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民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 ,是公民享有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权利体现 ,是公共政策执行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民政治参与要求公民参与政策执行计划、沟通、监督、评估等基本过程之中 ,以人事行政参与、行政合同参与、社区自治参与和政务公开参与为实现途径 ,确保公共政策执行民主化的真正实现和公民政治参与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2.
论公民社会与国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社会是国家与市场经济领域之间的第三域,随着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的主导经济形式,以及国家的民主化改革,我国应当培育公民社会,促进公民性的发展。国家的治理需要一个讲道德、愿守法的公民社会。依法治国要依靠有良好公民性的公民社会,才能节约治理的成本。以德治国仅以国家权利自上而下地推行难以奏效,通过培育社区公民和社团成员的道德和价值观,由国家予以分层整合,则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非制度性公民参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治理模式、方式以及"形而上"价值理念的嬗变,也意味着治理凭借的工具———公共政策全过程的嬗变。突破或改变传统公共政策自上而下的过程,积极采纳公民建议以及推动公民有序参与,不仅是对公民主张个人权利和合法权益的集体"呐喊"的回应,也是新形势下公共政策拥有合法性权威的必要前提。制度性公民参与应成为主要路径和渠道,但当前我国制度性公民参与进程中相关法律缺位和制度不足,公民参与能力有限等造成制度性公民参与困境重重,相伴随的是非制度性公民参与频发,非制度性公民参与作为制度性公民参与的重要补充,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社会问题,但是其带来的"副作用"更让人担忧,如何规范、引导公民的非制度性参与,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当下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变迁、治理模式的变革促使"公民参与"的实践活动逐步突破传统"政治参与"的范围和形式,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过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既能体现公民意志,保证公共政策的民主性、合法性和公共性等政治价值,又能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等管理价值,创造有益的公共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5.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合法性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晓丽  马晓东 《理论探讨》2005,3(4):118-121
公民参与有助于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合法化和理性化。公民参与必须具有自愿性、平等性、有效性,但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程序中还存在着任意性、非透明性以及公民参与的不平衡和公民参与文化的不足等问题,必须完善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增强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形成"善治"的社会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6.
《行政论坛》2018,(1):107-113
公民参与城市政府公共政策是政府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为判断城市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实际状况,本研究对分布在我国东部、西部、东北等地区的五个城市政府网上公开的具体参与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吸纳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议题范围和数量有明显差异,参与环节以政府对政策的征求意见稿公开的环节居多,参与方式以各种媒介为主,参与结果公开有限。可以判断,在地方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具有行政选择性特征,公民参与层次和参与环节发展不平衡。分析这种参与状况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法律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公民本身因素等方面,这也是进一步扩展和发挥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实际功能需要着重考虑的要素。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在我国现代政府治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政治民主价值准则是人民群众有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和了解相关政策信息的权利,而政府的义务就是积极引导公民广泛参与政策制定。当前随着我国公民参与度的不断提升,民主化进程和法治社会也在迅速发展,规范和发展政策的制定,形成公平、公正的决策体系如下:增强公民参与意识,提高公民参与能力;提高政府官员民主意识,消除官本位思想;防止强势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过程的渗透;大力推行信息公开;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行政论坛》2015,(4):12-16
推进中国的公共政策过程以及政府治理范畴内的协商民主的四个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是政府治理与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和协商民主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内在关联,也就是回答公民参与是否是必要的问题。二是公民参与到底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从公民个体、政府(部门或者工作人员)、专家三方视角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是不一样的,每一方面的立场可能都是权变的,这样的立场差异将会直接影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各个环节。三是协商民主是否能够被有效实施,并渗透到现有的公共政策体系当中去。研究表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将会慢慢地由形式主义发展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制度形式。四是如何在实际政治过程中切实推动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以在政府治理范畴内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实践。  相似文献   

9.
吴太胜 《行政论坛》2010,17(5):40-45
公民公共政策参与是公民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治活动形式,体现着公民与政策体系关系的民主性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使社会财富急剧增加,由此引发了社会阶层结构、利益结构的根本性变化。随着基层民主政治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政策参与的方式、途径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主要呈现四个趋向:公共政策从个体参与到组织化参与,从个别环节的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全程参与。从部分领域的政策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广泛参与,从传统参与方式到多元参与模式的创新。而决定了公民公共政策参与方式的转变,不仅有外部力量的牵引,更是自身因素的推动,即经济发展和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形成使公共政策参与主体的参与愿望不断增强;NGO的成长和公民社会的发育推进了公共政策参与主体的组织化进程;基层民主政治的创新与发展为公民公共政策参与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普及为公民公共政策参与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公民政策素质的提高为公民政策参与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智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陈艳珍 《理论探索》2007,(5):128-130
深入分析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动因,对于有效提升公民参与水平,提高公共政策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目前公民参与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六方面:利益主导型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运行过程,直接要求公民参与;政治的民主、开放和现代化,体现为公民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决策,引导着公民参与;克服政府失灵,需要扩大公民参与;社会信息化发展,创造了公民参与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