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一个伦理维度上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企业家理论在对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诠释上,没有涉猎到企业家精神的伦理之维,这导致了既有的理论对现实中企业家行为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企业家精神的效率维度、企业家经济、企业家精神的内在特质和企业家角色都具有伦理意义,因此,必须建构企业家精神的伦理维度以实现企业家精神的范式重构。  相似文献   

2.
鉴于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权力结构决定了其利益分配结果,本文首先研究得出各要素的利益诉求是由其权力势态所决定,权力则来源于各自所控制的资源属性,进而细致研究了资本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不同的利益诉求,得出了有效的生成机制,即建立一套与之权力结构相适应的制度来保证各自利益分配要求实现,达到要素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之后本文针对拥有资本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双重所有者的企业家自身的利益诉求矛盾,研究了权力范式下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机理,进而研究企业家生成机制是由其自身两种所有者所构成的权力结构所决定的,并且这种权力结构,还会受到企业家放弃的部分资本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的所有者所拥有的权力态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企业家的价值及其激励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的体制中 ,企业家的价值并没有真正被“发现”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体制内企业大量的低素质和低效益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 ,传统体制内企业家的价值实际上被认为基本等同于行政官员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效率一般是低下的 ,生产经营和投资中的挥霍浪费以及公有资产的流失一般是巨大的。为此 ,有必要深入研究国外有关企业理论 ,借鉴国外做法 ,结合我国实际 ,建立起一套现代企业激励机制 ,切实重视和发挥企业家价值  相似文献   

4.
企业家社会资本:基于经济社会学基础上的解释范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济社会学理论的兴起为经济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范式,本文完整地提出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概念,并运用经济社会学的分析手段,引入社会资本概念,通过对企业家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及其生产、计量和效益的分析,对于影响企业家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因子进行整合梳理,进行一种新的解释范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齐玉洁 《学理论》2010,(7):31-32
奥斯本企业家政府理论自其诞生之初就受到广泛的关注,该理论的核心就是改革传统官僚体制政府应当遵循的十项基本原则。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一主张仍处于案例的描述阶段,有关企业家政府重大而又最基本的问题一直缺乏必要的关注和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全面、系统的探析企业家政府理论,将其引入公共管理的改革框架之下,对于推进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和政府改革的全面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个企业要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必须具备多种要素,而企业家人力资源则是在所有构成要素中居于中心地位或核心地位。目前,我国在企业家人力资源的培育中还存在着诸如思想观念滞后、体制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培训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要加大我国企业家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完善管理机制,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全球掀起一场规模空前的重塑政府运动.这场运动正推动着传统的政府管理范式逐步向新公共管理转型。从西方发达国家的重塑政府运动来看,大都致力于塑造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型政府,其主导理论是以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等人为代表提出的企业型政府理论。本文以此为视角,分别从企业家精神在公共部门研究的兴起和经营管理理念出发,对企业家精神对公共部门的作用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鼓励弘扬企业家精神的论断,利用经济社会学研究范式,反思奥地利学派企业家精神及才能观的不足和缺陷,结合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征,重构企业家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家对于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作用机制。我国现实中的企业家精神所蕴含的行为特征,更接近于奥地利学派观点描述的场景,导致企业家精神及其行为并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针对当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基于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和发展环境、文化伦理、社会责任、声誉机制等四个层面,提出进一步发挥企业家精神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于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把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作为一项重大决策。本文从企业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战略地位出发,分析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中国企业家队伍素质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刘业进  朱海就 《理论视野》2011,(8):41-43,65
企业家精神受到系统性、制度性的抑制条件下,基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和非盈利性等标准来界定公共产品是一个自我强化的神话。实践中通过"国计民生"、"公共产品"等概念和制度安排画地为牢的做法实际上阻碍了"公共产品"的有效生产。任何产品和服务唯有在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行动的市场检验压力下,才能得到有效提供和生产。在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中,自由准入具有压倒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