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公民不服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律应当得到遵守,这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度中都是一个不证自明的论题。但从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柏拉图的对话篇《克里多》,到二战后的纽伦堡审判,对实在法律的怀疑及对公民守法义务的探讨也一直未曾停止过。本世纪五十年代后,美国发生了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及其后发生的反越战运动,这种后来被称之为“公民不服从”的现象,使人们注意到即使在一个自称为民主法治的国度中,也仍存在着大量抵制实在法律权威的现象。这促使理论界进一步探讨公民的守法义务及与此相关的公民不服从现象。一、公民不服从的含义从…  相似文献   

2.
法具有权威性,法之权威具体表现为形式上的政治物理力权威和实质上的社会心理力权威.而公民不服从行为至少具有违法的外观,表面上其与法之权威似乎格格不入,然并非如此.本文将从探讨法之权威与公民不服从的内涵着手,厘清二者间的关系继而详细阐述公民不服从行为的启动条件,得出非到迫不得已情况不滥用公民不服从行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论公民不服从——兼论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仅以政治手段化解危机的方式已不足以应对,有必要秉持政治性向法理性的转向,重新审视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和定位,寻找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思路."公民不服从"与群体性事件在特征上具有近似性,但因其概念、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植根于西方传统,在当下中国缺乏实现的条件.尽管如此,公民不服从与群体性事件都具有一定的法治意义以及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公民不服从"理论仍可为群体性事件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一定的指引.  相似文献   

4.
论公务员对违法命令的不服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我国行政管理中 ,下级公务员执行上级违法命令的现象决非个别。公务员有权不服从上级违法命令的合理性基础是 :公务员对上级的服从是职务的服从而非身分的服从 ;具有适当限制的不服从是稳定宪法制度的需要 ;执行违法命令违背公民担任公职的初衷 ;公务员独立健全的判断是正确执行命令的需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 ,应从不服从的原则、范围、法律责任和保障等方面建立我国公务员对违法命令的不服从制度。  相似文献   

5.
法律在实施中既有执行软弱的问题,也有执行过于刚硬的问题。如何避免执法者和守法者在服从法律规则上的过于僵硬或机械?主要可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是处理好原则与规则的适用关系。当规则与原则一致时,先适用具体的规则;当规则与原则不一致时,应优先适用原则。二是公民的抵抗权问题。法律应赋予公民出于道德良知的判断(或特殊行业的执业者出于职业道德)而故意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权利。总之,法制应该具有"温情"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言论是人类思想和情感最重要的表达交流方式,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一项基本权利。近年来我国公民"因言获罪"的案件频发,言论自由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公民的言论自由受我国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时没有"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不构成诽谤罪;发生了"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一定构成诽谤罪,只有达到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情节严重"的法定条件时,才可能构成"诽谤罪";诽谤罪达到"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程度才能适用公诉。  相似文献   

7.
沃尔泽认为,罗尔斯通过"原初状态设置"所演绎出的"正义二原则"只是一种实现通常之"简单平等"的分配正义原则,无法解决由诸多领域所构成之社会的分配正义问题。因而基于对西方世界分配现状的观察及其人性观,沃尔泽提出了"复合平等"的分配正义理论。事实上,只有罗尔斯的"正义二原则"才能有效实现社会的分配正义。因此,沃尔泽的分配正义理论实际上只是深刻理解罗尔斯"正义二原则"的"过渡理论"或"中介",而不是对后者的根本性超越。  相似文献   

8.
“公民为什么遵守法律”的问题 ,就是公民的守法理由问题 ,这是西方法哲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不同的法哲学流派就此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学说 ,其中 ,较有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社会契约论、功利主义论、暴力威慑论和法律正当论等。讨论公民的守法理由 ,必然涉及到公民有无服从恶法的义务问题。对此 ,西方学者发展出一套名曰“公民不服从”的理论 ,它标识着公民守法的限度。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西方法学界的上述理论进行介绍和评析。  相似文献   

9.
“公民为什么遵守法律”的问题 ,就是公民的守法理由问题 ,这是西方法哲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不同的法哲学流派就此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学说 ,其中 ,较有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社会契约论、功利主义论、暴力威慑论和法律正当论等。讨论公民的守法理由 ,必然涉及到公民有无服从恶法的义务问题。对此 ,西方学者发展出一套名曰“公民不服从”的理论 ,它标识着公民守法的限度。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西方法学界的上述理论进行介绍和评析。  相似文献   

10.
倪凌  杨友军 《法制与社会》2010,(21):185-185
合理界定公民公共意识的现代意蕴是培育公民公共意识,破解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困境的理论基点。"公共意识"是指普通公民在其公共生活领域中做出体现公共利益行为的自觉性和责任性,其现代意蕴可用"四维一体"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11.
何华 《法制与社会》2011,(5):172-173
公民社会(市民社会)是一个纯粹西方的话语,它与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历史紧密相连。当前,中国理论界正在兴起关于国内培育公民社会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本文指出鉴于学术界对Civilsociety的不同翻译,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细微的区分不同译名的"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内涵,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再论公务员不服从违法命令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松山 《法学论坛》2003,18(3):59-65
在总体上肯定公务员有权不服从上级违法命令的基础上 ,仍然有些问题需要探讨。比如 ,公务员服从上级命令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公务员不服从违法命令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以及公务员如何对待违法的抽象命令等问题 ,都需要进一步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任志强 《政法学刊》2005,22(6):32-34
公务员法就公务员对违法命令是否服从作了原则性规定,即服从是原则,不服从是例外。但如何理解“上级”、“决定与命令”、“服从”以及“明显违法”的含义,需要认真分析。“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应以“违反刑事法律或者造成严重后果”为限。  相似文献   

14.
民法上的人·自然人·公民孔祥俊我国《民法通则》第二章的标题是"公民(自然人)"。这种写法在民法通则起草过程中曾历经多次变化。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征求意见稿)》第二章的标题为"公民",其内容只就中国公民的法律地位进行规定,并未涉及外国人和无...  相似文献   

15.
“公民”概念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公民”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人身关系方面的法律上的必然表现和反映。凡涉及到有关“公民”的问题,如公民权利、公民义务、公民意识、公民素质、公民行为、公民结构,乃至于公民与国家关系、国家与公民关系等等,无一不对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公民”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意义重大,有必要首先对“公民”这一概念予以探讨。目前,国内各种辞书、教科书对“公民”概念的解释,值得商榷。《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称:“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法学词典(增订本)》称:“公民,通常指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宪  相似文献   

16.
公民的守法涉及“对人的尊重”、“守法效率”和“公民的不服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法治国家中,公民守法的实质不在于规范获得了人们的贯彻,而是主体从良心出发对于法律的遵守。  相似文献   

17.
如何强化公民的选举权利意识,提高公民参加选举的积极性?这是我国选举实践中提出的课题。笔者认为,在保障公民选举权的同时,把不参选权真正还给公民,正确对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参选率问题,在承认公民不参选权的前提下提高参选率,在选民登记阶段充分体现对公民不参选权的尊重,是一条重要途径。本文试图就此作一探讨。公民有没有不参选权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人民通过它的行使来保障国家权力机关的性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真正实现了普选权。选举权和不参选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选举权内在地包含不参选权,不参选权是选举权的必要补充,承认公民的选举权就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张友直 《行政与法》2010,(10):28-31
信访制度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和民意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和维护公民权利的具体形式。本文分析了当前公民涉法涉诉类信访存在的信"访"不信"法"问题的主要弊端,剖析了其深层次原因,结合我国法律、政治等实际提出了综合解决方案,以期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罗尔斯"为何"以及"如何"关心社会正义,通过概述自由主义的核心精神,说明自由主义传统给予罗尔斯理论的启发。文中在指出自由主义促使罗尔斯开始思考"如何在差异中建立社会整合"后,叙述了罗尔斯是如何透过《正义论》的基本理论设计以及要旨来实现社会正义的,并回答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公民的“知情权”及其实现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知情权是公民的重要权利之一。知情权分为广义知情权和狭义知情权。狭义知情权是指公民知悉、获得行政信息的权利。中国一些现有的法律中已有关于保障特定公民群体(如消费者、股东 )对特定事项知情权的规定 ;近几年开展的“政务公开”活动又在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方面有了一个开端。但是 ,中国保障公民知情权特别是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的法律还存在许多缺陷。发达国家在保障公民知情权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成熟和完备的法律体系 ,值得我国制订相关法律时借鉴。文章最后对中国制定相关法律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