,更是人们热烈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65年兴起直到1984年才告结束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它的参加者大部分是一些具有创新思想和敢于讲真话的人。他们看到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病,希望通过民主化、公开性、言论自由来维护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克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然而,苏联党和政府却对大部分同自己执政理念并不矛盾的行为严加限制和打击,结果非但没能解决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反映出的深层问题,反倒使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久拖不决,为苏联解体和苏共丧失执政地位埋下了祸根,这留给世人太多的启示和教训。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体制是苏联社会发展的桎梏。●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跳不出体制障碍。●苏共不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终于遭致瓦解的厄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