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之后提出的著名论断。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有些同志对于这个“硬道理”中所讲的发展,往往单纯理解为经济发展,这显然是不全面的。经济发展自然是发展的根本和关键所在。因为一个民族经济不发达,在世界上说话就不那么硬气;一个企业经济停滞不前,也就难免要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大力推动经济发展,丝毫不容置疑。但是,发展绝不仅仅限于发展经  相似文献   

2.
国学的当代价值与民族精神之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文化领域近来形成了“国学热”。“国学热”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艺术的复兴。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反映了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增加,反映了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在这轮“国学热”中,人们对什么是国学,旧国学有哪些当代价值、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创新旧国学,弘扬国学的当代价值,如何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等方面问题,都非常关注。本文也就这些问题进行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卜慧芬 《学理论》2009,(5):21-23
“慎独”是儒家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具有很强的道德主体规定性。“慎独”并非人人皆能做到,只有具有独立的道德意识、积极的自律精神和完整的道德人格。并能始终践行审慎的道德行为的人才能不断超越和完善自我,成为一位“能‘慎独’者”。  相似文献   

4.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作为公民素质的基础,精神文明的核心,对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模范是一定社会道德的人格化,它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引导力。道德模范的思想行为和模范事迹承载着一定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一定社会所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相似文献   

5.
略论我国政治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关键是治官,也即优化官德,由此提出政治道德建设问题。本文在界定政治道德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政治道德建设的实际意义。现阶段加强政治道德建设,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合理确定政治道德价值规范;按照“三讲”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优化政治道德人格;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为优化政治道德创造良好的体制性环境。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红英 《学理论》2009,(14):161-164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道德问题。由于网络社会中难以形成道德他律,网民的道德行为主要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来维系。道德自律精神是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的最佳手段之一。笔者认为要从确立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地位,调整和充实高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进行“慎独”教育,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展现了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梦想传承,是对过去历史的深刻回顾,是对现实繁荣昌盛的生动写照,是对未来发展的热切期盼;“中国梦”体现了民族、国家、政党及个人的多维发展,即中华儿女的富民梦、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和复兴梦、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强盛的政治梦;“中国梦”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它不仅仅是对形而下的物质生活富足的向往,更是对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和价值等“超越的存在”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修身成德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修身成德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沃土,对于新时代个人道德养成、国家治理实践和共产党人党性修养具有重要的现代性价值;其核心要义包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等层面的价值要求和有机融合;其修养工夫注重学思行结合,通过学以修身、自省慎守、知行合一,以推动新时代道德建设,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9.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道德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道德问题,主要是单纯谋利的动机和取向问题、对经济权利的态度问题、不择手段谋利问题,“无票乘车”问题和“信用不足”问题。从伦理学角度看,这些问题主要是新型经济道德尚未建设到位引起的。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五个方面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公德”和“私德”及其相互关系是梁启超道德哲学的主要内容。在进行道德革命时,他用资产阶级的“公德”批判中国传统道德的“私德”;在进行道德建设时,则用中国传统道德的“私德”去补充资产阶级的“公德”。梁启超从“公德”到“私德”的转化,是从道德革命到道德建设的深化,是思想上的前进,不是思想上的倒退。  相似文献   

11.
理想人格的建构,实质是在日常伦理生活中探索成人之道,是对个体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深入追问。孟子对居仁由义的君子、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以及人伦之至的圣人形象的描绘,呈现了理想人格的基本样貌。理想人格是自由且独立人格的典范,也是道德人格的集中体现,内蕴感知是非的道德认知、推己及人的道德情感、坚毅不屈的道德意志、人皆尧舜的道德信念和达济天下的道德行为,是塑造青年人格形象的精神内核。新时代青年应在实践中涵育道德人格,以成就个体德性的道德自觉、成己达人的道德觉悟、担当大任的道德抱负,为社会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己力。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作为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文章从当前高校道德建设方面入手,结合大学精神的特征、内容与功用等,探析了其对高校道德建设的重大作用,以期通过培养与构建现代大学精神来引领高校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3.
史彦明 《学理论》2013,(11):47-48
社会的发展促逼着现代人直击我们道德意识最深层并引发一系列追问与反省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谴责他人的行为选择或否定他人的价值观,而更为重要的是唤醒自我沉睡的道德意识,进行理性的自我反省。以发扬人生之道为终极关怀的儒家思想则给予我们自我反省、实践道德的精神洗涤和行为指引,使处于道德困境中的人们找到真正的出路和寄托,促使整个社会实现真正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14.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底线道德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德 《理论导刊》2002,(12):24-26
道德是人们善的社会行为,底线道德是人们善的最低层次。“不损人”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底线道德。考察底线道德应坚持“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王含之 《学理论》2013,(14):339-340
随着我国经济较快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我们面临着传统道德观念向现代价值的转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未成年人道德的问题。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低龄化,许多未成年人由于家庭的影响产生不正确的人生观,在社会生活中缺乏良好的道德氛围,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道德走向正轨。对策是: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和精神世界;尊重未成年人的独立与自由;加强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人生意义的第三个层次是“生命”阶段。这个层次跟我们大多数人的关系远了些,是不是它不重要?不是的。正因为它最重要,所以我们必须把生命问题提到一个高度上来。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要在“生命”这方面有伟大的创造、有创造性的伟大人格。否则,它不容易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这种创造性的伟大人格,可分为道德宗教和非道德宗教两类。在道德宗教这一类里,古史有个文明的轴心期,那时期世界上就产生了几个大伟人。  相似文献   

17.
当生命与道德发生冲突时,要前者还是要后者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的一个两难选择。如果把生命绝对地置于道德视野下,那么这个问题可能永远也难以解决;如果生命完全跳出道德界限,又有可能造成道德失控。生命在现代社会“悖论式”的存在,迫使我们不得不从逻辑上反思现行道德规范存在的合法性。而道德规范要想为自己的合法性存在做辩护的话,必须解决两个前提:一个是道德评判的价值标准;一个是道德评判的宽容性。在此前提下,道德实践的有效性也必须同时遵从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理想道德的“平民化”;另一个是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布施的恩惠并从心理上有报答的要求,在社会的行为规范中具有普遍认同的意义,也是任何文明社会中的基本道德的共识。感恩是伦理道德建构的重要价值理念,是弘扬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自古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受人滴水之恩,  相似文献   

19.
中国素以礼义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定意义上说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我国古代有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 ,历来十分重视道德的教化 ,也十分重视对于为政者本身的道德要求 ,并把“德治”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理想。这一传统对于民族文化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在评价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地区的时候 ,无不把社会风气、社会道德水准尤其是各级官吏的道德素质状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古代…  相似文献   

20.
所谓官德,指的是为官者所应具有的道德要求,这既包括与其行政职权相关的职业道德,也包括可能影响行政行为的私人道德。古人云“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在当代则是“德不厚者不可为官”。但是最近有关官员失德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的关注。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也说:“现在干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德’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