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东阳 《南风窗》2011,(18):26+28-29
目前还处于"两岸政治对话的前期准备阶段",两岸政治定位问题要留待条件成熟以后解决。急不得,但也等不得。在现有条件下,两岸学界应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岸一家亲"的论述中,强调两岸要将心比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是对大陆几代领导集体长期对台政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融合了情、理、法,并兼顾到两岸政治现实的概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两岸必须也能够做到将心比心。两岸在"尊严"理解问题上存在落差,充分说明了将心比心的重要性。两岸应该在特殊历史经历、理解对方政治难处、尊重对方民意走向、尊重对方社会制度、理解民众心态差异等问题上将心比心。只有这样,才能够拉近两岸的心理距离,深化相互信任,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自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以来,两岸之间以此为共同政治基础,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与合作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2015年11月习近平与马英九的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两岸政治互动提升到新的高度。“九二共识”在两岸两会最高负责人会晤与机制性事务性协商、在两岸事务对口主管部门“政策性对话”与机制性互访、在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中,都发挥了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九二共识”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两岸两会交往谈判的共同政治基础、两岸事务主管部门“政策性对话”的共同政治基础与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的共同政治基础,现在与未来,“九二共识”也必将在推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中发挥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叶世明 《台湾研究》2013,(6):7-11,34
两岸政治对话是两岸和平发展内在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两岸制度化协商的必然要求。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其商谈政治观的理论框架下提出了商谈共识的理论思想,把握商谈共识论的理论内涵,可以为建构两岸政治对话理论框架、实现两岸政治对话与建立处理两岸事务的新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哈贝马斯商谈共识理论基本内涵,探究它在两岸政治对话中的应用,着重在商谈共识论视域下论述了两岸政治对话的前提、过程与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5.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六点意见。内容包括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透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也呼吁两岸以"一中原则"为基础展开政治  相似文献   

6.
<正>编者按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呈现出和平发展新局面。两岸双方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互信,循着"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发展路径,两岸通过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协商谈判,签署了16项协议,达成了1项共识,可以说在短短4年时间里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特别是"三通"的实现和《两岸经  相似文献   

7.
今年以来,随着两岸经济关系和各项交流交往快速深入发展,碰触与研究两岸政治敏感问题、探讨与思考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开始成为两岸特别是学术界、舆论界关注与议论的热门话题。今天来自海峡两岸学术界的人士齐聚台北,参加首次包括有两岸政治议题在内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也反映了这一特点。本人有幸参加这一深具意义、高层级的学术盛会,倍感荣幸。下面我就有关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问题谈几点看法,请各位学术前辈和先进指教。  相似文献   

8.
对于两岸双方来说,现阶段推动政治对话和协商都是高难度议题,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艺术。笔者认为,现阶段推动两岸高阶政治谈判的条件并不成熟,但适合进行低阶政治议题的协商谈判,和高阶政治议题的二轨对话。两岸的政治对话、协商和谈判都需要进行舆论准备和政治语义学的对焦过程。  相似文献   

9.
观察两岸政治僵局的原因,两岸执政者的理念背景和两岸舆论界所形成的观念形态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而这又是常常因为政治主张的公开对抗局面而被忽略的一个潜流因素。 两岸不能马上实现国家统一,不能以适当的政治关系形态进入积极互动的状态,甚至不能展开作为打破政治僵局第一步的和平谈判,其原因究竟是在于两岸执政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情感模式主导了人类的行为,并且决定其行为的观念,文化基因遗传的关键就在于情感模式的精确复制。通过对两岸中国人进行文化基因检测后发现,在亲属关系场域的人、物、价值理念中,两岸民众仍然投入了浓厚的感情,情感模式表现出同一性。当局因政治需要进行宣传的内容,是情感模式的差异所在,属于文化基因的不同变异,已成为现今两岸之间矛盾的根源。应当舍弃"组织体"侧面,以"文明体"来解决两岸问题,促进交往,使两岸民众在血缘上、情感上相互融合,成为彼此维持心理社会均衡方式中的一部分。目前,以"恋家者"来描述中国人维持心理社会均衡的特点仍是合适的。这个文化基因的检测工作,也验证了许烺光的心理社会均衡理论。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体化理论,新功能主义认为,市场化带来的相互依赖,推动了功能领域的合作不断"外溢",从而使最初经济领域的一体化"外溢"为政治一体化。2008年以来,海峡两岸间经贸往来及社会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不过,两岸迄今在政治议题方面的对话与协商仍未开启,"外溢"效应在两岸关系中的表现似乎并不明显。本文通过运用哈斯-施密特架构对两岸关系的分析发现,实体大小、多元程度、联盟权力这三个因素不利于两岸进一步整合,而合作前后的交流频率与促进整合成高度相关,政治精英对整合的态度则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张华 《台湾研究》2014,(3):70-78
美国对台湾“政治安排”的政策对“合情合理安排两岸政治关系”有重要影响。美国对台湾政治定位的政策是“认知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独”或“两个中国”,但同时又“对台湾地位不持立场”。在两岸关系的解决方式方面,美国对台湾的前途持开放立场,但认为应透过对话和平解决,且要尊重两岸民众的意愿。美国这一政策增加了对统一前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的难度,但在某些方面与大陆对台政策也有一致性。目前,两岸应充分利用这些相契合的政策,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是一种理论建构型模式,包括静态模式和动态架构。动态的"台湾模式"按其内在逻辑可分为"统一模式"和"实践模式",前者是两岸走向统一过程的方式、步骤及组织形式,可具体分为和平发展阶段、政治谈判阶段、统一前的过渡阶段;后者是统一后"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实施方式、状态和经验归纳。从根本上说,"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是由两岸共同构建的国家统一和国家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刘红 《台湾研究》2002,(1):9-15
一年来,两岸经贸关系和各种交流继续蓬勃发展,庞大的大陆市场为台商带来无数商机;两岸政治复谈没有实现,政治僵局依然如故。对于正在向前发展的两岸经贸和各种交流,祖国大陆态度明确,政策到位,措施积极;台湾当局开始松绑“戒急用忍”政策,改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方式,继续限制两岸经贸和交流的进行。对于政治僵局和政治复谈,两岸针锋相对,在坚持还是拒绝一个中国原则、接受还是否认“九二共识”问题上,缺乏交集点,民进党当局政治上“独”、经贸上“卡”、“外交”上“斗”的基本方针没有改变。因此之下,由2000年度延续下来的“经贸热、政治冷和民间热、官方冷的两极局面”继续存在,给两岸关系带来高度不稳定。  相似文献   

15.
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或曰对外交往问题既是处理两岸政治关系的关键性议题,也是岛内"台独"势力直接操弄、塑造悲情意识凝聚民意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在两岸关系大发展、大交流的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它,已经成为两岸互动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解决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主要体现为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和"邦交国"关系两方面。祖国大陆应从战略高度上认识解决"国际空间"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应当灵活务实、循序渐进,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经贸交流对两岸经济发展影响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乃是一种在特殊政治背景之下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经济关系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虽然,两岸经贸关系历经20年的风风雨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至今仍面临着政治性因素的困扰。消除政治干扰,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良性健康发展,既是海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所在,也是两岸双方发展跨世纪经贸关系的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能否建立,取决于如下两个问题的解决状况:其一,两岸是否能够在政治分歧最终解决之前以建立某种机制的方式终止或至少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两岸军事安全领域的敌对关系;其二,如果可以,相对于更为复杂的政治分歧的最终解决,两岸军事安全关系的改善可以前行多远。这两个问题的本质是:在两岸关系中军事问题与政治问题是否可以适度分开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分开;  相似文献   

18.
在两岸各方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由开创期进入巩固深化阶段。这也意味着两岸关系同时进入了“深水区”,面临着如何突破政治瓶颈,开创新前景的问题。为此,大陆方面继在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商谈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协商达成和平协议”的努力目标和方向后…,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时又郑重宣示,“着眼于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  相似文献   

19.
和平发展时期“两岸政治关系”理论内涵包括两岸之间政治对立、政治互动、政治互信、政治定位与政治合作等,这五方面关系总体上是逐步递进关系,如在存在政治对立情况下开启政治互动,通过政治互动增进政治互信,并在此基础上面对与处理政治定位,最后开启政治合作;同时这五方面也存在彼此促进、互为条件关系,如在政治互信基础上开展良性政治互动,反过来会增进政治互信;如果政治定位能得到妥善处理,政治互动会更顺畅,政治互信会更强化,政治合作也能深入开展。“合情合理安排”“两岸政治关系”路径包括双方协商、平等协商、务实协商与公权力协商。  相似文献   

20.
季烨 《台湾研究》2014,(6):64-71
台湾地区监督两岸协议的基本规范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但关于制定两岸协议监督专门条例的争议却持续了20年,主要包括两岸协议的法律性质之争,立法监督的深度和方式之争以及公众参与的限度之争。台湾内部关于两岸协议监督机制法制化的争议,表面上体现为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的紧张关系,其实质是蓝绿政治势力对大陆政策主导权的争夺,同时也夹杂着少数政治人物的个人政治企图。鉴于其“泛政治化”的本质,“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对两岸关系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