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思考之一:财政制度改革不以“计息”与“付费”为最终目标国库存款的概念:国库存款是指国库部门收纳的各级预算收入款项以及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项目,是一项待分配的国民收入。国库存款既然是国家资金,那么它所参与的项目都处于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公共领域,我们称之为市场配置的失灵领域,因此,国库资金利率的制定,除了能够确保实现国库资金的市场价值,更应起到保证资金安全和完整的双重作用。从中国目前的体制上看,中央银行国库与财政同属于国务院的下属机构,为着同一的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服务,其资金来源亦是相同。从这一层面上可以看…  相似文献   

2.
以国家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和预算管理制度为背景,分析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部门预算管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采购等方面改革给院校预算管理带来的影响,具体阐述院校在预算管理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预算管理等问题提出了改革路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就存款占有的归属而言,日本"存款共同占有说"尽管受到批判,但其将存款分为存款债权、存款现金的思路值得借鉴。存款占有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占有这一概念的事实性与规范性特征,从存款依托债权凭证的角度分析也能得出,存款自身特性决定了必须站在"二分说"的立场上认定:存款现金从事实侧面上归银行占有;存款债权援引民法"准占有"概念作为规范侧面依据、坚持"分离性"见解,认定其应为存款名义人占有。  相似文献   

4.
李敏 《海南人大》2011,(1):22-24
近日,笔者随立法考察组前往山东省烟台学习该市的政府采购管理经验。其运行模式为我省政府采购活动提供了有益启示。主要特征烟台市政府采购工作自1999年正式启动,探索建立以部门预算为基础、投资评审为支撑、政府采购为手段、国库集中支付为保障的"四位一体"独具特色的政府采购运行模式,形成了"自成体系、优势互补、相互制约、配套联动"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财务预算是以财务决策确立的方案和财务预测提供的信息为基础编制的,是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的具体化,是控制财务活动的依据。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集中采购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实行,高校财务管理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特别是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全面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将成为高校在新形势下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经过对财产保险的分类,本文认为存款保险属于责任保险中的保证保险.存款保险的客体并不是存款本身,而是"银行所负有的向存款人返还存款的责任".存款合同的权利义务正好是存款保险合同的客体,因此,存款合同是存款保险合同的客体合同.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近日,三亚市政府出 台《三亚市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实施 办法(试行)》,这是在三亚市人大监 督下市政府出台的用于管好人民的 "钱袋子"的新举措,标志着该市人 大的财政监督工作从程序性监督向 实质性监督迈进了一大步。 今年年初,三亚市人大常委会 财经预算审查委员会在审查预算 工作时提出要加强对财政支出使 用的绩效跟踪监督;在人代会上刘  相似文献   

8.
“构建中国石油特色的、与跨国企业集团建设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并实施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财务资产工作的工作目标。建设并实施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全面预算管理,为的是适应集团公司改革、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是预算管理的三项重要工作。预算编制重在预算指标的确定,预算执行重在分析与控制,预算考核则是以前两者为基础,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运用。因此,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便成为预算管理的基石,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9.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犯罪构成特征是: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现实案件中多表现为"单位+自然人"的形式;犯罪主观方面只能为故意,且大部分为间接故意;犯罪客体为复杂客体,其现实客体是我国的金融管理秩序,可能客体则是投资人的财产权利,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犯罪客观方面,统而言之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现实中更多的是非法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打击防范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要重点加强经济主体的市场监管和信息透明度建设,改进公安工作思路,从就案破案的被动型向无案防案的主动型工作模式转变,加大该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0.
行为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无论是出于放贷等货币、资本经营的目的,还是出于自己生产、经营的目的,均可以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的"公众"是指不特定人或者多数人。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所涉及的相关刑民交叉问题,应当区分几种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1.
会计集中核算是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的一项新举措。这项制度的实施效果显著。改革构想:一是要做到国库集中收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的相互渗透和有效融合,二是各统管单位切实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三是加快实行部门科学预算的进度,四是会计核算中心职能应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五是构建新型的财政稽查监督机制,六是完善内外监控制度,七是健全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现有《预算法》没有规定各级人大的预算修正权,虽然有一些地方性法规对人大的预算修正做了相关规定,并且在实践中也出现了零星的预算修正现象,但是仍然给人大行使“钱袋子”权力、对资金分配产生实质性影响带来困境,不利于预算的民主化。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预算改革的深入,预算修正权的缺失,也会使政府处于被动,减少行动的空间,影响政府公信力、合法化和理性化。当务之急,是修改《预算法》,明确各级人大的预算修正权,以此作为推进中国预算民主化和理性化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青海人大》2006,(6):37-37
10月16日下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国明.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加顺、副主任委员李联元、魏新芳等一行在省财政厅听取了关于我省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情况的汇报。省财政厅副厅长刘应祥及财政厅预算、国库等相关处室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公共财政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其有别于我国传统"生产建设型财政"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应有之义和具体的实现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传统的国库分散管理制度显露出种种弊端,与公共财政的框架格格不入。因此,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有许多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但此项改革涉及面广,需要相关配套改革措施的配合和及时跟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刘玉霞 《工会论坛》2002,8(4):104-10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结构的调整 ,国家财政对学校的拨款逐年减少 ,由于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 ,学校靠多种渠道筹措来的有限资金 ,更显得尤为珍贵。如何使用好来之不易的资金 ,优化学校资源配置 ,使校园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 ,已成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者面临而又必须回答的课题。根据多年来的学校财务工作实践体会 ,我们认为 ,当前形势下 ,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必须注意把好以下四个关口 :一是把好预算关。预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环节。学校作为一个特殊产业 ,资金管理使用有其特殊的规律 ,对超过一定数额的大的资金项目也必须实行预算管理 ,以增强…  相似文献   

16.
人大掌控政府预算审批权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预防腐败、增进民众信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国在人大代表人员组成、会议议期、议事规则、预算财政年度、初审程序、预算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制度缺陷,直接限制了人大监督作用的发挥。同时,人大代表缺少对预算草案的修正权也间接妨碍了人大审批权的实际实施。欲激活人大的预算审批权,应进一步推进财政信息公开、赋予代表对预算案的修正权、调整预算年度、强化预算初审,并逐步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为风险社会,公共财政为公共风险的规制提供物质保障,为公共风险的防控提供公共资金,"公共风险"与"财政风险"形成了"共生"与"继生"的复杂关系.因应公共风险防控需要而产生的税收优惠措施和紧急税制等税法制度,预备费和预算调整制度等财政法制度,以及财政管制和经济统制等相关措施,均需受到宪法控制.将公共风险的防范机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尤其是将公共风险的财税法规制措施纳入"合宪性控制"之下,此为新时代财税法领域的重要宪法课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参与式预算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预算民主是民主政治下公共预算全过程的基本状态,参与式预算则是预算民主的基本形式。本文阐述了参与式预算的基本原则,并简要介绍了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参与式预算"的基本情况,最后指出我国参与式预算的不足之处,并探讨了其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三公"消费公开是国务院而非人大要求的结果,此现象所引发的问题核心是人大预算权,人大预算权是确保主权在民的国家权力。我国宪法与相关法律虽有关于人大预算权方面的条款,但由于没有关于预算通过后以法律的方式颁布、预算提交的时间、预算没有通过的后果之规定,以及《预算法》没有明确将政府的一切收入纳入预算、未规定预算公开制度等,致使人大预算权形同虚设,在"三公"消费公开方面无作为。要使人大预算权得到落实,必须完善宪法条款与尽快完成《预算法》的修订,实现人大预算监督从形式向实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一个现代国家而言,"财政汲取能力"与"预算能力"的成长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缺一不可,而且"预算能力"与国家"再分配能力"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强有力的"预算能力"是实现"再分配能力"的制度基础。1978年以来,经济市场化与政治现代化的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已经使得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有了大幅提升,然而,由于作为"政策过程"的公共预算制度的成长比较滞后,使得庞大的财政资源在支撑国家现代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法预知的财政风险和财政无效率现象,巨额的财政收入无法转化为有效的"再分配能力"。因而,必须向"预算国家"转变,通过公共预算的制度化与民主化来提升"预算能力",将国家财政纳入公共预算的监督和管理当中,实现"财政汲取能力"与国家"再分配能力"之间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