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已是人所共知,对其打击也是长期不懈,然而虚假新闻却讨而不绝,伐而不灭,认清其产生的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制止其的传播是有必要的。本文重点分析了媒体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网络媒体传播虚假新闻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虚假新闻已经成为社会一大毒瘤,而随着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虚假新闻有愈加泛滥之势。同时,网络媒体成为虚假新闻的"放大器"和"加油站"也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以网络媒体对虚假新闻的传播为切入点,分析了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并对如何对其进行法律规制作出探讨和解析。  相似文献   

3.
由于我国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在法律上无明确规定,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是由《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推断、引申而来,这种推断、引申不可避免地带有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媒介现有传播机制的弊端,使新闻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变异为特权,新闻与广告不分,新闻采编活动与广告经营活动不分,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情况出现了加重的趋势。正是在这种不良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兰成长成为了牺牲品,兰成长之死是一场悲剧。  相似文献   

4.
从新闻的商品属性看虚假新闻的侵权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闻媒体和新闻的特征看,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新闻媒体和新闻受众之间存在着一种事实上的契约关系。新闻受众要支付一定的订报费或收视、收听费;新闻媒体要提供真实的新闻信息。虚假新闻的出现,恰恰是新闻媒体对双方约定内容的违反,构成了对新闻受众合法权益的侵害。  相似文献   

5.
媒介生态是指媒介、社会、受众三者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其间始终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永无休止的矛盾和摩擦。这些摩擦会导致媒介生态系统的失衡,最终导致三者利益的损害。在媒介生态系统中植入新闻公评人这一“调和剂”,如果他能充分发挥作用,则可以造成媒介生态的循环往复渐变上升的更新,这种更新导致了媒介本身的自我变形和再生,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飞跃和受众认识世界手段的更新。  相似文献   

6.
2007年8月12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公开开庭审理了“纸箱馅包子”虚假新闻炮制者訾北佳涉嫌损害商品声誉案。訾北佳因犯损害商品声誉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000元。至此,这一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造假事件走完了近一个月的司法处理程序,但是,由这起案件所引发的关于新闻造假与刑事责任关系的讨论却远未结束。  相似文献   

7.
由于广告媒介本身具有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影响度深的特性,使得虚假广告较一般违背商业道德和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危害结果更加严重。它不仅侵害了商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还可能侵害其他竞争对手的名誉权、商标权、专利权等,使消费者提心吊胆,使诚实竞争者防不胜防。虚假广告已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公害。因此,我国的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均规定了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一、虚假广告的行政责任根据广告法第阿条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4条的规定,发布虚假广告的行政责任有:广告主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  相似文献   

8.
高志海 《法庭内外》2007,(10):64-64
8月12日,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作出一审判决,”纸箱馅包子”虚假新闻炮制者訾北佳因犯损害商品声誉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000元。  相似文献   

9.
肖燕雄 《时代法学》2005,3(2):47-52
新闻道德失范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十年来国内6次媒介调查结果显示,新闻道德失范的危害性极大,经由自律路径根治新闻道德失范几乎不可能。从道德分层理论、道德与法律关系、道德的现实境遇以及新闻道德本身的特性分析,新闻底线道德的法律运作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道德的法律运作的主要方面并不是在何种程度下触犯道德规范该受何等惩罚的量化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对某些新闻职业道德概念作一个明确而具体的定义。同时,我们也必须仔细考虑违犯新闻道德规范后进行救济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郜金泰  赵双阁 《河北法学》2006,24(6):150-155
新闻犯罪是伴随信息社会的到来所必然出现的社会问题,它的产生是由新闻工作者新闻法制观念的淡薄、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地位的错位、正确价值观念的沦丧三方面所致.新闻犯罪具有主体特征、主观特征、客体特征及客观特征,打击并有效控制此类犯罪的必要途径是完善刑事立法、发挥刑法威慑作用并辅以法律、职业道德培训.  相似文献   

11.
张鸣飞 《法制与社会》2011,(28):137-137
新闻审判是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利用媒介传播资源,对司法案件审理进行主观式的判断,是影响和妨碍司法公正的不良行为,也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司法工作需要社会舆论及新闻媒体的监督,但是新闻司法监督绝不等同于新闻审判。本文从分析新闻审判的基本特点入手,着重研究新闻审判行为出现的原因,同时就如何有效防范新闻审判行为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新闻侵权及其归责原则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新闻侵权直接侵害的客体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格权,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责任主体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因此,新闻侵权的归责原则应视不同情况分别为过错责任原则或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转载媒体的地位不同于发表媒体,且应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虚假新闻经媒体发表后,作者应依无过错责任原则对其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3.
虚假广告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造成了市场秩序的混乱,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加强对虚假广告的打击和治理,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有必要运用法律手段对虚假广告进行有效治理,本文通过分析虚假广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如下法律治理措施:对虚假广告的认定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加强广告监管机关对广告的监管;建立广告预审制度;加大对虚假广告的处罚力度;建立虚假广告公告制度;建立诉讼救济制度和完善悬赏举报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法律福音     
《法律与生活》2011,(23):60-60
新闻出版总署:媒体勿刊假新闻 近期,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要求新闻机构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坚定不移地追求新闻真实就成为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本能和职业品性之一。一个好的记者,必然具备很好的真实意识。这种意识决不容忍也不允许新闻报道中任何理由的“失实报道”或弄虚作假,不允许道听途说和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其与虚假新闻之不相容犹如水火之不容;犹如正常人之于毒品,之于“爱滋”.  相似文献   

16.
我国法律对于新闻采访权的保护存在不足,使得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一直游走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一方面,自身合法权利处于无法可依的境地;而另外一方面,要完成新闻采访工作,又必须依赖于内心的职业道德。如何不再让新闻采访权游走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以法律手段实现新闻采访权的制度化保护,是当前摆在学术界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7.
冯燕萍 《法制与社会》2012,(24):115+117
虚假诉讼在民事诉讼活动中的大量出现,不但损害了实际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损害司法权威,对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也极为不利.虚假诉讼的存在又主要是因为对此类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在刑法上还没有明确规定对此种行为可以进行刑事追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虚假诉讼的蔓延.因此,有必要对虚假诉讼行为进行刑法规制.本文对民事虚假诉讼的特点、成因、危害及刑法规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公共新闻(或称公民新闻)在美国的兴起,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公共新闻活动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同城媒介联合行动,共同设置话题,直接介入公共事务,试图解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公共新闻活动是对此前所有新闻学、传播学、舆论学和社会学理论的巨大冲击.它的实践和理论对于我国新闻媒介的改革具有现实借鉴意义.本文从公共新闻与舆论市场、与媒介议程设置、与我国媒介改革诸方面对公共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影响和可借鉴之处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并从国家民族利益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新闻漫画是以新闻为题材内容,通过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而产生功能作用的一种漫画,它以形象化的宣传手段,融评论性、新闻性、艺术性于一体,形象生动,尖锐泼辣,寓庄于谐,有着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受众多报纸的信赖。我国当前新闻漫画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创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频繁发生,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虚假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本文详细的阐述了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而且从法律方面提出了改善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