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关于“交换价值”,人们往往是运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来进行表述——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9页)。但是,这种“量的关系或比例”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对此,学术界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不过,把“交换价值”视为“价值形式”,把“价值形式”视为是与“使用价值形式”相对的商品的二重形式之一,又把“使用价值形式”视为商品的“自然形式”,则是理论界较为流行的看法。笔者认为,这种看法至少应该说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2.
对商品美和商品美学的若干思考赵伯飞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实用功能,二是审美功能,商品美是商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它渗透在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因此,研究商品美的本质以及商品美学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意义。一...  相似文献   

3.
确定创造商品价值劳动范围的一个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以劳动的生产性还是非生产性作为区分创造价值与否的劳动界限标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商品价值的创造要从使用价值的创造角度来规定,因此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创设、增加、转移和保存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  相似文献   

4.
鲍德里亚把价值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物阶段(使用价值阶段)、商品阶段(交换价值阶段)、结构阶段(符号价值阶段)和碎片化阶段(发散阶段)。“价值四阶段说”深刻把握了时代的表征,对于我们理解时代很有价值;它抛弃了价值的根基:交往实践,因而必然走向虚无主义;它把价值阶段的转换理解成“格式塔”式的转换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价值的主导机制和基础机制不同,主体机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基础机制则是弥散的、持久地发挥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劳动哲学的双重扬弃,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当代西方学者将非物质劳动理解为价值的来源,试图否认劳动价值论的有效性,实际上,这种做法在根本上混淆了财富创造和价值生产的本质区别。作为一种直接劳动,非物质劳动只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价值的实体依然是去除一切质性规定的抽象劳动。同样,所谓知识价值论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概念,不论是作为使用价值的知识,还是被资本吸纳的知识或资本化的知识生产,知识本身并不创造价值,抽象劳动仍是价值的最终实体和来源。从这个角度而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依然具有不可代替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三、经纬财富——从价值创造和财富创造到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  学习和认识劳动价值论,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正确理解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的关系,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  1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必须有对象。只有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价值和财富,分配才有对象。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把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也不能等同起来。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价值。这…  相似文献   

7.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无论是商品的价值还是使用价值都与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一致的,都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关系属性,即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关系;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 ,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对此 ,就自己的再认识谈几点看法 :一、劳动的普遍性与合法性人类活动的任何结果都凝聚着劳动 ,劳动普遍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劳动结果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 ,是有收益还是无收益 ,都不影响劳动的存在。在商品经济社会里 ,劳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生产出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各类商品 ,并通过交换而实现其通过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通过劳动生产出的商品形态多样 ,除了各类有形的物品外 ,资金、技术、商誉、使用权利…  相似文献   

9.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发起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2290人参与),80.8%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很多人消费的是符号,而非商品本身。例如,某美国品牌手机面世后,就曾引发疯抢,以至于需要提前几天订货才能拿到。在以前的短缺社会,人们关心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当我们步入丰裕社会后,人们就转而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了。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属性,这已是人们每天接触到的最常见最普遍的事实。一个个的商品从生产领域走出来,投入流通的大熔炉,直到进入消费领域,商品都处在不息的运动之流中,看起来商品的运动好象是  相似文献   

11.
价格总水平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各种各类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平均水平,是反映一定时期内这些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动状况的综合性的经济指标。由于价格具有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功能,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价格总水平动态,是从宏观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睛雨表”。然而,价格总水平并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指示器,它通过价值信息职能和调节职能的发挥,又反  相似文献   

12.
出版部门的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生产部门的商品生产,是两种不同的生产。从生产目的来说,物质生产部门的商品生产。是为了生产各种物质的使用价值,以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物质生活问题,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出版部门的精神产品生产,是为了生产各种物化形态的,精神的使用价值,以解决人们的认识、教化、审美(艺术)、娱乐等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问题,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但是,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就生产性质来说,出版部门的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生产部门的商品生产,都有一个生产使用价值,通过交换实现价值,获得利润的问题。这  相似文献   

13.
在近几年的商业改革中,特别是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以后,人们开始重视经济核算,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是喜人的。但是,有的地方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就是商业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以后,有一些企业单纯从利润出发,只重视商品价值的实现,忽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甚至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违背社会主义经营方向。因此,有必要对商业经济效益问题作进一步地探讨,本文想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权力的德性及道德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历史上,有关权力德性的论述主要有:权力之善说,权力之恶说,权力中性说等。这些观点都脱离了社会关系,抽象地谈权力的德性。的确,权力是一种工具,但从道德上看,它本身并不是纯粹中性的,它不仅是工具理性的显现,更是价值理性的显现。因而应负载着一定的道德使命,即确保安全和维持社会秩序。从道德视阈研究权力,就是要挖掘权力的这种内在价值性,使权力不仅不能成为任人操纵的工具,它更应是一种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建立专业批发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邢建民马克思指出,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反过来影响生产。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交换方式。市场是商品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基本前提,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韩城市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先...  相似文献   

16.
王琦 《学理论》2009,(21):141-142
什么是科学?它是一种理性还是一种信仰?在当今社会,科学正处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似乎可以说,科学成了一种信仰。然而说科学是一种信仰,并没有要贬低科学的价值,也不是要抹杀掉科学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而只是说,科学不该受到这样待遇,不能独占鳌头。科学只是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与其他知识体系具有同样的地位。人是需要信仰的,但是不能盲目地去信仰,所以我们可以以理性为基础去信仰。信仰和理性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信仰寻求理性的理解,理性也从信仰中获得支撑。二者之间具有合力也有张力。而对于科学的信仰,就可以认为是理性与信仰合力作用的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17.
长久以来人类社会实践已经证明,科学技术成果是人类智力劳动的产物,它能够转化为新的生产力,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对社会进步、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科技成果作为知识形态的商品,在技术市场中理所当然地实行有偿转让。然而,科技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劳动,它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继承性等特征,因而技术商品的评价不同于一般商品的评价标准,它不能用一个纯  相似文献   

18.
浅谈国际价值及其在世界市场中的应用王玉珍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范围内的市场价值。它是在参加世界市场各国的国内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即当商品超出一国的地域范围进入国际市场时,其价值就不再由生产国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国际社会生产这一商品的平均必...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商品经济。马克思主义一条基本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商品经济的土壤,就会有反映商品货币的意识。就经济活动这一领域而论,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总的看是十分积极的。它告诉人们要尊重价值,奖励先进,淘汰落后,它使整个经济的上升运动如烈马奔腾,一发而不可止。但是商品货币关系,特别是它所派生的  相似文献   

20.
所谓泡沫经济,它不是实质经济的高速成长,而是一种资产价值的过度膨胀,诸如股票价格、房地产价值,主要是金融市场的一种现象。泡沫经济之发生主要由于:其一,信息不灵通、不对称,即对有关交易对象的供需信息欠缺,导致卖者与买者对未来情况的认知不同。其二,预期心理之过度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