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法信仰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其关乎宪法的良好实施,关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成效,也关乎着信仰主体自身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有生力量,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宪法教育,培育其坚定的宪法信仰十分必要。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宪法培育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包括:思政课培育宪法信仰的功能发挥不足;宪法信仰培育的实践环节欠缺;宪法培育外部环境有待提升;学生信仰宪法积极性不强。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优化思政课中宪法信仰的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样的宪法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培育氛围,不断强化大学生宪法信仰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前,高职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存在学校、学生和社会等方面的认识层面的问题和师资投入、课程设置、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及手段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在努力实现全民守法的导向下,高职院校要运用法治思维,从建设校园法治环境、建立健全权利救济机制、改革法治教育课程等方面入手实现依法治校,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筑牢大学生的法治信仰。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提升人力资源价值的重要手段。在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的基础上,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角度,选取阅读的主体性、阅读的选择及阅读的内容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和引导阅读的思考,以期培育良好的读书氛围,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位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精神支柱。当前,我国法律信仰的缺失已成为国家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法律信仰培植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信仰,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精神为底蕴,注重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育,维护法律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大力提升公民法治思维能力。大学生是最具思想活力的社会群体,全面提升公民法治思维能力离不开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可以从精神层面、知识层面和行为层面三个维度来理解。提升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必须对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效果、营造大学生法治社会氛围、净化大学生法治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法治品质主要包括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情感和法治能力四个方面。在创业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法治品质有助于大学生迅速融入现代法治社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升创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在创业过程中规避风险。目前,大学生存在法律知识不足、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情感淡漠、法治能力不足等法治品质欠缺问题,影响明显。因此,创业教育中培育大学生法治品质必须合理设置法治教育课程以丰富大学生法律知识,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以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有效落实法律执行力以提升大学生法治情感,强化法治教育实践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能力。  相似文献   

7.
宫玉静 《工会论坛》2006,12(6):108-109
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要求国民对法律具有虔诚信仰。培育青少年对法律的忠诚信仰,是中国实现法治的根本。法制教育是培育青少年法律信仰的关键,能使民主、权利、正义、自由等观念深入其心灵,有效地维护其合法权益;法律援助有助于坚定其对法律的信仰,青少年参与立法,能强化其信仰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领导干部树立坚定的法治信仰。现阶段,由于一些制约因素的存在,领导干部自身的法治信仰水平无法满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的需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应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信仰水平,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加强法治教育,丰富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储备,夯实法治信仰的基础;根治人治思维,树立法治思维,为法治信仰奠定观念基础;将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为培育法治信仰构建制度保障;发挥法治仪式作用,树立宪法权威;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培育领导干部法治信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的成败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公民对法律信仰与否。法律信仰是民众生活和谐有序的重要基石,也是法治国家得以实现的关键。本文对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作为一种人类对法律现象的终极关怀和参与,在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为实现法治的精神动力,今天却面临着在法治社会视野中弱化甚至消逝的危机。尤其在中国社会,法律权威受到挑战,法律信仰集体缺失。严峻的现实使我们必须反思,到底什么是法律信仰?中国所缺失的法律信仰又该如何建立?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农村法律信仰危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农村法治建设将直接影响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而广大农村村民的法律信仰状况却不令人满意.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体认知问题,也有客体专门性问题;既有历史文化原因,还有法律运行状况及社会控制层面的因素.因此,要培育农村法律信仰,使法律成为农民的必需品,从而实现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也是接触网络最为频繁的群体。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意识,不仅是大学生应对网络社会风险、维护其切身利益的需要,也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育人工程的要求,更是国家加强网络社会治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课题。网络法治意识涵盖网络社会中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当前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现状堪忧:网络法律知识储备有限,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判断各种网络现象能力欠缺;网络法治思维水平不高,无视规则,突破底线,误解权利,忽视义务;依法参与网络社会活动的能力不容乐观,依法维权能力有待加强。对此,高校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大力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一是重视高校网络法治教育常态化:创新教育手段,夯实学生网络法律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网络法治实践能力;营造校园网络法治文化氛围,有效培育高校学生网络法治思维。二是创新网络普法的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利用大数据"精准普法";相时而动,搭建平台"网络普法";多措并举,提升"有效普法"效能。  相似文献   

13.
中西法律信仰差异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法律的信仰是西方法治主义的重要传统和内容 ,而中国缺乏这种普遍法律信仰的传统 ,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法律不可能同人的精神相脱离 ,法治契合人类的精神需要。因此 ,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 ,应培育民众对法律的普遍信仰  相似文献   

14.
法治意识,体现国家权力意志,彰显法律威严,反映规则意识,是法治信仰的一种体现。本文通过问卷对基层公务员的法律权威意识、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和法治信仰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从四个方面培育和提高南宁市基层公务员的法治意识:从思想观念入手,维护法律的权威意识;做好法治宣传工作,提高法治的权利意识;搞好基础性工作,强化规则的约束效力;抓好法治文化建设,培育坚定的法治信仰。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公民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支撑。但是从现实看,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与法治社会的要求差距甚大,法治社会建设的公民基础仍有待于继续夯筑。公民法律素质提升必经的递进路径可概括为:法律意识培育中仍需破解三种观念,法律遵守实践中需要推进三项工作,法律信仰坚守中应该体现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6.
作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校园法治教育存在着定位模糊、理论教育实效欠佳、体验教育有待拓展等问题,应坚持现代法治教育观,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科学构建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着力推进法律原理的领悟力教育,不断增进法治实践的体验性感知,使法律知识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品性,外化为行为自觉和法治习惯,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法治建设直接影响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而广大农村村民的法律信仰状况却令人担忧。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农民对法律对的认知不够;农村法律运行信用度低,缺乏法律权威;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农民无法负担高额的诉讼费用等四个方面。因此,要多渠道培育农村法律信仰,使法律成为农民的必需品,从而实现法治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地方法治建设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文化在其中亦不容忽视。从历史走来并且立足于现实中的地方法治建设存在着困境,集中体现在对于法治文化的忽视和错误定位,进而在现实中难以取得实效。在地方法治建设中,如何协调差异、统筹整体性要求以及培育法治文化的可行路径等问题依然有必要加以分析。从法治建设的文化路径选择来看,地方法治建设需要关注法治文化培养和传播、坚守法治文化原则、认清其与法律文化的差异,最终实现地方法治文化下型塑法治信仰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引领中国法治建设也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和基本途径。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社会稳步前进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承担着建设我国法治社会,坚定不移走法治道路的重要使命。加强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不仅是其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建设法治中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深入理解大学生法治精神的重要性,探析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精神缺失的现状,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实现法治精神提出科学有效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中国下的法治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自我国提出法治建设以来,初期偏重于自上而下的法律体系建构,忽略了社会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的培育,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法律工具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不仅是为了应对国家治理资源的缺乏,更重要的是为了培育公民精神特别是法治精神。在这一背景下,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尤其是法治社会的依法治理应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