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监狱行刑善恶或道德行为选择,是监狱行刑者在一定的善恶观念支配下,在监狱行刑活动中对涉及服刑罪犯执行刑罚或相关利益的行为的自觉自愿抉择,其选择需要具备外在的可能性、内在的可能性以及行为选择能力的必备条件.当下我国监狱行刑善恶选择的现状积极变化和消极变化都很突出,究其原因,既有来自宏观的社会原因,又有出自监狱干警的职业特点和干警自身的因素,目前的状况,使得监狱干警进行善恶或道德选择处于一种两难状态,即陷入了道德困境,如何走出困境?从根本上说,走出困境必须依靠人们包括监狱干警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和道德境界及选择能力的提高.在监狱行刑活动实践中,要正确进行善恶选择,监狱干警职业道德建设要把提升干警善恶选择水平作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监狱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行为选择能力,是指监狱人民警察对职业道德行为选择客体作用的能力和选择的能力。它是监狱人民警察成功地完成职业道德行为选择必备的条件,是进行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重要保证,它可以通过全面理解和掌握道德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参加监狱工作实践活动等渠道得到不断升华和提高。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我国长期以来监狱行刑主体单一的现状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思维,导入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行刑,印让罪犯、非政府组织(NCO)、包括受害人在内的公民和监狱在监狱行刑活动中拥有相应的话语权。这是监狱本身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责任和公民社会发育渐趋成熟等原因的必然要求。在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行刑的路径选择和模式构建上,一是要解决法律的掣肘,修改或补充法律条款。二是要立足我国监狱行刑实践,把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行刑分为六个层次和三个发展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行刑改革,以更好地实现人们对“新程序正义”的诉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4.
对罪犯教而不服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基层干警观念落后,教育内各缺乏针对性,教育方法不当,干警自身形象与人格魅力不良造成了许多押犯对管教不服的现象。这已严重影响了罪犯改造质量的有效提高。为此,监狱干警要树立大教育的全新思维和“行刑教育化”的观念;要适当更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选择罪犯易于接受且积极向上的教育内容,特别注意对罪犯的养成教育;要重点推行个别教育的“约谈制”,让罪犯选择自己乐于接受的干警对其进行教育改造。  相似文献   

5.
监狱行刑权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狱刑作为刑罚的一个种类,具有四个特点,即本质上的报应性,内容上的特定性,程度上的限定性,后盾上的暴力性。监狱行刑是指监狱对受刑人进行“剥夺程度决定权与限制自由实体权”的具体行为的总和。我国监狱行刑权由强制权、引导权、激励权三种权力组成。在行使监狱行刑权时要防止将“监狱刑罚内容”与“监狱执行刑罚的内容”和“监狱行刑权”混为一谈;要高度重视‘‘监狱行刑权”的与时俱进;要切实把握监狱行刑权的边界范围。  相似文献   

6.
监狱行刑行为是监狱机关依法行使国家司法权力、对服刑人员依法强制实施惩罚与改造的管理行为,是实现刑法惩罚任务、体现国家专政职能的基本方式,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监狱行刑行为必须严格地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特别是执行刑罚过程中的重大行为、原则行为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尤其是要按照国家刑事法律规定和法律授权行使职权,才能确保监狱的行刑行为的合法与有效,才能忠实地完成法律所赋予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7.
监狱隐性职务犯罪是指监狱干警在管理与改造活动中由于自身不易被人察觉和忽视的原因造成的罪犯继续危害监管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这种隐性职务犯罪的原因主要是干警对自己应有的国家观念、刑罚观念、敌情观念、监管观念的弱化与漠视。因此,监狱干警要加强自身的职业荣誉感,克服惰性思维,同时还要辅以一定的约束制度进行制约。  相似文献   

8.
邵磊 《河北法学》2011,29(4):193-194,195,196,197
监狱行刑是我国刑罚执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效果好坏直接决定着刑罚目的能否实现。罪犯劳动是我国监狱企业运行的主要载体,也是与监管、教育并列的行刑方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监狱企业近年来面临一些困境,也影响到了监狱行刑。通过对罪犯劳动基本理论及在监狱行刑中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我国监企制度的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监狱执行自由刑出现困境之际,行刑社会化日趋受到重视。本文先分析监狱行刑的局限性和行刑社会化的优点,简单介绍较有代表性的国家或者地区的行刑社会化实施方式,由于我国的行刑社会化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通过比较和借鉴,再提出一些关于行刑社会化在中国的感想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刘洪 《犯罪研究》2006,(5):30-34,42
监狱行刑理念是监狱行刑活动的灵魂,是监狱行刑的内在精神和最高原理,对监狱行刑的趋向性起着指引和引导作用。从当前我国监狱的行刑工作考察,主要存在监狱行刑的功能、罪犯权利保障、监狱行刑的模式等方面的理念冲突,影响制约着监狱行刑的文明化、法治化。监狱的行刑理念采用国际标准还是国内标准或是折衷标准,应该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民主和思想文化意识结合起来,综合各因素的共性,切中监狱行刑的契合点,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狱行刑理念。  相似文献   

11.
邵晓顺 《政法学刊》2005,22(5):100-103
监狱警察的品德状况调查表明:监狱警察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处于优秀水平,道德观念处于良好程度。不同 背景特征的监狱警察品德状况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2.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中的道德两难问题,主要有执法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抉择、警察公权力与私权利的抉择、警察法定职责与社会角色泛化的抉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内部组织管理的缺陷及个体执法素质因素三个方面。解决道德两难问题,必须以法律为底线,具体对策包括推动法律与道德相协调、加强宣传舆论改善执法环境、加强警察执法权益的制度保障、加强警用装备设施建设、减少非警务活动、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为适应这种变化,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专业化建设,都在建立具有本行业特色的职称制度。监狱系统传统的"大一统"职称评审体系,只能对部分专业岗位进行评审,且评聘分离,而大量的从事监管矫正工作的监狱警察则被拒在职称评审的门外,职称评审在中国监狱系统当中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借鉴西方经验,在中国监狱系统设立矫正师职称,建立矫正师职称评审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朱振 《河北法学》2006,24(12):11-15
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上,拉兹认为有效法律的鉴别标准完全排除道德论证,这就是拉兹的渊源论.渊源论表明所有的法律都具有渊源,渊源论的论据来自权威论.权威以理由为基础,是改变行为理由的能力.法律也要主张权威,法律主张合法性权威是它的一个本质特征.权威性理由是排他性理由,排除了道德因素的可能性,权威论支持了渊源论.权威论受到了来自包容性实证主义者和德沃金的批评,他们的争论共同推进了对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The author's aim is to prove that certain moral principles will always be etched into laws when the interest of society demands it and when morality as a set of norms guiding behavior no longer functions in an expected manner outside the system of law. In this paper, it is argued that morality is constituted within the law in a more profound way as well as in a way which is also much more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an, for example, conventional instructions concerning professional ethics may indicate. The main thesis is that de facto there are no particular professional ethics of lawyers beyond or above the ethical principles binding all people.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is concerned with the accountability of the civil advocate for results obtained for a client. It distinguishes the criminal trial by arguing that for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the adversary system, as it is commonly understood, requires that the professional advocates be equally competent and equally adversary and that because it does not meet these criteria, the criminal trial cannot be looked to as a model either of the adversary system or of the behavior of advocates in the civil trial. Rules of behavior for the civil litigator should be drawn with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ascertaining truth. Moreover, the civil litigator cannot claim immunity from moral accountability by reference to the lawyer's role; he or she is personally accountable for an immoral result obtained for a client. Seeking to avoid this accountability all lawyers might reject an immoral but lawful cause, so that persons with such causes would be deprived of professional representatio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lawyer's personal morality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professional assistance is resolved by reference to a formula for assigning counsel similar to those in Mathews v. Eldridge and Lassiter v. Department of Social Service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moral dilemma of a lawyer who is so assigned and proposes a solution.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在以家庭美德为基础的传统社会道德体系逐渐解体的背景下,需要构建现代社会道德体系,需要顺应中国社会的转型推动道德转型。相较于传统社会道德体系以家庭美德为基础而言,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则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提升全民道德水平的支点,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及公职人员应从态度、行动和形象上转变角色,积极构建现代社会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8.
赵运锋  宋远升 《政法学刊》2007,24(2):115-119
刑法和道德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两者都是调整人类行为的社会规范,如果能在两者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作为调整犯罪行为或道德行为的标准,显然非常重要。应从刑法理论、司法实践及几种道德分类等方面去剖析道德和刑法的界限问题。  相似文献   

19.
法与德的冲突及其法理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军 《现代法学》2003,25(4):93-99
作为社会调整的基本规范,法与德冲突与互补同在,矛盾与互动并行。透视该种态势存在的根据,把握两种规范的社会定位,缓解乃至部分消除法与德的冲突,建立两者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正是本文主旨所在。实践中的执法、司法的道德化倾向不仅混淆了法与德的界限,而且背离了法治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的伦理反思,拒斥习俗主义,把国家与社会统一于道德之中,并以道德统摄城邦政治和社会生活。政治对人的要求是“应当做……”,所以,我们将它概括为“产生于道德的政治哲学”。亚里士多德则把政治看作是道德实践,将政治与社会分别开来,政治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善,它对人的要求是“能够做……”。所以,我们把它概括为“产生道德的政治哲学”。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一切规范性政治哲学的道德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