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永兴 《传承》2009,(20):8-10
《红旗》杂志在"四清"运动期间组织和发表了大量有关文化批判的文章,其中既有对文艺界的批判,也有对哲学界和史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批判。它们不仅加深了"四清"运动"左"的错误,而且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序幕,使运动由文化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并直指中共中央领导最高层。  相似文献   

2.
<红旗>杂志在"四清"运动期间组织和发表了大量有关文化批判的文章,其中既有对文艺界的批判,也有对哲学界和史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批判.它们不仅加深了"四清"运动"左"的错误,而且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序幕,使运动由文化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并直指中共中央领导最高层.  相似文献   

3.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哈贝马斯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常常被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遮蔽了光辉。早期哈贝马斯曾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从经济、政治、技术理性等多个角度批判了大众文化的文化贫困现象。梳理哈贝马斯的这一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助于获得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整体性认识,从而进一步丰富我国大众文化建设及批判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郭衍莹 《春秋》2010,(2):14-16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亲自定稿的社论《应该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大范围的铺天盖地的批判运动。除电影《武训传》被点名批判外,被批判的还有《武训画传》等文艺作品。这次所谓的文艺批判运动,在我国政治思想、文化艺术领域,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学术界发生了由郭沫若引起的《兰亭序》真伪之争。在当时中国文艺界正处在开展对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批判的时候,史学界却展开了这场不大不小的学术之争。《兰亭序》笔墨官司的争论双方,看起来主要是以各界的专家学者为主,围绕着学术问题而展开的,但背后又受着看不见的政治因素的推动,从中可以看出学术与政治的纠葛,以及当时的中国学术生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从根本性质上看是政治现代性批判理论.西方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大都具有非政治性的特点,都把现代性归结为哲学和文化问题,进行哲学和文化批判.马克思则强调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这是由其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实践和历史本质决定的.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是通过对政治现代性的批判来完成的.马克思揭示了现代市民社会的政治幻想,批判了以政治幻想为基础的政治实证主义,为无产阶级的政治现代性批判提供了思想条件.后政治和后市民社会是人类未来必然的社会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7.
黎锦熙方志思想探微●姚洪波黎锦熙,字劭西,湖南湘潭人。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也是一位善于批判继承,具有独特见解,勇于创新的方志学家。他对方志的性质、功用、纂修方法、篇目拟订以及材料搜集等问题,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在民国时期史学界...  相似文献   

8.
理解马克思与近代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是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课题。霍布斯将人的自我保存视为其最高目的,建构了以权利为核心的政治哲学理论,而洛克则以财产权理论对霍布斯的政治哲学进行了改造,二者共同开辟了关于财产权的政治哲学这一研究进路。卢梭意识到财产权所引发的不平等问题,黑格尔进一步在概念发展的辩证逻辑的意义上把握财产权概念与市民社会,并将卢梭的“公意”上升为自在自为的理性国家,从而共同开辟了关于财产权批判的政治哲学这一研究进路。马克思对两条思路的关系都是双重的,他既吸纳了霍布斯、洛克思路中对人的欲望、需要和感性活动的肯定,超越其对私有财产的保障而走向财产权批判,同时也批判性地超越了财产权批判在近代政治哲学中的表现,开显了政治哲学研究的新的路向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大陆台湾研究领域的重要刊物,《台湾研究集刊》所刊发的历史类论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陆台湾史学界的历史与现状。本文通过梳理25年来的《台湾研究集刊》史学论文,概括相关论文所涉及领域与研究重点的历史演变,从一个侧面了解与分析大陆台湾史学界的历史、现状及特点,乃至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方法的解读存在着诸多分歧。事实上,马克思把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运用到政治实践领域中,创新并发展出了政治哲学的具体方法——从政治形式这个外表出发深入社会生活的批判方法。他主要是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把握政治历史事件背后的经济关系的深层结构,以此来揭示历史本质层面的经济基础与历史现象层面的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马克思政治哲学方法是对西方传统政治哲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唯物史观在政治领域的深化与扩展。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西历史上都有优良的传统,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既离不开对中国德育传统的批判继承,也需要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研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通过比较、批判、借鉴、综合,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领域开展过许多次斗争,在政治屏蔽一切的时代,这种斗争表现为严厉的政治批判。撇开政治因素,仅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十七年的很多文学批判运动的深层原因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隔膜与碰撞,而这种认识是十七年文艺批评中的一个盲区。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须遵循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弘扬主流意识形态,批判并驳斥各类消极、错误乃至反动社会思潮。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利益诉求多样化、观念交锋多维度、价值认同多元化的特征,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培育、崇尚、践行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强化其作为国内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和主导意识形态,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最可贵特质。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铸魂育人方面重塑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整体批判精神和批判路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4.
唐爱芳 《理论月刊》2007,3(12):144-146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先前"只闻国家,不见社会"的政治模式现正逐步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转变,阳光政务、法治国家建设、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都为公共领域的孕育和繁衍提供了绝佳的土壤。公共领域的生成和提升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它完善了对政治权力的批判和监督功能,促进良性循环的政治稳定的形成,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古典共和主义对政治领域的普遍性,政治生活的目的性价值以及公民美德的强调影响了早期马克思的政治思想,使他持有一种积极政治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马克思对君主制、特权政治以及现代国家的批判,清楚地阐述了古典共和主义所提倡的基于理性参与美德的普遍性国家;其二,马克思早期的某些政治理念从正面阐述了古典共和主义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前文化批评呈现出去政治化的倾向,大众媒体时代批评的狂欢映衬出立场反思和社会批判的双重失落。重建文化批评的文体政治,不仅仅要依托现代公共领域言说策略,更要坚持"总体性批判",通过深刻理解当前社会的整体政治现实,在局部的领域中建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批评,即倡导一种"震惊体寓言批评",力求采取轰动效应、震撼效果和多重立场来实现文化批评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17.
近日公方彬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撰文指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面临着许多尴尬,比如我们习惯于批判西方的金钱至上,然而金钱主义教育出来的民众,道德水准并不低,相反,长期坚持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教育的我们,结果却是许多人唯金钱马首是瞻,有时甚至到了不顾廉耻的程度;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本应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实际上却常常落后于人,特别是在观念领域。更令人倍感压力的是,至今我们还没有很好地从理论上解释社会中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或思想政治工作者身上存有误区:把投入当产出,使思想…  相似文献   

18.
干部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主体。苏联国家干部政策的制定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存在不少弊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学者对"苏联干部"的研究和评价存在分歧,有的则根本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原则,甚至通过对历史的解读来影射当代俄罗斯政治现实,对此要认真甄别。但同时,俄罗斯史学界的观点也多为维护政治稳定的独特视角。中国要使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不仅要借鉴当今全世界文明的成果,还要借鉴历史领域的成败经验。  相似文献   

19.
杨师群教授的论文《老子政治思想批判》深入批判了《老子》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实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扬弃和开新的学理探索。“杨文”的批判对象指向比较模糊,在批判中存在多重逻辑,个别论断有失公允。一是把理论与实践、价值与事实相混同,有断章取义之嫌;二是以现代学科分化视角审视《老子》思想,不予以历史的分析,有苛责古人之嫌;三是没有辩证地看待《老子》思想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厚今薄古之弊。《老子》政治思想的扬弃和开新,应当明确批判的对象和进路,整体把握“南面之术”和“有道治世”的思想主题,以及“正言若反”和“形而上学”的言说特征,在“《老子》注我”和“我注《老子》”的辩证统一中探析《老子》政治思想跨越时空的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20.
李云刚 《求索》2007,(3):147-149
在20世纪30年代,阿多诺与本雅明围绕机械复制艺术展开了激烈论争。论争的核心问题是技术对艺术领域的介入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后果应如何评价。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艺术具有颠覆社会的政治功用。阿多诺则认为机械复制艺术只能使接受者意识被整合而丧失批判与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