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刘星  李静芹 《河北法学》2006,24(6):137-141
由于机动车损害赔偿事故的多样化和不确定性,很难对赔偿主体进行一致的认定.根据危险责任思想和报偿责任理论,将"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两项标准作为确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一般原则,并对在各种具体情形下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时责任主体的认定一一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机动车责任的赔偿主体确定,通常情况下依据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的归属判断确定。在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归属不一致的情形下应该以运行支配单一标准确定。本文尝试从理论中分析几类常见的机动车责任主体的确定,以期在实践中有更好把握。  相似文献   

3.
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责任主体的确定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的盗抢车辆、转借、租赁、分期付款、车辆买卖未过户以及车辆送交修理或质押、保管期间发生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特殊责任主体的认定,应通过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两项标准加以把握,由于原机动车所有人不再是车辆运行的支配者,也无从取得运行利益,因此一般情况下其不再是侵权责任主体,但以买卖等方式转让拼装或已达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除外,此时机动车所有人要和受让人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4.
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啸 《法学研究》2006,28(4):127-140
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交通安全法第76条所确立的危险责任只施加在那些其所从事的危险通常已由法律精确定义了的具体特定人身上,即机动车的保有人,对其他并非机动车保有人的驾驶人应当适用过错责任。机动车保有人的确定应当采取运行支配说与运行利益说二元标准,某人是否属于机动车的保有人,要从其是否对该机动车的运行于事实上处于支配管理的地位以及是否从该机动车的运行中获得了利益这两个方面加以判断。  相似文献   

5.
交通事故中车辆的使用者与供用者关系复杂,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在我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我国应当借鉴日本基于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的"运行供用者责任"理论来解决实践中承包车辆、擅自为私用目的驾驶车辆、偷盗车辆、租用租借车辆、所有权保留的分期付款车辆、经多次转让而未经登记的车辆、挂靠车辆等场合发生事故时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6.
陈龙  黄龙 《法制与社会》2014,(16):61-62
机动车侵权责任承担的主体众多,实践中出现了许多以车辆租赁等形式规避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现象。本文以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机动车所有人和使用人分离时侵权责任赔偿主体问题,为实践中确定机动车赔偿责任主体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归责原则体现不同的责任分配思想和责任承担基础,因此其责任主体的认定标准也不相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没有采纳单一的归责原则,而是区分不同的责任范围和交通事故类型分别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是危险责任原则下保有者或者运行供用者的判断标准,因此将其作为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的判断标准必然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一)项所确立的过错责任相冲突。我国未来制定的民法典应当在厘清归责原则与责任主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正确定位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并规定与之相适应的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8.
我国<侵权责任法(草案)>专门设立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一章.其中第48条试图通过所有人与使用人的区分,使责任主体和责任行为人同一,以体现责任自负原则.但是,在危险责任条件下,应当考虑机动车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标准.显然,这种区分存在着缺陷:难以完成必要的理论证成;概念用语不甚准确;归则原则的适用有失偏颇.因此,应借鉴国外已有立法的经验重新进行立法设计.  相似文献   

9.
《侵权责任法》第49条解决主体分离下的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责任的认定问题,该条采纳“狭义二元论”的立法思想,运行支配仅限于驾驶,运行利益以机动车运行所生之直接利益为限,非包含间接利益在内,不同于德日的“广义二元论”。该条适用标准有二:主体分离和使用人为己驾驶,其调整范围具体情形以二者为依据得以同质性扩充,包括但不限于转租、转借、保管、质押、留置、侵占、承包和试驾等。该条数人责任(使用人承担自己责任,所有人承担过错责任)以所有人过错为前提,其过错以明知或应知机动车不适驾和驾驶人不适格中的“禁止驾驶类情形”为限,非含“方便管理类情形”在内。擅自驾驶中所有人过错以其是否对机动车尽到妥善监管义务为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私用家庭轿车已逐渐成为日常的交通工具,亲友、同事之间因一时之需而借用车辆之事常有发生。如何确定友情借用机动车肇事的责任主体,不仅理论上争议大,而且也是交通事故赔偿案中的新难点。根据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的关联性理论,友情借用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应由借用人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1.
雷群安 《政法学刊》2007,24(4):85-87
随着私用家庭轿车逐渐成为日常的交通工具,亲友、同事之间因一时之需而借用车辆之事常有发生。如何确定友情借用机动车肇事的责任主体,不仅在理论上有很大争议,而且也是交通事故赔偿案中的新难点。根据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的关联性理论,友情借用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应由借用人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2.
解读一:确定责任主体依据的原则和精神在侵权责任主体的确定规则上,《解释》主要依据了以下原则和精神:一是根据侵权责任法第49条、第50条的规定,原则上由机动车的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的享有者承担责任,由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过错责任。二是根据侵权责任法第51条的规定,针对一系列违法情形下的机动车的所有人或管理人,从加大对受害人的保护、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风险、制裁违法行为的角度,规定由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机动车主在他人驾驶自己的机动车造成第三者人身财产损害的情况下,应当根据过错责任原则结合"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二元论来确定机动车主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4.
郑才城 《政法学刊》2005,22(3):94-96
日本关于机动车“运行供用者”理论及欧洲机动车“保有者”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实践中因车辆挂靠、借用、连环买卖等各种复杂关系情况下,对机动车方的赔偿责任主体进行确定,以保障事故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论机动车肇事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机动车损害赔偿案件中,确定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所谓责任主体就是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人,可能是肇事车辆的驾驶人,也可能是车辆的所有人。因为机动车驾驶人员的情况非常复杂,导致实践中对责任主体的确定也较为混乱。我国现在对机动车肇事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明确规定,对此我们不妨从世界其他国家的法律规定开始研究,找出规律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裁判要旨】在机动车单车事故中,由于不存在事故相对方,事故车主为寻求救济,往往以相关主体未尽安全保障义务为由提起损害赔偿。对此,需要严格依据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关于安全保障义务的相关规定进行判断,依法确定赔偿责任主体及其责任大小,合理分担事故风险。  相似文献   

17.
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基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 ,是指承担机动车在运营过程中交通事故所产生的人身损害赔偿责任者。从 2 0世纪开始以来的世界各国机动车损害赔偿的立法史看 ,关于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研究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也是令立法者颇感困难的问题。其焦点在于如何使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和界定这个特殊的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现今世界各国有关机动车损害赔偿立法 ,对责任主体有不同称谓。美国及挪威使用“所有者”一词 ,英国采用“使用者”一词 ,德国、瑞士使用“保有者”一词 ,荷兰使用“所有者”和“保有者”概念 ,奥地利使用“驾驶者及…  相似文献   

18.
论机动车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动车交通事故是由于机动车运行所致,而机动车的驾驶人既可能是机动车的所有人,也可能是借用人、承租人或受雇人、机动车所在单位的职工,还可能是盗车者或与以上人员有特殊关系的第三人。因此,司法实践中对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存在一定的混乱。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一、关于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标准 法学界通说认为,以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作为机动车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的认定标准,即某人是否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主体,要同时符合两个标准。既要看其对该机动车的运行是否在事  相似文献   

19.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主体包括物件责任主体和行为责任主体。前者仅在《侵权责任法》中有规定,对机动车负有管理责任但并不直接使用机动车参与交通运行活动,一般承担过错责任;后者使用机动车直接参与交通运行活动,在《侵权责任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中都有规定,必须将两部法律的规定对接,根据交通事故类型承担过错责任或无过错责任。我国道路交通领域的危险责任是在弱者保护语境下的危险责任,与西方保有人制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借鉴民法上的缔约责任 ,行政主体的缔约责任是行政主体在缔结行政合同过程中超越缔约规则 ,违反缔约义务 ,给另一方相对人或第三人的利益造成损害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主体缔约责任的理论基础是诚信原则和信赖保护原则 ,其中信赖保护的范围更广。行政主体承担缔约责任的前提是违反了缔约义务 ,包括确保缔约程序公正的义务和确保合同合法有效的义务。损害赔偿是行政主体承担缔约责任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