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科学技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就要利用科技产品整理文化典籍、保护文物遗产,使数字化产品成为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利用科技平台,将传统文化生动具体地展现出来,充分发挥国民教育的基础作用和展览平台的影响力,增加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利用科技媒介,促进宣传手段多样化,促使传统民风民俗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利用科技手段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技艺中的科学价值,并将之发扬光大,实现传统技艺的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母体和源泉。传承传统文化必须坚持批判继承原则、发展创新原则、坚持政治方向原则。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转型期中国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要把爱国主义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区分爱国的内容、性质和方式;要从古代义利之辩中构建出社会主义新型的义利观,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要传承和合文化,构建和谐社会;重视修养实践,锤炼个人品德。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福文化是中华儿女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瑰宝,闽东丰富的福文化资源蕴藏于闽东的地名、传统民俗、传统技艺以及饮食文化之中,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塑造科学正确的幸福观为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提供情感的储备,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精神食粮,为构建和谐美好社会提供传统借鉴。为了更好地发挥闽东福文化的当代价值,应通过促进两岸福文化交流、形成福文化价值共识、创新福文化表达方式、开设特色福文化课程等方式,传承发展闽东福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青年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维护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必然要求,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学习传承好传统文化,要熟读中国历史,弘扬传统美德,培育人文精神;还要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自觉加强个人修养,摒弃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传统政治文化绵亘如缕的原因在于它具有四个传承机制:(1)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2)社会结构;(3)政治结构;(4)作为传统政治文化核心的儒家学说所具有的自我增强机制。以上四个因素的长期稳定存在,是传统政治文化得以传承至今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广西融水苗族民间蜡染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本文主要通过对融水苗族民间的传统蜡染技艺的历史、工艺流程、传统纹样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进行分析,对苗族民间蜡染工艺的传承进行思考,以期寻求有效的保护途径。  相似文献   

7.
京族哈节是京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广西防城港市开展文化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可通过利用哈节独特的时间特点精心组织哈节庆典活动,加强培育传承哈节文化市场主体的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加强合作等措施倾力把哈节打造成防城港市文化统战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8.
乐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相对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为了保护与利用这些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持本地文化的多样性,丰富现有的旅游产品结构,促进乐山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制定专门的保护和旅游开发规划,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9.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作为一项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的综合文艺活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与机会,是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一次成功实践。本文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和而不同”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科技与艺术、中国与世界三方面的“和合”与“融通”。其立意、形式、服务的突破和叙述视角、表演主体的转换显示出与以往开幕式的不同,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是实现中华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径,是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基础。面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等问题,必须通过发挥全媒体宣传优势,利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传承,强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在"一带一路"中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等途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志愿服务越来越需要有文化素养、有技术专长的志愿者参加进来,研究生的科技志愿服务正满足这一需求。专业性和高科技含量是将研究生志愿服务与一般志愿服务区别开来的一个标志。新时期的研究生志愿服务应树立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企业的思想,通过研究生科技帮扶和项目开发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利用有偿志愿服务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为研究生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学校具有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就必须将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教学管理等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大力传承和创新,形成有一定特色的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已成为教育的一大热点,各高校愈加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走进各高职院校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尽管已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开展意义有清楚的认知,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情况并未呈现出如火如荼之势。依据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特点,调整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提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科技犯罪较之国外的高科技犯罪尚处于较低的层次水平,但是一些高科技犯罪在我国已呈雏形,有的科技犯罪的水平已相当高超。我国高科技犯罪总体上呈现五种发展趋势:犯罪危害目趋严重化、隐蔽化;犯罪对象区域和空间区域的扩大化;犯罪人员低龄化、智能化并存;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传统犯罪呈加重化趋势;无意识犯罪增多。  相似文献   

15.
<正>楚雄彝绣是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十二五”以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通过“传统技艺+现代创意”,全力推动楚雄彝绣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做强产业,使一绣千年的文化传承发展成为惠及5万绣娘的指尖经济。截至2022年11月,全州有彝绣经营户538户(年产值500万元以上重点企业12户),绣娘5.7万人,人均年收入2万至4万元,楚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绣场变市场”3大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大学人文基础》课程对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为了达到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涵养核心价值观、养成"善待自我、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爱护自然"的人文情怀、陶冶情操、磨练心志、完善人格、升华境界、提高审美、担当责任、经世致用、报效国家的目的,以课堂为主阵地,实体课堂与云课堂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强化《大学人文基础》模块化教学环节机制建设,融内容精选、方法改革、活动开展、创新创作为一体,道用相济,知识、规范、技艺兼修,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契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要求,一方面明确突出红色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另一方面把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符号作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工作方向和目标。审思河南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符号的现状,在配套政策、产业竞争力、学理阐释方面还存在不足,但在保护红色文化符号遗产、打造教育平台、实现立德树人功能方面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效,从而得出河南省红色文化符号传承原则、传播手段和弘扬路径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8.
荆楚文化是湖北地区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文化遗产。对荆楚文化的传承要立足现代传播环境,利用数字技术的聚合力量和媒介平台的扩散作用,实现荆楚文化在历时和共时层面上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加强传受双方的交流与碰撞,使荆楚文化建设呈现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具有“大一统”的政治凝聚力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传承了“民为邦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智慧。黄河文化凝结了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勤劳务实、开拓进取、团结统一、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精神;黄河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承黄河文化,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构建以“黄河”为中华文化认同的符号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精神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溯源追宗,敬祖爱乡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此万古不易之常道也。不明其始,何以知祖之所自出;不晰其流,何以知派之所由分。”正是基于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与文明自觉,两岸民众共同打造了旨在促进两岸宗亲交流的重要平台——“海峡百姓论坛”。“论坛”秉承“两岸同根闽台一家”宗旨,敦睦亲情,认祖归宗,传承文脉,建设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