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刑事审前程序中对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司法实践中反映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还存在制度与理论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应从法定权利、审查程序、救济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进行司法改造,以更好地满足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2.
客观公正地研究羁押期限的延长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利于控制国家权力的滥用、保障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的人权、提高诉讼效率。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由于办案期限与羁押期限一体化、缺乏最长羁押期限的限制以及对被羁押人的意见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所以羁押期限延长制度的现状不容乐观。通过对其他大陆法系国家该制度的考察,提出在完善我国延押制度的进程中应当注意要使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相分离、适当的确定最长羁押期限、完善被羁押人的救济机制、确立违反延押制度的制裁措施。  相似文献   

3.
羁押作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性措施,关系到被羁押人的人身权利,它的适用必须严格依法进行。但是,目前我国的羁押制度很不健全,导致实践中出现非法羁押、超期羁押等严重侵犯被羁押人权益的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当前的刑事羁押制度,分析其存在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立法经验,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刑事羁押制度。  相似文献   

4.
频频发生的被羁押人员意外伤亡案件,暴露了我国现行羁押场所管理体制的缺憾和被羁押者人身安全保障制度的缺失。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下被羁押者享有人道或尊重人格尊严的待遇,有关于羁押措施的风险防范运行机制和被羁押者人身安全的程序保障制度。我国应当借鉴国外有关先进做法,完善被羁押者人身危险防范制度。  相似文献   

5.
对超期羁押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羁押作为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措施,会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受到较为严重的侵害。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羁押被大量地运用,超期羁押成为困扰司法实践的一大顽症。解决超期羁押问题必须调整刑事诉讼价值取向,建立羁押司法审查制度,确立司法救济体制。  相似文献   

6.
羁押是我国侦查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所导致的一种后果,羁押制度设置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有妨碍刑事诉讼或重新犯罪的行为。我国现行的羁押制度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羁押过程中违反法律、侵犯人权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在维护被羁押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顺利推进刑事侦查工作,必须对我国现行的羁押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针对审前羁押问题的探讨不应止于就制度谈制度的固有路径,应当从刑事诉讼的基本范畴中汲取养分。刑事诉讼行为是刑事诉讼重要的理论范畴,为审前羁押问题的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路。由此视角展开,审前羁押的成立、实施与无效都存在着相应的不足。基于此,在刑事诉讼行为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审前羁押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界定刑事诉讼行为、重构成立要件、完善实体性规则以及细化程序性规则。  相似文献   

8.
非法羁押、超期羁押问题的凸现,深层次的原因是传统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仅注重了刑事诉讼的特殊性,而对审前羁押属性的定位不准确。从法哲学的角度反思传统审前羁押属性理论,重新审视刑事诉讼的诉讼共性,将审前羁押属性定位为诉讼保全,更有利于理清程序原理、完善刑诉立法,提高侦查、检察人员的程序正义意识,保障被追诉主体的人权。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羁押不是一种法定的强制措施,与羁押有关的是拘留和逮捕。羁押是强制措施行为属性及其伴生结果的组合,应当被规定为一种独立的强制措施。羁押的目的在于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预防性羁押表征着一种实用主义倾向,尽管得到各国立法的认可,但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预防犯罪和侦查需要均非羁押之目的,否则容易导致羁押的滥用。羁押与人身自由刑都是对人身自由的剥夺,但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未决羁押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羁押权行使的集权化;羁押期限不确定;羁押场所的设置违背中立性原则;羁押制度缺乏程序性救济功能等。本文试图将未决羁押问题与公民宪法性权利的保护以及相关司法体制的改革问题联系在一起,旨在寻找被羁押人权利预防和救济的合理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我国未决羁押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两年的试点期内,刑事速裁程序在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经过实践的检验,速裁程序在宏观的制度建构上较为粗放,在微观的实践运行中存在诸多阻碍。其中羁押问题较为突出,成为这一制度发展的瓶颈。从速裁程序的运行状况来看,羁押问题主要从实体和程序两个角度对速裁程序产生了影响。羁押问题难以解决的深层次原因分别是司法理念问题、程序建构粗放以及程序简化不足。鉴于此,速裁程序需要转变司法理念、控制羁押适用、构建审前联动机制、完善非羁押性替代措施以及改革考核体系,从而构建速裁程序的羁押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两年的试点期内,刑事速裁程序在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经过实践的检验,速裁程序在宏观的制度建构上较为粗放,在微观的实践运行中存在诸多阻碍。其中羁押问题较为突出,成为这一制度发展的瓶颈。从速裁程序的运行状况来看,羁押问题主要从实体和程序两个角度对速裁程序产生了影响。羁押问题难以解决的深层次原因分别是司法理念问题、程序建构粗放以及程序简化不足。鉴于此,速裁程序需要转变司法理念、控制羁押适用、构建审前联动机制、完善非羁押性替代措施以及改革考核体系,从而构建速裁程序的羁押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审前羁押作为一种强制性措施,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剥夺,在整个司法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功能。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羁押体制的现状弊端重重,在审前羁押的适用条件、决定程序、救济手段、超期羁押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相信通过改革,可以进一步促进整个羁押体制的合理化和专业化,切实保障被羁押者的权利,提高刑事诉讼活动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未决羁押比例偏高、侦查模式高度依赖羁押手段、非羁押强制措施运用率偏低等问题,在降低未决羁押适用比例的实践中存在过高估计诉讼化审查程序作用、监督职责高度集中、解决思路不够统筹兼顾等问题。降低未决羁押适用比例是刑事司法制度中的系统工程,应当通过合理配置司法控制职权、建立灵活适当的审查程序、完善非羁押强制措施执行工作、加大辩护律师的参与度、运用新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衔接刑事特别程序等多维度路径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设置羁押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妨碍刑事诉讼.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我国现行的羁押制度在执行上存在着许多问题.维护被羁押人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对我国的羁押制度及相关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6.
超期羁押、久押不决和高羁押率是刑事羁押的顽疾,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应当加强对刑事羁押的检察监督和司法救济。长期以来,对于羁押必要性的检察监督一直存在很大空白,新刑事诉讼法确立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的制度,强化了人民检察院的监督责任,对于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高羁押率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该规定相对原则,可操作性不强。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科学构建,应当在审查主体、审查时间、审查内容等方面予以细化和明确,并健全相关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主流的未决羁押正当化之不法预防论倒置了未决羁押与刑事诉讼之间的手段与目的关系,使追诉对象无例外地先于法院终局判决遭遇刑罚处遇,实是一种主观归罪,具有明显的理论缺陷.事实上,未决羁押与刑罚处罚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目的上的同向性以及量度上的从属性,本质乃是司法机关预先支出追诉对象可能遭受的刑罚处罚.未决羁押正当化的根据在于其刑罚预支属性及防范追诉对象逃避、妨碍刑事诉讼的功能.坚持并且贯彻未决羁押的刑罚预支观念,不仅有利于缓和司法正义和未决羁押的价值冲突,化解追诉对象的刑罚溢出风险,凸出未决羁押的人保障价值,而且为我国未决羁押制度的优化奠定了扎实理论基础和理想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8.
“前清后超、边清边超、押而不决”,超期羁押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刑事司法实践的一大顽症。笔者认为对被羁押人的权利救济手段的贫瘠是造成这种弊端的决定因素之一。“无救济则无权利”,本文拟从人权哲学入手,解读对被羁押人权利救济的必然性和路径,借此来分析我国刑事诉讼中被羁押人的弱势地位、权利行使受损以及司法机关人员超期“无忌”、侵犯人权等现象,并提出完善该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审前羁押与审后羁押或者说明刑事执行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近些年来,刑事执行理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样的发展也引起了司法实践的回应.刑事执行活动迅速发展与我们国家的现存审前羁押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借鉴刑事执行制度的发展,我们有必要考虑在审前羁押手段的适用、变更、解除以及被羁押者的处遇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西方法治国家建立了完善的未决羁押司法救济制度,因此,这一制度能够较好地保护被羁押者的合法权益。而我国的未决羁押制度十分不完善,且羁押的救济渠道不畅、救济措施不力,导致在司法实践中侵犯被羁押者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借鉴西方法治国家成熟的立法经验,建立未决羁押的司法审查制度、未决羁押的事中救济制度、未决羁押的事后救济制度、建立羁押复查制度并修改《国家赔偿法,》这对于完善我国未决羁押的司法救济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