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艾斐 《前进》2006,(10):53-54
“知识分子”是一个泛概念。所以,若要论及知识分子,首先就要厘清它的范畴和界限,找到具有针对性的实体与指向,真正对准目标、有的放矢,切中问题的实质,得出肯綮的结论,进行科学的阐发与评骘,产生积极的感应和效果。原方同志的《知识分子论》(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2月出版)就是这样。它从知识分子的本质溯源到知识分子的历史变迁,再到知识分子的世纪整合,以三个单元的谋篇架构逐一论述了知识分子在历史演绎与现实进取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为枢机,紧…  相似文献   

2.
《论十大关系》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重要著作。该著作从四个方面实现了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境界;以苏为鉴、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初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发展新模式;掀起"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但也存在三大缺陷:未根本突破苏联僵化体制束缚;十大矛盾解决缺乏机制保障;未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之作,是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3.
裴杰生 《传承》2012,(18):86-87
公共领域问题是当今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是有别于政治、经济和私人生活的一个领域。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论述对当代中国民主化进程推动有诸多启迪意义。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公共领域非常有限,公共知识分子的参与和努力成为构建公共领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就是最基本的哲学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哲学上的结晶,“两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两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十七大报告既是对“两论”的继承又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上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严下史之贪而不问上官法益峻贪益甚政益乱民益死国乃以亡群有司众矣人望以廉必不可得者也中人可以自全不肖有所惮而不敢皆视上官而已上官之虑取也不即施于百姓必假手下吏以为渔猎下吏因之以雠其箕敛然其所得于上奉之余者亦仅矣而百姓之犯毒诅咒乃至叩阍号者唯知有下吏而不知贼害这所生下吏既与上官为鹰犬复代上官受缧绁法之不均情之不忍矣读《通鉴》论@王夫之!清  相似文献   

6.
郭丽鹃 《传承》2011,(26):7-8
《论十大关系》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基本的精神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重点论述了经济问题及同经济相关的一些问题。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围绕以人为本,主要是讲经济发展问题,同样也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其他重要问题。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对《论十大关系》中心内容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郭丽鹃 《传承》2011,(10):7-8
《论十大关系》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基本的精神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重点论述了经济问题及同经济相关的一些问题。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围绕以人为本,主要是讲经济发展问题,同样也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其他重要问题。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对《论十大关系》中心内容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台湾知识分子言论刊物《中国论坛》的五四纪念论述经历了一个论题由隐而显、规模由点到面、指向由外到内的过程;对于五四的精神意义有多元的表达,尤其是结合到台湾当时的社会面貌,提出了五四精神意义的坚守和落实方式;对于五四的"全盘反传统主义"提出了超越式反省。这些论述不仅呈现了五四纪念的时空特色,也彰显出五四文化符号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9.
黄禧祯 《岭南学刊》2008,2(1):125-127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论纲》是一部把理论阐释、学术研究和对策研究融为一体、以哲学的审视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研究的著作。它对科学发展观探析的哲学理路,主要体现在:用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演进;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展示了科学发展观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视域;从认识论与价值论相统一的视角,探讨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结构;在理论与实践的契合上,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和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双百方针"作为繁荣我国科学文化的总方针,在我国科学文化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由于我们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并没有成熟的认识,"双百"方针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反右派"以后,"双百"方针形式上没有被废除,但实际上停止执行了.  相似文献   

11.
陈玲玲  刘丹 《传承》2008,(24):10-11
"双百方针"作为繁荣我国科学文化的总方针,在我国科学文化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由于我们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并没有成熟的认识,"双百"方针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反右派"以后,"双百"方针形式上没有被废除,但实际上停止执行了。  相似文献   

12.
<风雅颂>中对以学院知识分子为代表的都市的批判和传统乡村社会的赞美,是近年来知识分子批判思潮的文学表现,其思想动向值得思考.在知识分子自救的道路上,阎连科选择了回到乡村.在中国文学的书写传统中,乡村总是意味着诗意的存在,田园牧歌的美好,而都市却是邪恶的地方,是美好的对立面.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乡村书写非常发达,而城市书写却相对贫瘠的原因.当都市里受挫的知识分子彷徨徘徊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曾经养育了他们的、也是曾经被他们猛烈批判的乡村, "回家"便成了陷入困境中的知识分子唯一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伦理思想主要包括须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不同产业之间即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伦理关系;二是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伦理关系即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是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伦理关系,突出地表现为经济发展与国防科技的关系。关于如何处理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伦理关系,这里主要表现为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伦理关系。重温《论十大关系》,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科技伦理观、深入理解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超越当代科技-经济-社会-自然与伦理的悖论,推进人-自然-社会与科技-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及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镇 《前进论坛》2008,(11):61-61
楚辞《渔父》是一首不被一般读者所熟悉的诗篇,但就像《离骚》一样充满了中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伟人毛泽东的名言。从这句名言中,我们能掂量出调研工作的份量。舒炼同志在长期的调研工作中,把调研工作当作一门科学,努力向深处掘进,力求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自己对调研工作的一套颇具理论价值的认识。这集中反映在他的近作《思路论》中。首先,舒炼同志不仅站在理论与  相似文献   

16.
卢克俭同志的《思辨集》 ,收录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他的有关讲话、文章和论述 10 0多篇 ,全书共 10个部分 ,70多万字 ,涉及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 ,算得上一部宏篇巨著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该书凝聚了克俭同志多年的心血 ,是克俭同志贡献给甘肃人民的精神珍品。《思辨集》中的文稿多数写作于上个世纪 80年代初至 90年代末 ,这 2 0年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变化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从 80年代初开始 ,我国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以阶级斗争为纲 ,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由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 ,…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新式传媒的崛起构成了使现代知识分子形成的制度性媒介之一。通过大众传媒和知识分子的关联,基于公共传媒所营造的思想环境演变,以及随之展现的中国知识分子角色的变化,来审视知识分子在20世纪大时代变动下三含阶段的不同境遇,以此解析20世纪中国精英的流变及其和大众的关系。精英从高高在上的思想启蒙者到大众时代成为“多余人”,再到市场经济时代与大众平行互动的“媒介人”,这样的角色转变与所处的思想环境有巨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的两种特性——批判性和建设性始终保持着适当的张力,但其受到社会因素的深刻介入,存在着异化的危险;特别当知识世界受到金钱和权力的侵蚀时,知识分子要保持传统批判精神的气质就相当困难。知识分子面临着道德与利益的艰难抉择和激烈的思想斗争,这种抉择和斗争进而在中国引发了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对中国社会文化意识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赵灵敏 《乡音》2012,(11):34-35
2004年9月,南方报业旗下《南方人物周刊》推出了影响中国50位公共知识分子,称赞他们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这50人是否堪当此评姑且不论,但那个时候,确实是公共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2003年非典之后的信息公开,使得知识分子对胡温...  相似文献   

20.
当高校青年教师的现实生存空间遭受无情挤压与精神存在维度濒临裂变之际,作家阎真透过其作品《活着之上》,力图零距离表达生活,呈现青椒之殇。作家不仅勇于揭露高校学术腐败现状还直面现实生活的潜规则,集冷眼观察、精微描写和深沉反思三合一。小说从人生、人心及人性三个层面透视出大时代背景下个体卑微生命生存的困境以及存在的困惑,细致地描绘出纯真理想与琐碎人生境遇中个体内心世界的徬徨与挣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