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的后现代法学研究及其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后现代法学是继现代西方法学三大流派之后又一独具特色的法学思潮。中国法学要创新发展不能不注意吸收后现代法学的合理内核。“非本质主义法学”、“人文主义法学”、“视角主义法学”等后现代法律思维方式能够使我们对中国法学诸多基本问题进行深刻的反省。  相似文献   

2.
<正> 世纪之交,怎样总结评定二十世纪中国法学是一个摆在法律学者面前的现实问题。由李贵连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总结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法学产生、发展历程的学术著作。尽管本书选入的论文尚未涵盖整个二十世纪法学各个学科,但它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它对于总结和把握二十世纪中国法学的发展轨迹,前瞻和探求二十一世纪中国法学的发展道路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个体还是以整体作为基本研究单元的问题,是认识论上的方法论问题。方法论即论方法的学界认识遮蔽了现代中国法学的方法论问题。古代法学主要以整体主义为方法论,其“不见个体”的先天缺陷使个体湮灭。法学个体主义方法论于古代萌芽,在近代罗马法复兴、古典自然法学形成的背景下得以确立,经近现代“西法东渐”植入中国法学,其历史价值是使个体获得尊重而成为法律主体,但其“不见整体”的天然罅隙不分中西地消弭了社会整体,导致社会问题频发。个体主义方法论法学的本质是个人法学。社会主义中国尊重自然个体也尊崇社会整体,需要法学个体主义方法论和整体主义方法论的相得益彰。以个体主义方法论对待个体性的问题,坚守传统个人法学。以整体主义为方法论,中国法学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革新方案是,还婚姻家庭、环境、农村集体等社会整体以整体内涵,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法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法学究竞应否定位为西学,这是中国当代法应该被塑造成何种学问的思维起点。虽然基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法学从一开始就与西方法学纠缠不清,但中国当代法学不是西学,它应当有自己应当解决的问题和应当承担的使命,也因此应当具有独立的品格。但不排除使用比较法学的方法获取智识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汪劲 《法律科学》2005,23(4):49-57
从对1998-2003年六年间中国环境法学者著述的文献引证、环境法学术论文的数量、选题、发表刊物以及环境法学者的分布、学历和职称背景等状况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法学研究的总体水准不高以及法学研究的重点、热点、难点和前沿课题分散等,是制约环境法学术水准朝向纵深发展的外在因素;环境法学的交叉学科性质、环境法学者人数相对较少、总体法学素养的相对低下、相关环境课题的广泛导致选题不集中等,是制约环境法学术水准朝向纵深发展的内在因素。提高中国环境法学术水准的核心,是环境法学者必须明确现阶段环境法学研究的历史使命,注重自身学术思想的组织形式和研究的价值取向,以及在研究方法上擅于发挥法学交叉学科研究的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6.
强昌文 《政法论丛》2007,1(4):12-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法学的发展与权利问题研究基本上是同步的。时值今日,反思和检讨中国法学研究的传统,揭示权利问题研究与法学的方法变革、观念更新、理论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更有助于推动我国法学发展和法治发展。  相似文献   

7.
徐航 《比较法研究》2012,(4):134-142
<正>一、问题的提出法学教育是职业教育吗?对于这一问题,中国法学教育教育界存在多种判断。在一流的法学教育大家那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不尽相同。有的学者认为,法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应当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1〕有的学者则认为,法学教育是职业教育,要和职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伦理。〔2〕有的学者则对这一问题采取中庸的态度,认为法学教育应该具  相似文献   

8.
略论当前我国法学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法学教育体制,特别是法学学位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急迫的问题与挑战,亟待解决。其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法学学位项目层次和种类过多;法学学位体系之间相互交叉,职责界限不清,管理混乱;缺乏法学主学位,过分重视高学历法学教育,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学位教育项目与法律职业准入相互脱节;法学教育规模急剧扩大与确保法学教育质量之间矛盾增大;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不合理,法学各专业教学特色不明显;法学人才的招录体制和分配去向存在着地区间严重不平衡;全球化法学教育的挑战与国内法律人才国际视野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语境下,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提供了一个对中国法学的批判和开放的观点,并力图揭示其未来的某种可能。基于对中国法学在过去26年里发展的研判,邓正来得出结论,如果中国学者试图理解与解释中国法学或中国法律建设中的问题,那么他们将不得不作出自我检省的智识活动,并审视基本"范式"——"现代化范式"。由此可知,邓正来建构的是关于"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规范理论,其直接针对的是"法律知识的范式"问题。其中他关于"中国法学"的双重认知结构也并非是自明的:首先,他建构了中国法学理论的固有模式和它们普遍共享的"规范性信念",这关乎如何将"中国法学"问题化;其次,他的论证中包含了由某些主导价值引领的建构性方面,这涉及到如何理解"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显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分析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国际法学: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国际法学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国际法和国际法学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不足,国际法学研究中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较浓,国际法学研究与国内法学研究脱节,国际法学研究的基础薄弱,国际法学的研究队伍青黄不接等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整个社会对国际法和国际法学确立正确的认识、提供有力的环境,而且在终极上需要所有国际法学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财税法学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对中国财税法学教育现代化的提出背景、特征、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对财税法学教育理念、教育水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队伍、教育管理现代化进行了详细论述,对中国财税法学教育现代化实施中的重点问题及其解决思路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中国财税法学教育现代化是财税法学教育因应时代发展而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换过程,是新时期财税法学教育的奋斗目标,对推动法学教育变革和财税法治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正[编者按]近十几年来,中国法学研究不同进路之间的分化理路逐渐清晰,其中倡导面向中国社会实际、通过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法律现象和法治问题的社科法学研究日渐兴起,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不过,纵观已有的关于社科法学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学者们多集中于研究方法、实践案例等具体问题的论述,而不注重社科法学一般性问题的讨论。例如,当法经济学分析、法社会学研究、法人类学路径等都被囊括在社科法学"旗下"的时候,社科法学的内涵和边界究竟在哪里?社科法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  相似文献   

13.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的影响,从中国法学的学科性质和知识来源来看,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法学与社会主义法学的关系、革命时期法学与执政时期法学的关系、法学与意识形态、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学与实践、法学的知识来源、法学研究的范式与方法、法学学科的独立性、法学教育的模式等九个方面。关于中国法学与苏联法学之间的渊源关系,一是要反思中国法学与苏联法学的渊源关系背后的中国法学与苏联模式的渊源关系,二是要反思关于中国法学与苏联法学渊源关系的几种主要研究视角,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路径依赖两种视角并未真正抓住问题的核心,从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法的视角展开讨论将是一种更有助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现代法学在中国的诞生,是建立在清末民初四五十年的法科教育基础上的。但是,法律教育并不等于法学研究,清末一系列的学堂和民初的法政专门学校,都是以实务为倾向,着力于培养政治人才和司法官吏,无法也不可能担负起寄养现代法学学术的重任。处身20 世纪的世界学术格局中,中国现代法学的诞生须立于两个基础之上,一是要有现代的大学或者学术研究机关,一是要有中国的受过西方法学学术训练的学者以法学为业研治学术。1917 年的北大改革,为法学的诞生提供了一个研究的环境;20 世纪20 年代一批留学生的回国任教,为法学的诞生提供了智识基础。也就是在这段时期,现代法学在中国才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5.
黄文艺 《法学家》2023,(2):16-30+191
加快法学学科推陈出新、迭代更新、交叉创新的步伐,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学学科体系,是当代中国法学学科发展的时代主题。这具体包括,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法学学科建设,与时俱进推进法学基础学科转型升级,立足中国法治实践发展法学新兴学科,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推进法学交叉学科建设,坚持胸怀天下推进涉外法学学科建设,坚持不忘本来,扶持法学冷门学科发展。随着法学学科疆域的大规模扩展和改写,新时代法学学科体系应划分为法学理论学科群、法律史学科群、部门法学科群、法治运行学科群、国别法与比较法学科群、国际法学科群、党内法规学科群、法学交叉学科群等8个学科群。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国法学研究现状、中国古代是否有法学、中国古代法学与现代法学的差别、中国古代法学与律学的异同点、中国古代法学到近代为何消亡以及如何对待民国时期的中国法学等6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法学研究的中国问题意识根本而言就是批判反省意识,对它的论证应当坚守事实证成和价值证成两个维度。在当下中国,法学研究既不能做简单的信息提供者,也不能唯主义至上。这既是纠偏目前中国法学界形形色色的问题意识误区的需要,也是适格的法学研究的中国问题意识当下在场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学在概念分析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中国性质、中国品格和中国逻辑。也正是这样的概念属性,决定了中国法学在当代或者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困境仍然是一种现代主义困境。因此,重申并更新现代主义内涵仍然是中国法学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必须面临的发展主题。  相似文献   

19.
卫生法学、医事法学、生命法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生命健康和医疗卫生领域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学者分别从“卫生法学”、“医事法学”、“生命法学”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三种“法学”具体的研究范围及方向如何确定,均未形成一致意见,甚至相互间“抢占地盘”现象严重,并因此严重影响了研究工作的深入和体系化理论的形成。因此,应当对不同称谓下“法学”的研究方向及范围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将卫生法学定位于卫生行政、医事法学定位于医患关系和医事行为、生命法学定位于生命理论及生命科技的医学应用,有利于从各自的角度深化研究并能促进理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对全球化本身做"问题化"理论处理首先便要求对中国法学的"全球化论辩"进行分析和反思,因此在本文中,我首先把中国法学之"全球化论辩"的"四步骤套路"转换成了一种参照性背景;其次通过把"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还是多维度的全球化"与"法律全球化"这两个问题转变成了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进路,对中国法学的"全球化论辩"进行一般性的厘清和分析:在对中国法学两种对立的全球化论说的分析中,我批判了那种"经济主义"的全球化论说,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既依凭民族国家又脱离民族国家的社会变迁过程;同时,本文也分析了与上述两种全球化学说紧密联系的中国法学学者有关"法律全球化"争辩之"肯定"、"否定"和"折衷主义"三种观点及其背后不同的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