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此病最早由Van saceghem于1915年从刚果发现。之后,相继在尼日利亚、英国、澳大利亚、阿根廷、肯尼亚、美国、加拿大、印度流行。我国于1980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在甘肃甘南地区发现牦牛嗜皮菌病以来,又在四川甘孜地区、青海黄南州、贵州铜仁地区、云南曲靖地区发现嗜皮菌病。笔者于1983年9月对云南丽江地区进行了嗜皮菌病流行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地点 作者从云南丽江地区丽江县、永胜县部分社队采取病料,分离鉴定。结果从丽江县南口骡马交易市场和永胜县金官公社西湖大队的马及水牛病料中分离获得嗜皮菌,其中马的发病率为2.28%(4/175),水牛发病率为5.12%(3/49)。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大家畜(黄牛、马、骡、驴)传染性皮肤病防治研究协作组,于1987年9月,先后在我省周口地区、郑州、开封、许昌等市县对大家畜发生的皮肤溃烂病进行了调查,并以扶沟县为重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弄清了该病的流行情况和临床特征。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生化试验及动物接种试验等,证实该病为刚果嗜皮菌引起的大家畜嗜皮菌病。并筛选出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一种以草食动物为主、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流行,对非洲国家危害严重,被列为毁灭性的疫病。我国自1980年在甘肃省甘南地区,1981年在四川省甘孜地区和青海省黄南地区的牦牛中发现有此病流行以来,不少同志对此病的传染蔓延情况十分关注。现将1983年嗜皮菌病流行区域的调查情况,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4.
嗜皮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近年来已经证实我国甘肃、四川、青海等省也有本病流行[1、2]。但是,迄今还未见到有关刚果嗜皮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的报道,也缺乏实验室内理想消毒方法的根据。有鉴于此,特进行本试验。 材料与方法 (一)菌种 1.刚果嗜皮菌:系本所1981年11月12日冻干保存的甘孜牦牛刚果嗜皮菌,菌号811F_5。用灭菌无离子水溶解后接种于F5A肉汤中,37℃下培养增菌,将0.1毫升菌液接种于4.4毫升F5A肉汤中,37℃培养,涂片镜检,确认为本菌的72小时培养物,供试验用。 2.大肠杆菌:系本所外检组惠赠,作对照菌用。  相似文献   

5.
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布氏菌与其它许多菌呈现血清学交叉反应,如土拉仑菌、埃希氏大肠杆菌(0:157)、沙门氏菌(N群)、霍乱弧菌、假单胞菌、小肠结肠炎耶尔辛氏菌0:9(简称Y.e.0:9菌)血清型。其中Y.e.0:9菌与布氏菌的血清学交叉反应最为明显。一般认为,在布氏菌病血清学诊断中,Y.e.0:9菌是引起布氏菌病诊断混乱的最  相似文献   

6.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由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致发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在由单一微生物引起的动物疫病中,没有几种象刚果嗜皮菌病那样致发各种动物发生如此惊人的临床病象。不仅对所有年龄的牛、羊、马属动物及许多野生动物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人也有自然感染的报道,而且刚果嗜皮菌无宿主特异性。本病虽已  相似文献   

7.
嗜皮菌病的诊断及其病原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由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引起的一种动物皮肤传染病。此病由Van Saceghem于1915年首先在比属刚果(今扎伊尔)发现,并作了原始的描述,当时称之为“皮肤接触性传染”。后来在尼日利亚、英国、澳大利亚、阿根廷、美国、加拿大、印度等许多国家均有报道。在美国于1961年才证明有此病流行。本病可见于不同年龄、性别的牛、马、绵羊、山羊等家畜和鹿、斑马、羚羊等野生动物以及人的自然发病,家兔、豚鼠、小白鼠等均可实验感染。  相似文献   

8.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虽早于本世纪初已被发现于今之扎伊尔,并于其后陆续蔓延至五大洲的近30个国家,但在我国,于1980年在甘肃省甘南地区的牦牛病例中分离到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才确认本病的存在。之后,在1981~1982年间,经过我们的调查,又确诊在四川甘孜地区和青海黄南地区的牦牛中有该病广泛流行,其感染率一般约为50%,最高可达90%以上。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国外对本病仍未研究出安全有效的预防菌苗,也缺乏理想的防制措施。因此,我们进行了治疗试验。现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9.
(一)流行嗜皮菌病的国家有增无减 据我们统计,1981年有23个国家发生嗜皮菌病;最新资料统计有40个国家。它们是:非洲的尼日利亚(1975年从美国进口62头牛,五年间全部发病,致死率达68%)、加纳、苏丹、几内亚、肯尼亚、布隆迪、乍得、南非、塞内加尔、尼亚莎兰、南罗得西亚、马达加斯加、刚果、扎伊尔、卢旺达、贝宁、马拉维;大洋洲的澳大利亚(1972年报道,在一次爆发中马发病率为24.5%)、新西兰及附近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美洲的美国(1983年,在一含24头奶牛的母牛群爆发本病,全群受染)、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哥斯达黎加(1979年,12头输入牛全部爆发感染,其中5头死亡,3头迫杀)、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使用生物素——亲和素免疫酶标法(BA-ELIS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21份绵羊布氏菌病血清抗体进行了检测,同时与常规血清学检测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BA-ELISA和ELIS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它方法。在其中63份菌检阳性和免疫血清中,BA-ELISA和ELISA分别检出60/63份(95.3%)和52/63份(82.5%),而试管凝集试验为20/41份(48.8%),补体结合试验为17/41份(41.5%),虎红平板试验为16/41份(39.0%),此外,还就BA-ELISA法特异性,敏感性等方面进行试验,显示出BA-ELISA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其敏感性比ELISA高4~8倍,比常规补体结合反应高256倍。这些都表明BA-ELISA是绵羊布氏菌病血清学诊断上具有发展前途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禽流行性感冒 (avianinfluenza ,AI)简称禽流感 ,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病。高致病性禽流感 (HPAI)被国际兽疫局 (OIE)列为A类传染病。禽流感病毒 (AIV)可感染几乎所有野生禽及家禽 ,且和其他动物的流感有紧密联系 ,甚至威胁着人类的健康[1] 。AI的暴发和流行 ,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 ,世界各国对AI的早期诊断和防治都很重视。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血清学试验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AI的快速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监测以及病原学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应用目前国内的布氏菌猪二号苗和羊五号苗接种山羊后,机体虽能产生抗感染免疫,但同时也产生常规血清学诊断抗体,特别是多次用苗后其血清抗体长期不消失,使得常规血清学诊断方法不能区分畜群中的自然感染病羊与菌苗接种羊,由此给布病的检疫、淘汰病畜造成困难。中国兽药监察所等单位于1982年开始研制布鲁氏菌无凝集原性菌苗,所筛选的制苗菌羊布鲁氏菌粗糙型M-111菌株具有免疫原性好、遗传性稳定、毒力稳定等特性;接种绵羊后保护率达到83.85%~100%(包括口服和肌肉注射免疫);接种动物不产生常规血清学诊断抗体(包括SAT、RBPT,CFT抗体);稳定性和血清学特性明显优于国外的  相似文献   

13.
鸡大肠埃希氏菌病(Colibacillosis)是由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简称E.coli)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的鸡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其中以幼雏和鸡胚感染率最高,危害最大。近年来,有关学者对本病作过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雏鸡大肠埃希氏菌病发病率为30~69%,死亡率为42~75%,致死率高达90%;本病对7~20日龄雏鸡危害严重;致病性的血清型为O_1、O_2、O_(73)、O_(68)、O_(21)、O_(59)、O_(73)等。笔者1983年曾观察到由O_1引起的火鸡大肠埃希氏菌病。为摸清该病在贵州省的流行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防制措施,对本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猪传染性水泡病(简称猪水泡病,下同)在我国起于何时,尚无完整而确切地记载。现初步整理一些零星资料供参考。 一、流行简况 本病1965年开始发生于我国个别地区,因其临床症状与猪口蹄疫颇为相似,经血清学及生物学试验认为是猪口蹄疫,以后曾一度称之谓猪疑似口蹄疫。  相似文献   

15.
1965年在我国某些地区,发现一种以蹄部水泡症状为特征的类似口蹄疫的猪病毒性传染病,本病在对动物的致病力以及血清学反应方面与口蹄疫有所不同。为了查明猪传染性水泡病(简称水泡病、下同)与口蹄疫在免疫性上是否一致,1968~1970年我们选择了具有地区代表性的水泡病几株流行毒株,进行了乳鼠交互中和反应和猪体交互免疫试验。  相似文献   

16.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自1946年在美国发现以来,世界许多国都证明有此病的发生和流行,几乎遍及所有养牛业国家,是一种全球性的牛的传染病。 对于本病的诊断和防制,各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81年初,我们在农业部动检所、上海动植物检疫所的协作下,探索出了病毒-血清中和试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以OregonC_(24)V做抗原,采用这种方法对从新西兰进口的680头绵羊进行了检疫,查出血清抗体阳性羊占被检羊的47%。同年6月和1982年底,以同样方法对北京和四川送检的黑白花奶牛和牦牛血清  相似文献   

17.
由假结核棒状杆菌所致的骆驼脓肿病,是一种呈地方性散发流行的传染病,其在我国甘肃、新疆、内蒙及宁夏等省(区)流行严重。诊断假结核棒状杆菌病的血清学方法很多,但都不甚理想,其中以IHA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较好。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以实验动物为模型,探讨ELISA在检查双峰驼假结核棒状杆菌毒素抗体中的价值,并将其与IHA进行比较,对应用此法早期诊断双峰驼假结核棒状杆菌病的可行性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了用免疫双扩散(DID)对猪水泡病进行诊断和血清学检查,并以血清中和试验(SNT)作结果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叙述了用免疫双扩散(DID)对猪水泡病进行诊断和血清学检查,并以血清中和试验(SNT)作结果比较。  相似文献   

20.
诊断方法和材料 以鸡白痢病全血平板凝集反应诊断鸡白痢病,鸡枝原体病(CRD)全血平板凝集反应诊断鸡枝原体病。每只受检鸡同时做这两种病的血清学检查。鸡白痢抗原及阴、阳性血清,鸡枝原体抗原及阴、阳性血清均来自成都兽医生物药品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